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清明节的那些事儿

老庞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到了,对于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我在这里作一点粗浅的介绍,若有不妥之处,望朋友们指正。</p><p class="ql-block"> 庞戢武(82岁)文</p><p class="ql-block"> 2025.4.3</p> <p class="ql-block">  清明诗二首</p><p class="ql-block"> 四川达州.庞戢武</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 假日老宅</p><p class="ql-block">一湾碧水二三鸭,</p><p class="ql-block">塘后炊烟四五家。</p><p class="ql-block">六七顽童戏八哥,</p><p class="ql-block">九十翁妪聊柳下。</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 清明谒陵</p><p class="ql-block">专程谒陵在清明,</p><p class="ql-block">适逢上苍降甘霖。</p><p class="ql-block">条条雨丝伴热泪,</p><p class="ql-block">步步泥泞印丹心。</p><p class="ql-block">墓冢碑铭书过往,</p><p class="ql-block">银幡酒肴寄深情。</p><p class="ql-block">先贤夙愿有吾辈,</p><p class="ql-block">国强民富天地新。</p><p class="ql-block"> 乙巳(2025)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  话说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四川达州 庞戢武/文</p><p class="ql-block"> 今天,说说清明节的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 一.节日概念</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p><p class="ql-block"> 此节,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真可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p><p class="ql-block"> 二.节日起源</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p><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在《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p><p class="ql-block"> 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出现则稍晚一些,且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三.节日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代文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回家祭扫祖坟。</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也没有清明节一说。</p><p class="ql-block"> 至唐朝,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甚至把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中。</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再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p><p class="ql-block"> 民国政府曾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已定为法定假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四.清明节与寒食节</p><p class="ql-block"> 其实,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至两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设立的,也被称为“冷节”、“禁烟节”或“百五节”,定于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第19任君主,晋武公之子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p><p class="ql-block"> 申生被逼自杀了,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出走。</p><p class="ql-block">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p><p class="ql-block">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续离去,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个叫介子推。</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吃,重耳才被救活。</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p><p class="ql-block">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十分惭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p><p class="ql-block"> 可是,介子推不从,晋文公只好亲自去登门。</p><p class="ql-block">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且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也没找到。</p><p class="ql-block"> 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出口。</p><p class="ql-block">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这才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p><p class="ql-block"> 这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掏出洞内堵着的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p><p class="ql-block">割肉奉君尽丹心,</p><p class="ql-block">但愿主公常清明。</p><p class="ql-block">柳下作鬼终不见,</p><p class="ql-block">强似伴君作谏臣。</p><p class="ql-block">倘若主公心有我,</p><p class="ql-block">忆我之时常自省。</p><p class="ql-block">臣在九泉心无愧,</p><p class="ql-block">勤政清明复清明。</p><p class="ql-block"> 遗诗出在清明节前,且“清明”一语双关,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p><p class="ql-block"> 临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p><p class="ql-block">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并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此后,每逢介子推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以表示纪念。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两个节日时间点接近,活动内容又相似,且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五的清明节又紧糸农耕,所以到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掩盖寒食节,进而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了。</p><p class="ql-block"> 五.节日活动与习俗</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p><p class="ql-block">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种树在春天。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p><p class="ql-block">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还有蹴鞠、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p><p class="ql-block"> 六.如今的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其习俗出现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扫墓习俗方面,由于政府的提倡,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事迹,已成为许多组织和个人的选择;第二,除扫墓、踏青之外,在20世纪中期,又有荡秋千、放风筝、斗蛋等活动加入其中,使清明节给人们带来许多乐趣。</p><p class="ql-block"> 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便于踏青、扫墓,祭拜先祖、为先烈扫墓等。</p><p class="ql-block"> 利用小长假,人们尽可能回到家乡,通过踏青、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传承孝道;祭扫烈士墓,学习英烈,感恩他们的奉献,加深对社会和谐与文化认同作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社会的和谐与团结。</p><p class="ql-block"> 这种扫墓、谒陵活动,需传承并发扬光大,提倡文明祭祀,节俭祭祀,不能片面地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不能想当然地设置一些这样那样“禁忌”之类,注意安全,防范山火。</p><p class="ql-block">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学咱们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大踏步地走向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2025.4.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