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太平山水碓/干海波

干仕钓叟

<p class="ql-block">“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这是著名宋代诗人陆游,于1178年6月14日,夜宿庐山东林寺时对溪间水碓夜舂现象的真实写照;与庐山东林寺相望的广济太平山,是中国著名的“三香”生产基地,而东冲山下彭河这一带,舂制“三香”原料的“七连碓”其景及规模,是东林寺溪间水碓而望尘莫及。若陆游穿越时空来到此处,一定会惊叹不已,太平山“七连碓”的壮观景象,一定会出现在他的佳作之中。</p> 武穴市太平山远景 碓,过去农村舂米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制作而成。碓的主体是一根长五尺的粗木头,木头的前端装一块长石头(叫碓嘴),中间安一个轴,轴心套入碓耳内,用脚踏木头的后端,碓嘴就起落,砸碎碓臼中的谷壳,这就是昔日农村普遍使用的脚踏碓。水碓则是以水能为动力,由水车转动传带多个石碓用来加工的一种机械;而余川镇王冲、彭河一带的水碓,则主要是用来舂碎做“三香”(神香、檀香、蚊香)的原料,加工“三香”。 舂米的石碓 早在明清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利用枫叶、枫木片、黄荆条、檀香叶梗、柏树枝条及木片屑作原料生产蚊香,清朝末明国时期进而发展生产檀香,而后生产神香,且畅销徽、鄂、赣三省20多个县市,远销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发现印度使用的神香,是我国湖北广济县王冲人生产的,感到非常惊喜,立即电告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将“王冲神香” 定为长期出口产品。从此,王冲及彭河人更加重视“三香”生产,不断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全村102户及彭河一带村民,几乎家家生产“三香”; 畅销湖北、安徽、江西、浙江20多个县市,远销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200多万元。直到1976年修建彭河水库,这一带的水碓被拆除。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一起 54年前,彭河一带溪间有水碓作坊20多座,故有“七连碓”佳景,其中彭河、王冲一带的水碓作坊最多。那是1971年我在余埙高中读书时,学校组织学生到太平山进行军事拉练,那沿溪的水碓景观到现在我还记忆犹存,甚至终身难忘。 古老的石板路沿溪而铺,两岸大山对峙,峡谷幽长,空山鸟语,川流奔畅。偶有樵者挑着梗柴穿入山间小路,牧童倒骑黄牛、挥着竹鞭不时地哼着童谣,零星的村庄炊烟飘至,时有犬声阵阵、羊儿哞哞。这里的人们继承祖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和森林资源,建造了水碓坊加工“三香”。 一座座古朴的石碓,不停转动的轴叶溅起串串浪花,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和“吱呀吱呀”的轴轮磨擦声、舂碓声,几乎就是一座天然的音乐殿堂在演奏着古朴的交响乐;还有倒映溪间的山峰、古朴的石碓、缭绕的山雾和那古树藤蔓构成了一幅奇异的深山风景画。特别是每逢晴日,沿溪大小村庄家家户户的门囗前、路旁,晒满了红色和黄色的香把,那一支支均匀摊开在晒凳圆眼上的神香,一簇簇、一团团、一排排如盛开的鲜花。那红色的花团红得鲜艳,黄色花簇开得自然,在那蓝天绿树掩映下,把整个十里溪冲装扮得格外妖艳;再观那缭绕的山雾、袅袅升起的炊烟,听那溪间的流水声、舂碓声,简直让人如醉如痴。 高山上的花环(晒香) 水碓坊 <p class="ql-block">广济著名诗人刘养微&lt;&lt;游东冲山&gt;&gt;的诗: “问询东樵子,经过门限山。饮烟茅屋里,风雪竹林湾。水碓舂粳稻,溪鱼煮石斑。邻翁颇相识,鸡黍数追攀。”这是对太平山沿河“七连碓”那种野景的生动描写;出自金会元金德嘉之口以数字为序的清代“广济十景”,也将“七连碓”列入其中;可见文人墨客对山区水碓是那么的情有独钟。这种情怀,不仅是诗人对溪间水碓自舂景象的描写,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原始水能巨大智慧的沤歌。</p> <p class="ql-block">  王冲通天河仙人桥下古代水碓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 再咏太平山水碓</p> <p class="ql-block">太平山水碓,一处令人神往的大自然景观;太平山“七连碓”景观,一直令我不能忘怀的地方;武穴旅游若能再现此景,一定会为乡村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