三亚保平村,海南最为集中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村落,三宰相谪居地

三十三只蝉

三亚保平村,是海南最为集中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村落,也是海南第一批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还是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村内保存有40余处一类历史建筑、100余处二类历史建筑。保平村也是三亚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古建筑大多为明清建筑,最老的建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三亚保平村位于崖州古城西约2公里处,去崖州古城、崖州学宫游玩的时,保平村可作为延续游览目的地,这里的古建形式多种多样,南洋骑楼式、中西合璧、接檐形式、琼南传统风格的古民居非常有属地化特色,会让你满载而归,让你更加了解三亚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 古村古建筑地图 保平村,古称毕兰村。因水冲毕兰,村民移居村北,取名“保平村”,取保世代平安之意。保平村最早建村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迄今已有千年。因唐代宰相李德裕(海口五公祠内供祀的五公之一)曾居住在保平村,使保平村名声外显,闻名岛内外。相传先后贬谪、流放到保平村的朝廷官员还有唐代宰相韦执谊、宋代宰相陈宜中。保平村的历史人文直追崖州水南村。 光绪《崖州志》载,“毕兰村,相传于保平、港门之间。李卫公谪崖时居此。”(见卷五古迹)。“李德裕谪崖,居于毕兰村。后故,归葬。其弟德禧寓崖因水冲毕兰,徙抱班。后又见抱劝田地肥饶,移居焉。今其村李姓百余家,俱化于黎。德裕遗物尚存。副使李德至崖,招出验之,再三叹息。(旧志)”(见卷二十二杂志二)。 李卫公,即李德裕,字文饶,真定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初为翰林学士,后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有功加太尉,赐爵卫国公。 李德裕谪居崖州三亚还是唐代崖州海口,历来颇有争议。因旧志记载有“望阙亭,在张吴都颜村唐崖州基址,宰相李德裕贬时建。” 翻阅多个历史典籍,我更倾向于李德裕谪居的是三亚的毕兰村(今保平村)。 保平村,现存最为经典的古建筑有张家宅、明经第、陈氏宅,仅明经第就有三座,分别为明代进士周世昭明经第、周氏祖宅明经第、清代何焕故宅。 张家宅清代门楼 张家宅清代门楼 张家宅,亦称张家大院。占地面积约1040平米,建筑面积约350平米。二进院落式(有人称为四合院),由两道门楼、正堂、后正堂、厢房、天井等组成。建筑整体风格为清代琼南传统建筑风格与民国建筑风格相混合,清代所建门楼为琼南传统建筑风格,灰砖黛瓦木结构、硬山顶、呈H形。 门楼门楣上面中央有个大圆形的“喜、寿”合体字,合体字两边是卷草纹的琉璃漏窗,漏窗周围装饰是吉祥的卷草纹,里面暗藏有多个“寿”字纹。合体字的上面中间灰塑有道书卷,书卷边缘绘有万字纹及喜、寿暗纹。书卷中间绘画了一只登高打鸣的公鸡,公鸡打鸣暗指功名,有高中功名之寓意。书卷左右两边各灰塑有一只展翅倒飞的蝙蝠,寓意双福到来,双福临门。门楣两边还会有喜鹊、鹤、松、竹、莲花等图案,代表着延年益寿,富贵繁荣、喜上眉头、节节高升等吉祥寓意。 张家宅民国建门楼 张家宅民国建门楼,二层砖木结构,立面为西式造型,有三个大圆孔及宝瓶状栏杆装饰。整个门楼看上去高大、时尚,在民国初西式风格的小楼就是当时三亚人的追求时尚。 张家宅一字照壁(花梨岛 摄) 张家宅民国建造的门楼进去就是一字照壁,为五阶式檐头造型,俗称“五岳朝天”,寓意房主身份、地位已达圆满高贵,亦有旺财、一世资财足用之寓意。照壁中间为一个特大的红色福字,寓意进门见福。围绕福字是副楹联,上联曰:“绕屋祥云呈瑞彩”,下联曰:“庭中花木发奇香”,横批为“吉星高照”。五阶的每阶上面是灰塑有菊花纹、卷草纹、卷草龙纹,旁边绘画有梅花、莲花等,五阶顶部灰塑有一副书卷,上面绘画有仙鹤等飞禽、山水画。门楼、照壁等多处灰塑有书卷,寓意张家人家世代都是读书人。 张家宅接檐建筑 张家宅接檐建筑,也是“一剪三坡三檐”的建筑形式,为琼南属地化建筑特色及独有,接檐建筑在崖城、乐东比较常见。三亚一年有三分之二的天气为酷暑、高温、强日照,加上多台风、暴雨的气候;古代崖州人建房往往建的是低矮防台风、防雨防晒的柱廊式院落房屋。 张家宅堂堂乎 张家宅“堂堂乎”匾,堂堂乎出自于《论语·子张》中的“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堂堂乎”本来意思是堂堂正正,不知道,张家先祖是想让子孙堂堂正正的做人,还是有自嘲的含义在里面。 张家宅耕读学堂 保平村的耕读意识源远流长,素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享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明代出了32位贡生,清代又出了10多位贡生;随便翻阅清光绪间《崖州志》选举,就可看到: 陈 高保平人。漳浦知县。 徐 鉴保平人。滕县训导。 陈廷宾保平人。滕县教谕。 秦一麟保平人、苏州训导。 陈万锦保平人。