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参政李公祠古韵十足 一部逢简村史馆两千载

开心每一天(蒋蔓莉)(拒聊拒花)

<p class="ql-block">宋参政李公祠是为了纪念迁居逢简的始祖李仕修而建。李仕修是宋代庆元年间进士,曾在朝为官,力主抗金,退隐后致力于为百姓做实事。他晚年定居逢简时,主持修建了明远桥等五座石桥,造福乡里。祠堂现作为逢简村史馆,展示逢简村的历史、文物和当地名人的事迹,免费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步入逢简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上面镌刻着“宋参政李公祠”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悬挂着红灯,为这座古老的祠堂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喜庆。这里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每一步都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李仕修‌,字子修,号梅轩,是逢简村的杰出人物。他生于1177年,卒于1252年,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仕修在朝为官时力主抗金,退隐后致力于修建桥梁和造福乡里,深得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走进祠堂,我被前言部分深深吸引。这里介绍的是“岭南周庄”——水乡逢简的历史背景和特色。每一段文字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水乡逢简的历史悠久,它的特色在于那独特的水道和古建筑,这些都为祠堂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先听一个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李仕修是逢简村的一位史人物,他主持修建了逢简村内的五座桥:金鳌桥、巨济桥、明远桥、玉带桥、三元桥。据传,李仕修原本命里无子,有高人指点他回乡修桥,每修一座桥,便生一个儿子,最终他修了五座桥,生了五个儿子。在只是一个传说,并非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明远桥是顺德现存最早的三孔石拱桥,桥长25.10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十四条,柱头雕石狮。斜道不砌石级,车马过桥畅通无阻。尽管历经多次重修,但明远桥仍然保存完好,成为逢简村的重要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前行,我来到了一个蓝色边框的指示牌前,上面清晰地标示着“宋参政李公祠”和“和之梁公祠”,并配有两座建筑物的照片。这不仅让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这两个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走,我被一块介绍牌吸引住了,上面写着“古巷深处”。这是一处刘氏大宗祠,古老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仿佛诉说着家族的辉煌与沧桑。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的一角,我看到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刻——宋参政视坟迁移捐款芳名,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一段历史事件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墙壁上挂着</span>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德宗樹勤勇才信看此日風雲際會萬奮發畫圙春</p><p class="ql-block">重展规模扬硕德後賢開偉绩同宗棣萼驾齊驅</p> <p class="ql-block">走进祠堂内部,展示柜内摆放着的古代文物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些陶器等物品旁边附带的文字说明,让我对它们的年代及用途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1973年5月,杏坛逢简出土了一批北宋时代的漁猎工具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个展柜中,我看到了三个青色瓷器碗和一个黑色陶罐。这些文物展品旁边的文字介绍板上写着“老民足迹”,仿佛在告诉我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的一侧,我看到了一块蓝色边框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地理位置”,并附有一幅地图。这让我对整个祠堂的布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先明足迹用实物与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的另一侧,我看到了一块写着“家族历史”的指示牌,背景墙由青砖砌成。这让我对这个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仿佛能看见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刘氏宗族”。这块牌匾详细介绍了该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让我对这个家族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族科名成就介绍</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梁氏宗族”。这块牌匾详细介绍了该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让我对这个家族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族科名成就介绍(一)</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族科名成就介绍(二)</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的另一侧,我看到了一块展示牌匾,上面写着“李氏宗族科名成就”。这块牌子放在一个玻璃柜里,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的荣耀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还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详细记载着李氏宗族的历史训诫。我静静地站在碑刻前,感受着这些文字中蕴含的力量。每一句话都像是祖先对后代的谆谆教诲,提醒着我们不忘根本,传承家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的另一角,我看到了一个玻璃展示柜,里面放着一本古书和一些文物,旁边还有一段关于黎氏家族起源的文字说明。这让我对这个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仿佛能看见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黎氏宗族科名成就介绍</p> <p class="ql-block">共他宗族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共他宗族科名成就介绍</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的一侧,我看到了一块展示牌,上面写着“经济史话”。这让我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仿佛能看见这个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繁荣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基塘农业是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的方式,形成水陆互养的生态系统。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等农作物,形成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不同类型的基塘系统。‌</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的丝业在清朝末年达到了鼎盛,被誉为“小广州”。‌</p><p class="ql-block">逢简村的丝业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逢简村逐渐成为重要的丝织产地。