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合浦”之称,源源起何时何地?通常的说法是:汉元鼎六年,汉武平定岭南,将原南越王国盘踞的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地区分设为九郡: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因此得名。汉武为什么要冠“合浦”作郡名?《合浦县志》、《合浦县地名志》等书的注释是:“合浦,意为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无疑,就字义来解释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合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提起“合浦”,就想起成语中“珠还合浦”的典故。把一个县的名字写进成语的确实不多见。</p><p class="ql-block">“合浦珠还”的主角一孟尝(不是那个春秋时期四君子的孟尝君)也被初唐四杰的王勃写进《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p> <p class="ql-block">“珠还合浦”的典故。</p><p class="ql-block">据《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时,合浦郡沿海很少出产稻谷,人民依靠采捕珍珠为活。然而在孟尝之前的合浦郡太守,都是一个个贪赃枉法的赃官,这些赃官为了中饱私囊,强迫珠民连年大规模采捕珍珠,致使合浦珍珠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海中珍珠已寥寥无几,说是逃到交趾郡界地边去了。这样便断了合浦珠民赖以生存的财路,中原来合浦以米换珠的商人也不再来合浦做生意了。由于珠民无珠可采,饿死于道的贫者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孟尝来合浦任太守后,深入民间细心察访民情,大力改革弊政,减轻珠税,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保护珍珠的自然资源,并允许珠民到各珠池采捕珍珠。这样、沿海珠民积极恢复珍珠生产,外地珍珠商人又纷纷来合浦以米换珍珠了,合浦与交趾的边境贸易也繁荣起来。人们认为是“去珠复还”,故在孟尝离任之日,合浦人民攀着车辕,挽留孟尝,致使孟尝的车不能前进,只好趁深夜乘船离开合浦。</p> <p class="ql-block">“合浦珠还”作为成语,表示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复回。</p><p class="ql-block">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主权之际,多家港媒的头条大标题是“珠还合浦”,寓意:东方之珠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合浦惠爱桥。</p><p class="ql-block">惠爱桥不长,但是很特别,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宝级木质桥。桥梁桥板木构件均为坤甸木制作,设计巧妙,科学的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桁架桥,在当时极为先进,现在仍具重要研究价值。惠爱桥的两侧都有栈道,可以在这里走走看看风景。</p> <p class="ql-block">惠爱桥别名金肃门桥,俗称旧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的西门江上。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曾毁于大火,清宣统元年(1909年),时任廉州知府的李经野捐出了一年的俸禄并号召乡绅捐款重修,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落成现桥。</p> <p class="ql-block">惠爱桥的桥梁结构和设计独具匠心。惠爱桥为东西走向,为三铰拱人字架结构,拱脚支撑在两岸石砌的榄核形桥墩幄上,桥墩旁还设有砖砌弧拱式泄水孔,桥全部为木质结构。惠爱桥在当时属先进木结构桥梁建设之一,对桥梁建筑科学现仍有重要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惠爱桥外观浑厚古朴,设计巧妙科学,是清末合浦工匠创造发明的我国本土桁架桥,在广西属于首创,在全国亦属罕见,在当时属先进木结构桥梁建设之一,对桥梁建筑科学现仍有重要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惠爱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合浦槐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槐园门楼为一座欧式砖木钢筋砼混合结构的二层楼房,是槐园正门入口,门楼东面原有大门牌坊,原门前是现屯坊,门楼不仅作为主人的富贵象征,也是欢迎尊贵宾客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合浦槐园</p><p class="ql-block">槐园,当地人俗称“花楼”,系廉州士绅王传冕(字崇周,1908-2002年)于1927年聘请上海某建筑师设计并指导施工,历时五年建成,为一处庭园别墅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该园落成时规模宏大,包括门楼、庭院鱼池、主楼、后罩房以及厢房、四周的园林和芒果林等,甚至还有网球场。虽然现在还留存的面积缩小了很多,但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自东至西沿中轴线排列,依次由池塘拱桥、门楼、庭院鱼池、主楼、后罩房以及南侧的厢房(原有北厢房缺失)、四周的园林等构成。</p> <p class="ql-block">该园的核心建筑——主楼,是一栋砖木钢筋砼混合结构的四层楼房,造型为中西合壁,一、二层采用欧洲古典风格,底层为券廊式,前面发券12孔,构成宽敞的前廊;二层为柱廊式,前面由10组仿古罗马斯塔干式方柱、爱奥尼式圆柱组合的束柱,承托钢筋砼结构过梁,构成宽阔的敞廊和居中凸出的半圆阳台。</p> <p class="ql-block">三层为中国传统风格,左右对称布置两间硬山式琉璃瓦顶平房,屋脊饰以灰塑博古、翘角,外墙饰以红色假清水墙:四层为中西揉合。