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五、招招见血:围剿与反围剿的存亡之战</b></p><p class="ql-block">连绵不断的车流从西华山运下来的钨矿石,就像静脉黑金之血滋润着粤军庞大的体肤,让巨人精力充沛力大无穷。</p><p class="ql-block"><b>钢铁拳头与金钱铺路</b></p><p class="ql-block">余汉谋深谙在民国尔虞我诈波谲云诡的江湖混,拳头就是硬招牌,枪杆才是硬道理。贩卖钨矿带来的巨大财富,让他野心膨涨。</p><p class="ql-block">为了铸造铁拳头,他设立“钨矿专营局”,与德国合步楼公司签订“钨砂易货协议”,用钨矿换取军火设备。给粤军第一、第二师两个甲种王牌整师换装了崭新的德国军械,聘请德国教官训导整编成了德械师,每师火力配置超过中央军嫡系部队。这支用黑金铸就的军队,装备堪称军阀武装的天花板。军官统一配备驳壳大境面手枪,士兵扛着捷克轻机枪,每个连配属两门迫击炮。</p><p class="ql-block">最让蒋介石忌惮的还是那支武装装甲车队——中央军直到1937年才组建首个战车营,而余汉谋早在三年前就用钨矿利润组建了广东华南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德国顾问汉斯·克劳伯在日记里写道:“粤军余汉谋将军的士兵既能熟练地拆卸使用马克沁机枪,也能精湛的骑马挥舞马刀,这是一支战斗力超强更是用钱喂出来的狼群。”</p><p class="ql-block">为了凝聚军心,在水城粤军军部,每月15日都会上演团结系表演:成队的粤军团长握着盖有余汉谋私印的军票,将西华山钨矿分红兑换成叮当作响的大洋。堆积如山的银元闪闪发光,柜台后坐着穿长衫的账房先生,每递出十块大洋就要在名册上按个血指印——这是余汉谋的阴狠算计,士兵们拿的每分钱都连着大余西华山钨矿的命运,要想保住红利,就得在战场拼命。</p><p class="ql-block">余汉谋给官兵发入股分利息时经常拔枪教诲道:“兄弟们跟着我背井离乡,在这有钱大家来赚,“看看这些袁大头”,全是弟兄们用命从钨矿里刨出来的!我们粤军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我们手中的枪!是蒋总裁看我们能打,要我们用命来换!哪个仆街的只知道领钱战场不听话就丢雷老姆,别怪我心狠手辣!”。</p><p class="ql-block">余汉谋枪管所指处,台下响起参差响亮的吼声:“服从长官调遣,誓死效忠军长!”,一排排站立整齐的官兵,像极了一片躁动的狼群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听头狼使命召唤。士兵们紧握着崭新的枪械,仿佛抱着着会自我生长的金娃娃。这种将卖命钱与军械优势绑定的伎俩,让粤军成为围剿苏区时蒋介石派出的最凶悍的雇佣兵。</p><p class="ql-block">为了收集情报,余汉谋重金收买密探潜入苏区,触角深入各行各业,刺探到的各类情报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他手上,为随后的军事行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龙争虎斗红白两将军鏖战大余</b></p><p class="ql-block">粤军突然侵入赣南参加围剿,不仅给中央苏区形成南面的军事高压态势,还紧紧掐断了苏区自行贩卖钨矿到香港的咽喉,严厉的封锁更是让党中央领导下的苏区物资匮乏经济受到重创。</p><p class="ql-block">为了解除粤军对赣南根据地的威胁,为北线作战创造条件,确保中央苏区的南翼安全,党中央命令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打击突入赣南的粤军。1932年6月5日,中共临时中央发布《军事训令》,明确要求红一、五军团“先解决入赣粤敌”,夺取大余梅岭梅关切断粤军逃回广东后路,再北上攻打赣州、吉安等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底,红军反围剿布局为:以林彪、聂荣臻带领的第一军团对付陈诚的中路军。以刘伯坚、董振堂带领的第五军团攻击蔡廷锴的左路军。以彭德怀、黄克诚带领的第三军团拟进攻大庾,消灭或击退入赣的余汉谋右路军,减轻第四次围剿的压力,以取得反围剿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彭德怀根据苏维埃中央军委命令,率领红三军团大部队由万安、赣州沙地从上犹穿插,避开陈诚中央军,力图挑战从未交过手的粤军。</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带着赣州攻城战败的耻辱,默默的看着原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训令”中指出:中央苏区的红军目前任务:第一应该正在革命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势力向外发展,以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首要任务上,趁着目前有利革命发展的时机,坚决的取得苏区临近较大的城市赣州。第二、继续着1931年的工作,贯通了赣、闽、湘区,造成以赣州为中心联系到湘、赣、闽的大板图,威胁吉安向北发展,使革命发展更迫切夺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前途。</p><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个训令的指导下,彭德怀率部四次攻打赣州,结果损兵折将1.4万人打得剩下不到1万人。连手下师长侯中英都被俘虏,真是奇耻大辱呀!这次打大余县城应该容易得多,希望老天帮忙打个翻身之战!