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火车:工业时代的温情脉络》

草之原

<p class="ql-block">  上篇讲述了《森林小火车:时光深处的记忆纽带》,在悠悠时光的长河里,小火车的补给与维修,同样藏着一段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我与小火车的缘分,自出生便已结下。家就在林场的小铁路旁不远处,每日清晨,是小火车清脆的汽笛声唤醒沉睡的世界;夜晚,车轮与铁轨碰撞的有节奏声响,伴我入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概三岁时,父母工作调动,我们一家搬离林场,来到林业局核心区。新家位于牡丹江北岸,这里有一座修建于伪满洲国时期的公路桥——老江桥。即便后来拓宽重建,敦化人依旧习惯沿用旧称。在老江桥不远处,一座松木搭建的小火车专用桥格外醒目。从记事起,我便常看到小火车满载一些森林资源,或是单个的火车头缓缓驶向江北,那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童年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家搬到江东,小火车依然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住宅区都能听到它的声音。蒸汽小火车运行时,需要稳定的煤和水供应。大部分的加煤、加水作业在总站完成,不过,铁路沿线的其他车站也承担着一小部分补给任务。为了确保小火车的正常运行,沿途有众多工作人员昼夜坚守。他们或是在深夜里,借着昏黄的灯光为小火车添加燃煤;或是在凛冽寒风中,熟练地操控着水管,为小火车注入生命之源。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背后是无数森林铁路人默默的付出,支撑着小火车日复一日的穿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作为60后的我们,彼时还青春年少,被分配到机械检修厂加工车间,后来又调入蒸汽车间,这里汇聚了一群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成了我职业生涯真正的课堂。初入车间,面对复杂的机床设备与蒸汽小火车的各类部件,我和同龄人满是懵懂。老师傅们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眼睛一瞄、卡尺一量,就能精确把握零件的尺寸,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配件,让我们打心底里羡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当遇到难题,我们都会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不管多忙,他们都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耐心讲解,手把手示范操作要点。车间领导也十分重视我们的成长,时常组织技术交流,分享实际维修案例。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们逐渐熟悉了机床操作,对蒸汽小火车各部件的构造和维修技巧也有了深入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机械检修厂,技术水平是衡量工人价值的重要标准,技术高超的工人,既赢得领导的认可,也收获工友们的尊重。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年轻人的技术突飞猛进,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够独立承担维修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蒸汽小火车构造复杂,由蒸汽部、铆工部、走行部、机械部等多个部分组成。在维修过程中,各部门需紧密配合,如同一场精密的交响演奏。维修工作分为小修、中修和大修。小修相对简单,当天就能完成,让小火车继续奔赴运输一线;中修和大修则耗时较长,需要维修工人仔细拆解、检查和修复每个部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工资水平并不高,可工人们丝毫没有怨言。每次接到维修任务,大家总是争分夺秒、全力以赴。遇到技术难题,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分享经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保障小火车的正常运行,抢修时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即便在严寒的冬日,车间里温度低,工作不方便,大家依然坚守岗位,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让一个个故障小火车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蒸汽小火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然而,那段与蒸汽小火车相伴的日子,那些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以及小火车鸣笛时的独特韵律,早已化作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岁月的长河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如今,当我漫步在城市的街头,偶尔看到老式火车模型,那些尘封的记忆便会瞬间涌上心头,让我怀念那段简单又充实的旧时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