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观的西安城墙、钟鼓楼

周正杰

<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欧景区。</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是在唐代长安城皇城和元代奉元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轮廓呈封闭长方形,城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公里。</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体系。</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 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开辟了多座城门,现西安城墙已有18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安市碑林街,是西安城墙的南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p><p class="ql-block"> 永宁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的安上门,明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拓筑西安城墙,永宁门沿用为南城门。永宁门门下为砖砌拱形门洞,以安门处为界分为内外两段;门上建有城门楼,门外有瓮城箭楼,月城闸楼层层拱卫。永宁门是西安城墙中最古老、沿用时间最长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闸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箭楼于月城之间,是护城壕内侧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控制吊桥的起落,以保护入城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永宁门闸楼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打西安时,闸楼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 陕西巡抚陈极新主持重修闸楼,恢复了其防御功能。</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闸楼、月城及吊桥被拆除,历史痕迹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 1990年,闸楼、月城及吊桥得以重建,再现了明代旧制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城楼</p><p class="ql-block"> 永宁门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和庄重感,城楼为歇山顶式,三层重檐翘角,庄严宏伟、大气磅礴。门下为砖砌拱形门洞,门外有瓮城和箭楼、月城闸楼层层拱卫,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p><p class="ql-block"> 钟楼建于方形基座之上,砖木结构,重楼三层飞檐,四角攒顶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钟楼西北200米处,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建于明太祖十三年(1380年),为砖木结构,四角攒顶形式,三层重楼飞檐,总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再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雕梁画栋,整体雄伟壮丽、大气磅礴,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