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轨还乡》读后感:地理课堂上的山河共鸣

地生小科王 杨老师

<p class="ql-block">张潇冉同学的《旧轨还乡》让我这位地理教师在深夜读罢,掌心仍残留着绿皮火车铁轨般的余温。那趟跨越25小时的哐当声,竟在字里行间震颤出地理教材无法承载的重量——当学生用十三四岁的笔触勾勒出秦岭-淮河线以北的辽阔,我忽然意识到:那些被我们画在黑板上的经纬线,原是可以流淌着乡愁的。</p> <p class="ql-block">一、课堂之外的地理诗行</p><p class="ql-block">文章里那列复兴的绿皮火车,恰似撞开了我尘封的教学档案。每年讲到"西北地区自然特征"时,PPT上滚动的总是冷冰冰的降水量数据,而潇冉笔下"晨光破晓时玻璃上凝结的雾气",瞬间让额尔古纳河畔的寒冷却有了触感。内蒙古高原在我教案里是"海拔1000-1200米、坦荡开阔"的定义,却在"孩子掀起窗帘窥探飞逝风景"的细节里,长出了会奔跑的白云和会低语的芨芨草。</p><p class="ql-block">去年带学生做草原生态调研时,我们还在为找不到典型样本发愁。此刻才明白,那些被快节奏旅游踩碎的生态片段,在绿皮火车缓慢的节奏里反而得以完整保存。当学生用"推销员话术换来爷爷心甘情愿的支付"诠释牧区经济的转型阵痛,地理课堂突然获得了文学的维度。</p> <p class="ql-block">二、山河教育的在地实验</p><p class="ql-block">这个春天,我计划把《旧轨还乡》放进"地域认知-情感迁移"的教学实验。当讲到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时,让学生标记出文中火车穿越山脉的时刻,计算时差换算出的地理速度;生物课讲解温带草原带时,对照文中"从温婉到辽阔"的景观递变,推导群落演替的隐秘密码。</p><p class="ql-block">更想组织"旧轨新程"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设计复兴绿皮火车的生态旅游方案,在保障草场承载力的前提下规划站点;用GIS技术复原文中铁路线的地质断面;甚至联系乌兰察布铁路部门,争取让学生在暑期实地调研"慢火车"的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当学生在黄花沟站下车,亲手触摸被车轮亲吻过的铁轨,那些在教科书上沉睡的地理名词才会真正苏醒。</p> <p class="ql-block">三、教师的山河修行</p><p class="ql-block">合上文章时,我正备着下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突然意识到,自己案头堆满的卫星影像和统计年鉴,竟都不及潇冉笔下"爷爷蜷缩在床尾的弧度"更能说明人地关系的真谛。这个暑假,我打算沿着京包线重走潇冉的旧轨,在集宁南站观察风沙沉积的纹理,在凉城察右中旗记录退耕还草的年轮。</p><p class="ql-block">届时带回的不仅是装满硬盘的地理数据,更是能让学生闻到草籽香气的教学样本。当我在教室里展开沾着碱土的铁路地图,那些在教材里默然的山川,或许终于能通过我们的讲述,与学生的心跳产生共振。毕竟真正的地理教育,从来都不该只是冷冰冰的知识迁移,而是让每条河流都流淌着人类的体温,让每座山脉都耸立着文化的年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