居中为一栋砖木结构重檐四角攒尖、琉璃瓦顶的中式亭阁作“藏书阁”:前面为一座钢筋砼结构、八角穹窿顶西式凉亭。</p> <p class="ql-block">整栋建筑不但规模宏大,立面变化丰富,雄奇壮丽,既有中国式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的气度,又具欧洲中世纪建筑的质朴典雅气质,是一件典型的“洋为中用”建筑实例。</p> <p class="ql-block">经过岁月的变迁,这座老宅经历了多种用途,年久失修而衰败。幸运的是,政府进行了大修和保护,当时原屋主人的儿子甚至从香港回来指导了复原工程。</p> <p class="ql-block">合浦文昌塔</p> <p class="ql-block">合浦老街</p><p class="ql-block">合浦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被称为阜民圩或阜民坊,是合浦县的主要商业区之一。民国时期,这里被称为圩地街或崩北口,继续保持着商业繁荣。</p> <p class="ql-block">老街最显著的特点是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骑楼的一楼通常用作商铺,二至三楼则用于居住。骑取楼的窗顶多为拱字形,雕刻着精美花纹,展现出浓郁的西方风情。</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老街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车水马龙,但依然保留着舒慢、细碎而热情的烟火气息。许多老商铺依旧经营着传统的买卖,如藤编簸箕、扫帚、笼子等,还有各种小吃和凉茶铺,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合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合浦博物馆全称是“汉代文化博物馆”。有着仿汉代的石阙大门,整体呈汉代嶺南民居风格。主要展品出自修筑公路时发现的汉墓群的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合浦博物馆是以汉文化为主的遗址类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汉代文物和独特的历史价值而闻名。这些文物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至两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当代的重要文物。馆内收藏的文物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合浦汉墓群位于县城及其周边,分布面积约70平方千米。地表上现存封土堆1056个,估算地下墓葬的埋藏量有近万座,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掘墓葬逾千座,墓葬年代从西汉早期到六朝时期,以汉墓居多,墓葬形制分为土坑墓、木椁墓、砖木合构墓、砖室墓,</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约两方余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漆器、玉石器、玻璃器、珠饰品等,经认定的“舶来品”文物共有1300多件(套),对研究汉代岭南政治、经济、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通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证价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方岭二号汉墓简介</p><p class="ql-block">二号厅展示的四方岭二号墓,是东汉后期砖室墓。1987年5月为配合修筑南(宁)北(海)二级公路,在该路段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汉墓200多座,二号墓是其中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二号墓为夫妻合葬墓,有各自独立墓道,A墓和B墓道分别由墓道、角道、前室、耳室、后室和壁龛等部分构成。两墓之间有角道相通。墓壁为双隅,平砖顺砌与侧砌丁砌组合砌法,墓顶采用模形砖和四隅券拱顶。</p><p class="ql-block">该墓早年被益,随葬器物被盗。但A墓保存的路物尚多,共56件,陶器有罐、壶、鼎、盒、提鐤和明器、并、灶、仓、屋等;铜器有碗、盘、灯、想、瞧壶等,还有少量散落流璃串珠。</p> <p class="ql-block">铜凤灯、西汉</p><p class="ql-block">铜凤灯不仅造型精美,还是一种环保的照明工具。其设计巧妙,灯盘上的蜡烛点燃时,油烟可通过灯罩融入腹腔水中,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它反映了汉代高超的手工制作技术,也见证了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繁荣。铜凤灯曾多次出国展出。</p> <p class="ql-block">西汉铜牛</p> <p class="ql-block">波斯陶壶</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波斯陶壶是东汉晚期的</p><p class="ql-block">文物,出土于合浦县寮尾136号汉墓,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波斯陶壶,也是唯—一件东汉时期的波斯陶壶。</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这件陶壶的釉面化学成分与幼发拉底河的塞琉西亚遗址出土的陶壶相同,证实了其“波斯血统”。它可能是当时波斯商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器物,见证了汉代中国与波斯帝国的商贸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汉代铜马</p> <p class="ql-block">罗马玻璃碗:产自地中海地区的罗马玻璃碗、全世界仅发现3件,其中一件就在合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汉代院落式陶屋</p><p class="ql-block">1978年9月合浦罐头厂M1A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汉五联陶罐</p> <p class="ql-block">东汉胡人俑座陶灯</p><p class="ql-block">灯座为男性胡人俑状。