顺治年间贡(岁贡)。 张嘉训保平人,清代岁贡。 陈用劢保平人,岁贡。住官塘。 张有文保平人。 陈毓秀保平人。嘉庆年间贡。 陈天池保平人。同治贡。 保平村在明朝更是出了崖州三位进士之一周世昭。光绪间《崖州志》载,“周世昭原名纂。琼山人,崖州籍。二甲,户部员外郎。嘉靖元年壬午中举人,嘉靖十四年乙未韩应龙榜。” 周世昭与“岭海巨儒”钟芳的儿子钟允直,为同一年中的举人,可见其于钟芳是同一时代的人,至今在保平村中还尚存有周世昭的府第。 张家宅旁边的书屋,建造的也是颇有特色,多拱形的连廊,别致的宝瓶状栏杆,造型优美的拱形窗,都非常有民国西式建筑的美感。 传统门楼 明经第(何家宅),崖州历史名人何焕的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约1142平米,建面约160平米。保留有“明经第”小门楼、左右耳房、厢房等建筑,属于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贡生(明经进士)的宅居。何家宅明经第也是保平村现存唯一的明经第门楼。明清年间,明经便作为贡生的别称;在明清时期只有考取贡生功名的人才可以建造挂有明经第牌匾的宅院。 248年历史另一张家院子 248年历史另一张家院子 248年历史另一张家院子,建于清代,迄今已有248年历史。典型的南洋骑楼小洋楼混搭琼南传统堂屋的三合院。有门楼、照壁、围墙、接檐堂屋(一剪三坡三檐)、洋楼、侧屋(柱廊式)等建筑组成。院子内地面上铺设的精磨灰砖环是清代时期遗留下来的。门楼右边的一字照壁,上书“熏风南来”字样,出自唐朝诗人李昂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暗指温柔的风南来,消除烦恼,人心情舒畅。 何绍尧烈士故居 何绍尧烈士故居堂屋 何绍尧烈士故居庭院 何绍尧烈士故居,建于清初,至今己有300年多年的历史,典型的琼南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式,地面满铺灰砖。墙上装饰有精美的琉璃漏窗,堂屋大门使用的坚固耐用的菠萝格木,大门保存完好,堂屋也是接檐式坡屋顶。参观故居时,遇到何绍尧的外孙女,一个50岁左右农妇,和蔼可亲、为人友善,不愧是烈士的后代。她计划未来有钱时将故居翻新成小洋楼,烈士故居、兼三亚历史建筑,哪能随意推翻重建呢;我更希望她可以重新修缮该房屋居住,故居的历史意义及价值远大于现代新式钢筋混凝土楼房。 2001版《三亚市志》载,何绍尧(1908~1941年)又名何强,出生于保港区(今保港)保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进私塾,后考入港门县立五高小学。1926年任保平农民协会主席。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接任中共保平支部书记。1941年秋袭击崖城观音阁日本“三凌公司"仓库,何绍尧担任侦察,密探日军出入时间,并绘周围地物图。在侦察过程,其藏匿处被发现,日军包围逮捕,何绍尧还击,击毙1名少尉军官和2名士兵。弹尽之际,不幸中弹牺牲,时年 33 岁。 非常有特色的清代传统门楼,大红双喜的标识,在村中也是辨识度挺高的,也是独特的。海南古代比较注重门楼的打造,门楼也是标榜身份、地位的门脸。进入门楼就是三合、四合院了,封闭的合院内就属于家范畴的“封闭王国”,是一个小家或家族的专属领地。院子也是国人骨子里所向往的理想居所。 陈传亮宅 陈传亮宅 陈传亮宅,建于清代民初,四合院,共有5个建筑组成。门楼为二层的琼南传统风格建筑,三面阔。处处是灰塑图案的木构门庭,却混搭了两个西式拱门门洞,拱劵装饰的极为精美。 保平村附近有可以出海捕鱼、经商的保平港。光绪《崖州志》载,“保平港,城西南,受宁远水入海。州治要口。” 清末民初,交通的便利使得保平村多有出外捕鱼、经商的村民,富裕后的村民带来了一些时尚的南洋风格的建筑,现今村中随处可见的那时候建造的民国风小洋楼。 光绪《崖州志》“风俗”载,“崖处滨海,时有飓风之虞,故公私宫室不为高敞。贫民庐舍,织柴为壁,涂之以泥,曾以茅茨,堂为飓风所卷。富家营一事两房,栋柱四行。中两行嵌以薄板,余甃以砖。所构材料,选用格木,坚重细腻,最为耐久。其制,中为正室,左右为旁室,两相对向。有三合、四合之名。不尚楼阁,惟取完固而已。” 可见古代崖州人,建造房屋很注重防台风、耐腐朽、坚固、耐久等,富裕家庭的院落一般是三合、四合院。在保平村现存的明清传统宅院中可以一一找到《崖州志》所记录的三合、四合院,连格木建造的堂屋大门也遗存不少。 保平村也是古代重要港口的必经之路,军事要地。如,光绪《崖州志》记载有,保平港炮台,驻扎外委一员,防兵二十名。现存二名。按大疍港今已淤废,千总移驻保平港。保平港汛 置大炮台,距城西南十五里。以上十汛属西路。 保平村还有一个烈士,麦宏恩(1899~1927年),1899年7月13日生,曾就读保平初级小学,后入琼崖中学,毕业后考取广州国民大学。在大学期间,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思想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生会主席。1927 年春在广州被捕,经受3个多月的狱中折磨,最后被害。牺牲时年 28岁。 保平村还有崖州民歌传习所。崖州民歌是古崖州的民间歌曲。使用古崖州客语方言咏唱,三亚、乐东是主要流传地;以及抗日英烈蔡西麒故居蔡香居等一些著名明清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