到唐朝时,逢简村已经形成了村落,并利用其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丝绸产地。清朝末年,逢简村的丝织业达到了顶峰,全村有3个缫丝市场、300多张织布机和1500余名产业工人,丝织品通过石板古道和水路运往广州等地,商业贸易非常发达‌‌。</p><p class="ql-block">逢简村的丝织业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远销海外。当时,逢简村生产的蚕丝通过水路运往广州等地,再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为顺德赢得了“南国丝都”的美誉‌‌。此外,逢简村的丝织业与农业、牧业、渔业等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村子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的墟市是岭南水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逢简村的墟市历史悠久,随着明清时期传统农业向商品性农业的迅速转变,墟市在乡村大量出现。逢简村的地理位置优越,水网稠密,商贸发达,墟市经历了从内向型农业经济转向外向型商贸经济的变化过程‌‌。逢简村的墟市不仅是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还见证了水乡集市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的进士牌坊最初是为表彰‌明代正德辛巳科进士梁乔升‌而建,始建于嘉靖十一年(1533年)。这座牌坊至今仍是村内重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明代科举的辉煌‌。</p><p class="ql-block">‌逢简村历史上共出过‌12位进士‌和‌60多位举人‌,因此进士牌楼也被视为对全体进士群体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逢简水乡是岭南地区一个极具特色的水乡古村落。这里的水路纵横交错,民居错落有致,桥梁作为连接各处的关键,不仅便利了交通,更增添了水乡的风情与韵味。李仕修,作为逢简水乡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修建了五座桥,为这片水乡增添了更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李仕修所建五座桥的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金鳌桥‌:此桥位于逢简水乡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金鳌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桥身雕刻精美,寓意吉祥,成为了水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p class="ql-block">‌玉带桥‌:玉带桥以其形似玉带而得名,桥身轻盈柔美,宛如一条玉带横跨在水面上。这座桥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结构坚固,是逢简水乡中极具代表性的桥梁之一。</p><p class="ql-block">‌明远桥‌:明远桥是逢简水乡中较为古老的一座桥,它见证了水乡的历史变迁。桥身古朴典雅,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是游客们探寻水乡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巨济桥‌:巨济桥以其宽大的桥面和稳固的结构而著称,是逢简水乡中较为宽敞的一座桥。这座桥不仅方便了行人的通行,也成为了水乡居民们聚会交流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三元桥‌:三元桥是逢简水乡中较为独特的一座桥,它连接着水乡的三个重要区域,因此得名“三元”。这座桥的设计巧妙,既实用又美观,是水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李仕修所修建的这五座桥,不仅为逢简水乡增添了更多的交通便利和风景美感,更成为了水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桥梁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探寻。通过这五座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逢简水乡的历史文化,感受这片岭南水乡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祠堂群以‌多姓共居、功能多样‌为特点,除祭祀外,兼具教育、产业、宗教等功能。其建筑风格从明代质朴到清代繁复不一而足,且多数通过活化利用延续文化生命力(如村史馆、手工艺工坊等)‌。在这里能感受“一河一祠一姓”的村落格局‌。</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挂着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觀瞻气象耀靈祠令傑振雄风共脉根枝蕃并茂</p><p class="ql-block">賢祖扬禮義智仁喜今朝祠宇重光一脉勃兴天地秀</p> <p class="ql-block">宋参政李公祠‌: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为纪念宋代进士李仕修而建。李仕修是逢简村早期重要开发者,曾于南宋嘉定末年(1224年)携母迁居此地,推动村落发展‌。</p> <p class="ql-block">宋参政李公祠堂是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三进院落布局,现被活化为‌逢简村史馆‌,陈列村落的族谱、科举功名碑刻及桑基鱼塘文化展品‌。</p> <p class="ql-block">宋参政李公祠内保存的《重修上帝庙碑记》(1891年)等碑刻,记录了李氏家族对水利工程的贡献,印证了逢简“以水兴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宋参政李公祠堂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占地536平方米,建筑格局为三间三进。该祠堂使用上等材料建造,包括灰、木、石等,雕刻精细,硬山顶,主脊呈两头起翘之势,脊上可见动植物雕饰。门外用花岗石料铺砌,两边建有护栏,栏前方望柱各有一石狮‌‌。</p> <p class="ql-block">宋参政李公祠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祠内展示了逢简村的历史介绍、文物以及当地名人的事迹。祠堂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该祠堂由李氏后人为了纪念宋代进士‌李仕修‌而建。李仕修在朝为官时力主抗金,退隐后致力于民生事业,晚年定居逢简,并主持修建了五座石桥以利百姓‌‌。</p> <p class="ql-block">李仕修的生平事迹和李公祠的建立背景反映了逢简水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逢简水乡自西汉起就有人居住,唐朝时已成为村落,南宋嘉定年间前已有先民迁入。水乡内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明远桥‌、‌刘氏大宗祠‌等,展示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李公祠不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还成为了逢简村史馆,展示了逢简村的历史介绍和一些文物。目前,李公祠免费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顺德逢简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被誉为“岭南周庄”。逢简村四面环水,河涌呈“井”字形,水道纵横交错,长达28公里,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乡画卷。‌‌</p> <p class="ql-block">游览逢简村-宋参政李公祠,不仅能够欣赏到古建筑的艺术之美,还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和士人精神。同时,这也是一个深入了解顺德地区历史文化、体验岭南水乡风情的绝佳之地。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在静谧的塘头街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3.23</p><p class="ql-block">地点:逢简水乡</p><p class="ql-block">文字:网络</p><p class="ql-block">拍照、编辑、文字:蒋蔓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