俑头部后仰,缠巾,发髻置于前额,深目隆鼻,尖下巴,络腮胡。右手撑地,左手举托灯盘,跣足盘腿而坐。腹内中空。这种人俑,是西域胡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东汉马座陶灯</p> <p class="ql-block">汉代、四阿顶方口陶井</p> <p class="ql-block">汉、缠丝玛瑙串珠</p> <p class="ql-block">玉带钩</p><p class="ql-block">带钩是古时人们用于系扣腰带、披风或钩挂佩饰的用具,有金属的也有玉制的。我国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玉带钩。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非常流行使用带钩,这种“胡服”风格影响中原内地,带钩在中原地区大量出现。汉代玉带钩一般选材较好,多用和田玉,以白玉为多。造型丰富,雕琢工艺非常精湛,工艺水平之高为历代罕见。这件子母玉带钩其造型、纹饰和琢玉技术上与中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反映了汉代合浦郡与中原内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p> <p class="ql-block">承盘铜博山炉</p><p class="ql-block">熏炉分炉盖和炉身两部分,炉盖圆锥形,饰以浮雕山峦,镂刻精细的云气纹。在山峦上镂空圆形气孔,以便香气四溢。炉体呈豆盘形,子母口微敛,腹部套铸一环耳与盖顶环耳活链相连,圆柱形足把,复盆形底座下有還底承盘,器腹饰凸弦纹一道。</p><p class="ql-block">煙炉内部残留部分碳化的香料很可能来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贸易。</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璧,在古代是王侯贵族朝聘、丧葬时所使用的重要礼器,是祭祀用的“六瑞”之首,一件上品往往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的故事就是证明。使用璧作祭祀器,纹饰及玉质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礼》有:“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又“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的规定。</p><p class="ql-block">出廓璧是玉璧佩饰中的极品,而文字出廓璧又是极品中的极品。黄泥岗一号汉墓出土的“宜子孙日益昌”六字铭文出廓璧,是这一时期玉壁制作技艺水平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东汉墓出土水晶</p> <p class="ql-block">1990年合浦黄泥岗一号东汉墓出土的水晶、绿柱石混合串珠,23颗珠子,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检测,除9颗水晶、1颗黄玉髓外,余13颗为包括金绿柱石、透绿柱石、海蓝宝石在内的绿柱石,多为不规则形状。</p><p class="ql-block">绿柱石是一种六方晶系的环状铍-铝硅酸盐矿物,合浦汉墓出土的透绿柱石、金绿柱石及海蓝宝石均是绿柱石的几个品种。在古印度佛陀时期,绿柱石是一种流行的奢侈宝石,这种宝石在古罗马时期的需求量很大。普林尼在1世纪的《自然史》中记述,最好的绿柱石绝大多数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的绿柱石资源丰富,也是传统的宝石加工区。合浦出土的绿柱石串饰,应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一带,虽埋地下两千多年,仍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见证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东汉悬山顶干栏式铜仓</p><p class="ql-block">铜仓为干栏式建筑,悬山顶,仓体长方形,平底,下立四根节状圆柱,仓门可闭合。2017年3月27日至7月16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碧海丝路</p><p class="ql-block">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出土文物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汉书·地理志》详细记载了从合浦出发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我国第一条正史记载的官方对外远洋贸易航线。合浦汉墓出土大量的琉璃、琥珀、玛瑙、水晶、金花球等珠饰,以及胡人俑座陶灯、波斯陶壶、铜钹等,都是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有力物证。</p> <p class="ql-block">合浦还是沟通岭南与西南、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在承接商品的南北转运及中外交流的过程中,其社会经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文昌塔简介</p><p class="ql-block">合浦文昌塔位于县城南约3公里处,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文昌塔之名,取丁火文明之义。为楼阁式砖塔,高35米,共七层,平面为八角形,第一层直径8.56米。塔尖原为密檐式塔刹,遭雷电击毁后,修缮为葫芦宝顶。塔基以长条青砖构筑而成,塔身用青砖里外三层结砌,每层塔内墙壁上均砌有6阁佛龛,佛龛里曾安放有佛像。</p> <p class="ql-block">自底层可沿着阶梯逐层环绕登至塔顶。立于塔顶,向南,可望见茫茫大海乃至整个北海市区;向北,可将合浦这座“廉州古城”尽收眼底;向东则是合浦汉墓群四方岭重点保护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