</p><p class="ql-block">彭德怀用红笔在军事地图上一一标注,在大庾南安上重重的画了个大圈,一扔铅笔,一拳狠狠地硾在桌上,似乎要以摧枯拉朽强大的力量砸碎余汉谋苦心经营的铁乌龟壳。</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在嘀嘀哒哒无线电播报的粤军军部,余汉谋紧盯着收集汇总的各类情报,对红军动向紧密分析,调兵遣将准备迎接红军的暴风骤雨,他血脉贲张正渴望着能一战灭了红军,以雪当初折了李子武营的耻辱。</p><p class="ql-block">1932年7月3日晨,红一军团一部向驻守梅关的粤军第二师五团发起进攻,经2小时激战,击溃了敌人,控制了梅关要隘,并追击残敌至城南羊牯坪、五里山一带,粤军退守大余城内。红一军团一部将水城包围,并派前锋部队进驻游仙与红三军团联络。两城被包围后,红军随即发起佯攻,欲以围攻打援之战术,引蛇出洞,趁机歼灭驻大余、南雄粤军。</p> <p class="ql-block">不料在7月2日池江战斗中,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邓萍的笔记本等物在战斗中遗失被粤军捡获,余汉谋结合已获情报从中得知红军此次战略计划,知道红军战略意图。于是将驻守大余及增援大余的粤军全部集中城内,凭藉坚固的城墙工事,龟缩不动,只派赣南警卫团死守东山岭,以应付红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7月4日,红三军团根据方面军总部命令向大余县城南安发起进攻。彭德怀亲临天竺山山顶侦察敌情,指挥各团进攻。5日,红三军团再次向大余县城发起猛攻,连攻几日均无法破城,自身伤亡增至800余人。</p><p class="ql-block">面对红军攻势,余汉谋胸有成竹选择依托城墙工事固守大余城,以不动应万变消耗红军战斗力。看着望远镜中被迈克沁机枪成片扫倒的红军战士,他轻蔑的抽着雪茄,对强大的德械火力非常满意。</p><p class="ql-block">自身缺少重武器的红三军团围攻四昼夜未果,被迫撤围。</p><p class="ql-block">余汉谋的防御策略成功牵制了红军主力,延缓了其战略机动。同时,他利用粤军的德械装备和空中支援,在火力上不断压制红军。</p><p class="ql-block">此时粤军第四师张枚新部正从信丰向水口撤退,红三军团主力转而向水口方向机动。红一方面军总部据此乃调整部署,令红五军团插至南雄城以南,以阻截敌军南逃。红三军团一部奉命向仁化方向追击逃敌,但追了一段路程,未发现敌人的踪影,乃返回大余。</p><p class="ql-block">及至6日,红一方面军总部才发现大余之敌未逃跑,仍在城内固守待援。而增援南雄的粤军第四师已从信丰赶至九渡水,正向南雄集结。红一方面军总部只好命令红五军团从南雄北返罗田、州头一线。7月7日,陈济棠增援南雄的粤军独立第三师、第五师已经到达南雄。粤军调整好部署,欲以8个师兵力从南雄与大余两地夹击红一方面军主力。</p><p class="ql-block"><b>运筹帷幄水口一战成名</b></p><p class="ql-block">余汉谋见大余退敌已成功,转而用无线电指挥水口战役。</p><p class="ql-block">7月8日至9日,红五军团与粤军第四师等4个团在南雄水口鏖战,因情报有误,不知其增援的粤军独立第三师、独立二旅等6个团已到,红五军团抵挡不住,幸亏陈毅率领江西军区红独立三师、六师赶来增援。</p><p class="ql-block">至10日,等得到情报的毛泽东率红一军团等增援部队赶到水口,始将10个团的粤军击溃。</p><p class="ql-block">而围攻大余城的红三军团,因城中有6个团粤军固守,围攻了四昼夜未能破城,7月8日撤围回师游仙,与红一军团前锋部队会合,然后赶往南雄。</p><p class="ql-block">当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主力从大余赶到南雄水口,已是7月10日下午,水口战役已经结束。</p><p class="ql-block">看着南安厚重稳固的连绵城墙,再次败北的彭德怀一阵心酸,率领军队头也不回大步流星的撤退。</p><p class="ql-block">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一部进行的池江战役与大余战斗,击溃粤军5个团,红五军团、红独立第三、六师和红一军团一部在南雄水口,又击溃粤军10个团,共毙伤粤军3000多人,从而使陈济棠入赣援蒋大大受挫。</p><p class="ql-block">此后一段时间内,粤军主力龟缩在南雄、大余两地,不敢再向赣南冒进,基本稳定了中央苏区的南翼,使中央苏区在后来的反“围剿”中,消除了后顾之忧。但是,此役红军也遭受重大损失,伤亡2000多人。没有达成歼灭的目的,打成了击溃战。</p><p class="ql-block">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察明敌情,两次情报失误,造成总部错误决策;二是没有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有的部队没有及时到位。后来指挥战斗的毛泽东也说:“如像水口圩和团村这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的,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 </p><p class="ql-block">余汉谋的隐蔽机动、防御工事构筑和战场应变能力得到红军将领的承认。聂荣臻在回忆录中称水口战役为“恶仗”,并描述战场“尸横遍野”,也侧面反映了粤军战斗力的强悍。</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