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记忆

湘宛玲钧

<p class="ql-block">上中学时,学校非常重视革命历史教育。常常邀请部队的战斗英雄作报告,是我和我的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活动。</p><p class="ql-block">那次,请宋学义作报告,学校虽已组织看过“狼牙山五壮士”电影,但能近距离见到英雄,聆听他讲那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我们仍是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我和同学们早早就提着凳子,排坐在大操场上,翘首期盼英雄的到来。</p><p class="ql-block">当宋学义在校领导的陪同下一出现,全场立即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的口号声不绝于耳。那是对英雄的崇敬,对英雄的赞美,对革命烈士的缅怀。</p><p class="ql-block">宋学义身着白色短袖布衣和蓝布裤,看那样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倘若他走在人群中,实在让人看不出他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但他步履沉稳,脊背挺得笔直,浑身透着刚强和坚毅,尤其是当年面对凶残的日寇强敌,英勇顽强,誓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人觉得他是那样高大,那样令人仰视。</p> <p class="ql-block">1941年,侵华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担负着牵制敌人,掩护军区机关和群众撤退的任务。9月25日,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六班担负最后的掩护任务。宋学义、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五位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下去。</p><p class="ql-block">敌众我寡,他们毫不畏惧,越战越勇。子弹打完了,他们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面对步步紧逼上来的敌人,他们毁掉了枪支,把仅存的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人,昂首挺胸,高呼口号,相继纵身跳下几十丈深的悬崖。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的口号声在空中飘扬。</p> <p class="ql-block">宋学义,河南沁阳市北孔村人,出身佃农,讨饭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宋学义和他的战友一起跳下狼牙山悬崖后,被崖壁上的小树和石头卡住,后来被人救起。1944年,他转业到河北省易县管头村。1947年7月,几经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沁阳县北孔村。</p><p class="ql-block">家徒四壁,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盖了个勉强能遮风避雨的房子,就算安了家。谁也不知道他们身边的宋学义就是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一次,他的儿子宋大保在学习语文课本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发现叫宋学义的战士和父亲同名同姓,就回家问他是不是课本上说的宋学义,宋学义摇摇头说:“咋会呢?不是,不是。”宋大保在以后很长时间里再没有将沉默寡言的父亲同人民仰慕的英雄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宋学义回到家乡后,不向组织伸手要名要利,隐功埋名,直至五几年党组织在河北查找宋学义追查到沁阳县时,宋学义的英勇事迹才为人所知。当上级领导看到一贫如洗的他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时,都忍不住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在宋学义作报告中,一阵阵“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的 口号声此起彼伏。宋学义却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战士应该做的,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能活下来,已经很知足了,名利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p><p class="ql-block">宋学义等五位战士,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民众的士气,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p><p class="ql-block">宋学义始终坚守初心,淡泊名利,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本色。</p><p class="ql-block">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标杆,崇尚英雄,尊敬英雄,学习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p><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