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思念 致我远行的父亲

沧海一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爱无言,父爱无边。父爱像一座山,给我最坚实的依靠;父亲像一把伞,给我遮风挡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清明,父亲离我而去已有二十一年了,每年到这几天,我总是梦见他,或是在寄养我的姨姥姥家,或是在他简陋的办公室,或是在忙碌的田间,或是在轰鸣的车间。不管背景如何,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每每从梦中惊醒,意识一时难以回到现实,看着灰蒙蒙的窗户,一切如刚刚发生的事情。静静地躺着,心慢慢沉浸于莫名的孤寂与落寞,思念如被激起的涟漪慢慢荡漾开来。</p><p class="ql-block"> </p> 在武乡 <p class="ql-block">父亲聂庆保1928年6月12日(农历四月廿五)出生在武乡县涌泉乡窊里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奋斗了终身。</p><p class="ql-block">1934年他开始上小学读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那年他仅十岁,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在校读书读的是“中国,日本,日本是中国的敌人,不抗日活不成”。唱歌唱的是“工农兵商学一起来救亡……”。他在读书的同时参加了抗日救亡儿童团,担负起了宣传抗日和村边站岗放哨捉汉奸的活动。1940年日本占领了段村,全县人民陷入了战乱的苦难中。为了更好地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3年他在组织的安排下,分别赴沁源和沁县太岳中学补习学校学习。学习结业后返乡参加我党组织的支前工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同年8月25日段村解放,从此全县人民欢欣鼓舞,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由组织介绍,去柳沟兵工厂当了工人,同年7月通过考试进入县三高校读书。1947年4月毕业正式投身革命,由组织分配到高台寺村小学任教,同年8月3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工作的需要先后在山交、故城、茅庄和岸北等村任教。在任教期间多次受到学区和县教育局的表彰。1950年10月调大有学区任联合校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2年北上合村工作组合影,左一为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从教育界调到七区区委工作,任文化干事、宣传委员等职。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干部学文化、支部建设和区委的中心工作。并先后在河北、信义、东寨底、岩庄等村驻村,做建立农业合作社和整党整社工作。1954年10月撤区调回县委机关,先后在县委办和农工部工作,同时负责寨上、故县和王锦云合作社的帮扶工作。</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至9月和1955年9月至12月两次在晋东南地委党校学习。</p><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以后,任武乡小报主编、县委调研室主任、农工部部长等职。在小报工作一年多时间,在山西农民报学习三个月。在调研室工作二年多时间,完成了省委和地委部署的多次大型调查研究任务,还撰写了“关于劳动生产率问题的调查报告”等文章,在省、地有关报刊发表。在农工部工作时间比较长,主要是搞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干部训练和收益分配等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在武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9年城关工作组合影,后排左一为父亲,前排右一为刘三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5年山西省贫农、下中农,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单位代表会议武乡代表团合影,前二排左五为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年东村社教工作队合影,前排左四为父亲、左三为刘三梅、右二为王文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年武乡县出席晋城河底现场会团干部合影,二排左四为王银全、左五为父亲、左六为李补安、左七为王月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3202工程武乡兵团兼政委期间,前三排左起第十为父亲、第十一为人武部副部长兼团长韩青海同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7年5月,任武乡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在“文革”动乱的情况下,班子成员团结努力工作,他重点分管农业和外宾接待工作。并在“3202”工程铁路指挥部工作一年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原市教育革命参观团与武乡县革委会、核心小组成员合影,第二排左二至左五为祝志唐(副主任)、父亲(副主任)、王保书(主任)、王承柱(组长),右三为韩青海(人武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br></p> 在阳城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阳城县工作期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调任中共阳城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8月调离阳城。在任职6年多时间,主要分管工业、交通、计划等工作,在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新建了一个化肥厂,并于1973年投产。扩建了发电厂,解决了电力不足影响工业生产的问题。提升两个小铁厂产量,由原来的3000多吨增加到万吨以上。全县工业总产值由3000多万元增长到5000多万元。所有企业无一亏损。阳城县工业学大庆工作多次受到省、地表彰。1977年4月代表阳城县出席了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晋东南地区共出席代表11名,阳城县就有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于4月11日在大庆报到,次日就开始参观,4月20日大会闭幕,25日返回北京,听大庆和各地介绍经验。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结束后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次会议是我父亲一生中难忘的一件大喜事。随后省、地都召开了工业学大庆会议,晋东南地区提出了“工业学大庆,全区学阳城”的口号。