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的探月展已开始,本篇再不发就落伍了。<div><br></div><div>北京天文馆这个临展面积不大,但料足,着重展示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我估计世界上除了大洋彼岸,再也看不到这么多月球来客了——而且最新。国外标本都是半个世纪前的吧。</div><div><br></div><div>(估计国博的展品更多)<br><div><br>我们起步虽然晚,但一步一个坚实脚印,不好高骛远<br></div></div> 展览名为“问月”,分“说月”、“揽月”、“踏月”三个主题。<br>“说月”谈及月球大历史。<div><br>以前我以为,月球表面亮暗是由于高度不同造成的,这不全面。明亮地域为含钙、铝的斜长岩,暗区域为含铁、镁的玄武岩。这里展示了地球上的这两种岩石,泾渭分明。<br></div> 月亮陨石不少。相比登月采集,就算得来全不费功夫。 大型月球仪上有嫦娥三号到六号的着月点,我发现是配对分布,两两相近,老乡见老乡,有事我帮忙。 落月就要冠名。<br>嫦娥三号落点周边有:太微、紫微。。。。。。古星座,拗口。<br>嫦娥四号落点周边有:泰山、天津(显然是星宿而不是地名)、河鼓。。。。。。<br>嫦娥五号落点周边有:华山、衡山、沈括、刘徽。。。。。。<br>嫦娥六号落点周边有:嵩山、徐霞客、李时珍。。。。。。<br><br><div>我觉得月亮上大的地标已经被西方抢注了,没必要用我们的名山名人去为小地貌命名,用街道办的名字就可以了,如劲松、潘家园、双榆树。。。。。。<br><br>“揽月”介绍样品的采集、分析成果(包括阿波罗系列采取物的研究)。<br></div> 1978年美国赠送的月岩,重一克,一半留在北京天文馆展示。 敲黑板看重点。以下展品都是我们靠自己的力量从广寒宫拿来的。<br><br>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已经多次展示,不过那个塔状台设计得几乎看不清里面装着什么东西,是粉尘还是颗粒?现在可以细观。嫦娥六号采取的样本尚未公开,只是有所提及。<br> 月球样品,置于两个放大透镜内。我估计大的那块长度在半厘米左右,还是比美国的岩石标本小。 矿物颗粒,置于两个显微镜下 撞击玻璃珠,置于一个显微镜下 一台活动的多维度机械臂,把月屑放到你眼前展示。 都看的很清楚。 月球人挺讲卫生,没有乱扔的果皮纸屑烟头 阿波罗那么多次都未发现水,嫦娥五号就找到了结构水和水合矿物ULM-1,如何利用我不懂。<div><br></div><div>研究结果,月壤不能种菜,可以作砖头。<br><br>月壤砖由模拟月壤制成,抗压性强于混凝土,每平方厘米能承受地球上的1吨重量,在月亮上计划采用3D打印夯实。<br>隔着玻璃就感觉这货能给小怪兽开瓢——我怎么变邪恶了?<br></div> 穿过黝黑的月墙,来到第三部分“踏月”。 这里是未来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和月球科研站的地盘。<br>七号、八号都是“南极嫦娥”。七号带有飞跃器,继续找水并给月球作体检,了解其内外结构;八号看来离七号很近,携带作业机器人,为盖房子的关键技术作验证,并与七号搭建科研站基本型。<br>是不是这就开始盖房子,让我们的航天人直接拎包入住?<br><br>六号携带四国合作项目。网上消息,七号项目将为七国合作,八号开放的200千克载荷已有近二十国申请搭载。<br><br>月球国际科研站的介绍有些云里雾里,英文版本提到是与俄罗斯合作,在2031-2035年执行五次任务。看来中国首次登月后,施工队在地月两头跑得比外卖还勤。<br>采矿机器人、泥瓦匠机器人正在研制招募中,要告诉它们,那里很不讲机器道——环境恶劣,996起步,永远不许回地球。<br><br>第五次任务完成后,就建成了月基对天、对地的观测设施。<br><br>愿景不是远景,我们拭目以待。<br> 当然这部分还是以文字说明为主,注意地上的月面投影,显示当天日期,从上面走过会留下足迹——这是我的几小步。<br> 展厅门口旁边展示搭载的石丝国旗,不注意就略过了,看来不是真品。<div><br></div><div>抬头仰望,展厅门口处有嫦娥五号模型。返回舱和轨道器在上空悬浮,着落器和上升器在屋顶。到了表演时间,上升器会缓慢升起。<br><br>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