</p><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至9月在省委党校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2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同第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学员合影,第二排左四为李维斌(书记)、左五为赵成旺(副书记)、左三为父亲、左六为赵振宏(副书记)、左八为孙文龙(副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3年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县直单位、各公社负责人合影,前排右二为父亲、右三为赵振宏(副书记)、右四为尹正南(书记)、右六为孙文龙(副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4年父亲陪尹正南书记同劳动模范合影,前排右四为尹正南、右二为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6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同长春电影制片厂剧组人员合影,第二排左三为父亲、左四为孙文龙(书记)、右一为赵成旺(副书记)、右二为赵振宏(副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6年8月阳城县委机关领与首批“群众倒蹲点”代表合影留念,前排左三为父亲(副书记)、左四为孙文龙(书记)、左五为赵振宏(副书记)、左六为贾双龙(人武部部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阳城县应朝钢铁厂</p><p class="ql-block"><br></p> 在壶关 <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调往壶关县工作,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1984年调离壶关。壶关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条件差,困难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在省委地委的领导下,团结全体干部群众,努力大搞农田建设,实行科学种田,推广晋庄旱作经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农民吃粮问题基本解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7年壶关县主要领导,左为父亲,右为县委书记张国太同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县委县政府同时把群众吃水困难当作一件大事抓,一面搞引水工程,一面发动群众打旱井、建旱池。县委提出“户户打井,村村建池”的口号。经过全县人民三、四年的努力,完成了两项引水工程,建大小蓄水池200多个,打旱井3万多眼,基本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经济林种植业和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养鸡、养猪和养兔,扩大种植山药蛋、党参、桑树和红果树等经济作物。结合实际发展乡镇企业,解决群众花钱问题。均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2年省委副书记、省长罗贵波同志在壶关县指导工作,前排左起第五为县委书记张维庆同志,左起第六为罗贵波同志、左起第七为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根本解决壶关人民致富问题,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集了部分党员和群众代表开了一次“诸葛会”,围绕解决全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农牧业生产效益低下等瓶颈问题,听汇报、问情况、想办法、找出路。壶关县处于太行之巅,版图150多万亩,荒山沟坡就占近11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太行山干石山区。“壶关的希望在山,出路在林”,“要想富多栽树”,“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先种树”,“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粮”。会议一连开了七八天,思想的火花互相碰撞,发展的思路渐渐清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壶关工作期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兼任壶关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时在武装部指导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8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决定。发出了“向荒山秃岭进军”的号召,一场全党动员,全民参战的绿化大会战在壶关大地拉开了序幕。并相应做出管护奖励决定,发展了一大批植树育苗专业户,推广了王五全油松育苗经验,林业生产有了快速的发展。创造了造林护林“两大奇迹”:一是发明“干石山上栽油松”技术,在干石山上植树造林100多万亩,把干石山变成生态绿洲,被誉为“太行奇迹”;二是“搬起石头垒石墙”技术,用石头垒了1万多公里的森林防火墙,被誉为“天下第一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任县委书记后,带领县级机关干部在鹅屋山参加植树造林,前二排左一为县委副书记、县长阎好勇同志,左四为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壶关县高望阁林业发展展厅的展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壶关东柏林落实植树造林奖励兑现大会上讲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在壶关召开,壶关县四任书记县长合影留念,左起为刘德保、王虎林、张国太、老父亲、阎好勇、姚保维和张维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任书记县长在林区交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省人民政府、省绿化委员会从1980年起,每年都把壶关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单位,父亲也被评为省级林业生产劳动模范、绿化能手,受到省政府、省绿化委员会表彰。1989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在壶关召开时,森林覆盖面积从1978年的8.7万亩增长为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是全省平均覆盖率的两倍多。四任县委书记、县长都出席了会议,第一任为张国太和父亲,第二任为张维庆和父亲,第三任为父亲和阎好勇,第四任为王虎林和刘德保。他们爬山越岭,分享了由他们创导和领导建成的百万亩绿洲。</p><p class="ql-block">在壶关工作期间,1980年3月至5月在省委党校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9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9年,壶关县的四任县委书记、县长与全国造林模范王五全的全家合影,二排左起为父亲、王五全、王五全夫人、张维庆和张国太,后排右起三四五六为王虎林、阎好勇、姚保维和刘德保</p><p class="ql-block"><br></p> 在晋东南地区乡镇局 <p class="ql-block">1984年 1月调任晋东南地区乡镇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乡镇局工作一年零八个月,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在职期间新发展小煤矿、小炼铁厂以及其他工业企业1000多个,总产值由5.7亿增加到7.7亿。</p><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撤销晋东南地区,设立长治、晋城两市,同年8月,父亲任长治市乡镇局(原晋东南地区乡镇局)调研员。</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出席了中共山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东南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部分干部合影,右四为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4年在南方考察乡镇企业时合影留念,左边从前至后为张松仪(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延林、赵连胜(地委副书记)、崔光祖(地委副书记)、窦乃云(行署副秘书长),右边从前至后为父亲、桂怀文(行署计委副主任)、弓中甫,中间是王志强(长子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4年在南方考察乡镇企业时合影留念,左起张松仪(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郝永和(武乡县委书记)、父亲和弓中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东南地委副书记赵连胜同父亲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在长治市人大常委会 <p class="ql-block">父亲在人大常委会期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在长治市人民代表会议上,选为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主任。在人大工作期间,完成了规定的常委例会、人大代表视察活动和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同时多次被市委组织部抽调为考察组组长,带工作组参加考察干部工作,共考察30多个单位300多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市委交办的任务。1992年9月人大届满离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5年,中共长治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时武乡籍代表合影留念,前排左一为张松仪、左二为李栓纣、左四为阎爱英、左五为魏庶民、左六为韩书银、左七为父亲、左八为石增泉、右一为魏留庆、右二为马超俊、右三为王生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长治市第八次人代会期间同武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银尧同志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1999年患病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在病床上的日日夜夜,我看着他被病痛一寸寸蚕食,日夜如同文火慢煎。看着最爱的人生命渐渐衰竭,心被扯得生痛。最终,我们拼尽力气,也没能留住父亲。2004年2月13日,一道铁栅栏,隔开生与死,从此晨昏定省再无人应,这世间最疼我的人,永远停在了日历的那一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武乡工作期间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家”,父母各自的单位就是他们各自的家。父母在县城我在乡下,我们离多聚少。父亲经常骑着自行车和母亲到乡下来看我。他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听姨姥姥的话(我寄养并落户在姨姥姥家),尽量帮姥姥多干点农活,孝敬她老人家。有时候父亲一个人来看我,骑车带上我回老家窊里村看看老房子,沿路看到的每一种树、每一片庄稼父亲都会饶有兴致地讲给我听。每过一个村都会告诉我叫什么村,并讲一段这个村的故事我十分崇拜父亲,在我的眼里,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1米8的个子,长长的头发,白白的脸庞,帅气优雅,知识渊博。父亲对我要求十分严格,而对邻居却和蔼可亲。那时父亲是县委农工部部长,村里的人从不称呼他职务,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聂”,并和他谈些农业农村的事。邻里间有什么纠纷,在父亲的劝解下,也会烟消云散。记得我小学毕业那年,母亲对父亲说孩子将进城读中学,给孩子转成供应粮户口吧。父亲说不着急,孩子懂事了,让他多了解些农村的情况好,因文革学校停课了,正好在村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体验一下粮食的播种、管理、收割、打场和分配,同时也给姨姥姥挣点工分。在父亲的教导下,我踏踏实实在生产队干了一年,除参加生产队劳动外还帮姨姥姥种好了自留地。通过在农村的生活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9年父亲同姐夫、姐姐和我在天安门广场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0年我初中毕业,在武乡邮电局参加工作不久,父母就调阳城县工作了。我两年后也到了阳城,父亲把我安排到阳城缫丝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到厂里我才知道,这个厂管理非常严,特别是对工人管理半军事化。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回家看看。记得我父亲工作很忙,星期天中午吃饭时间都有群众来访,父亲都会热情地接待他们。母亲告诉我说,你爸爸几乎每天都是这样。那时候母亲身体不好,父母还把年迈的姨姥姥接到了他们身边,父亲可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了。我曾多次要求父亲帮我调换个单位,离家近点好替他搭把手。父亲说我,你是领导干部的孩子不能特殊,比咱们家困难的有的是,你好好工作家里有我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同姐夫、姐姐和我在阳城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8年腊月我要结婚了。父母亲在壶关县,未婚妻家在武乡乡下。从武乡把未婚妻迎娶到壶关,交通工具成了大问题。当时从武乡到长治的班车每天只有早六点一班,长治到壶关的车也很少,及时赶上班车也保证不了座位。再说从未婚妻家到武乡县城还有十里山路呢。岳父母家的人说了,县长的儿子结婚坐个小轿车应该没问题吧。好多人给父亲说,父亲坚持不能用公车。有个县级领导正好要去武乡公差,给我父亲说可把“孩子们”捎回壶关。父亲一听说,那不等于派了给县级领导去接新娘了,更不可以。最后岳父在武乡汽车修理厂找了一辆接近报废的吉普车,请工人师傅们加班修好才算解了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幸福一家人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既是这么一个坚持原则严格要求我们,又是一个特别爱我们的爸爸。妈妈身患重病十几年,爸爸除了工作还要照顾妈妈。在壶关期间我曾多次提出想调到父母身边工作,好帮忙照顾妈妈。爸爸总是说,做好你自己的工作最重要,家里的事少操心,国家培养你这么个技术人员不容易。</p><p class="ql-block">父亲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却是日甚愈浓。如今,我也是做了爷爷的人啦,虽然是儿孙绕膝,但丝毫不能冲淡我对父亲的怀念,二十多年来,音容笑貌梦魂萦绕,“不思量,自难忘”,我亲爱的父亲, 我永远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爸爸,期望您在天国一切都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父亲病重期间,我和姐姐在父亲身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绝 忆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沧海一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昔时县署老砖墙,犹记灯前批阅忙。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袖清风携鹤去,空留槐影满庭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