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b>青铜雕像群</b>,蔚为大观, 是三星堆青铜文化重要标识之一。<b>青铜人头像</b>造型生动、内涵丰富, 头冠、发型和服饰各异, 是当时族群构成与等级秩序的反映。 青铜<b>大立人像</b>既具王者之</p><p class="ql-block">风, 又有大巫之仪, 应是集神、巫、王身份于一体的古蜀国最高统治者的形象 。</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立人像(前1600-前1046)</b></p><p class="ql-block">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b>头冠高10厘米</b>,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之一,被誉为“<b>世界铜像之王</b>“。并填补了中国青铜文化中缺乏独立雕塑艺术品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头戴筒形高冠,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平行环绕着一圈纹饰,上层居然刻着一对“眼睛”,专家称为“<b>天目冠</b>”。</p> <p class="ql-block">衣着端庄,身穿<b>三件右衽套装上衣</b>,衣物纹饰繁丽,上有龙纹/鸟纹与虫纹纹饰。</p> <p class="ql-block">人像身佩的方格纹带饰, 当具有表征权威的"法带" 性质。其衣服上的几组<b>龙纹装饰</b>似有与神灵交感互渗的意义, 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师的法衣。他手中是否原本持 (抱) 有某种法器? 有人认为是琮, 有人认为是权杖, 有人认为是大象牙, 还有人认为是类似彝族毕摩 (祭司) 的神筒或签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采用了独特的<b>分段浇铸法</b>嵌铸而成,内部中空,由人像和底座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这尊 "纪念碑" 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征什么身份呢?目前, 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我们倾向于认为, 他是三星堆古蜀国<b>集神、巫、 王三者身份于一体</b>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 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人头像</b></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人像为圆头顶, 似戴有<b>双角形头盔和方形面罩</b>, 头盔下有头套将颈部套住, 仅露后脑勺 ,后脑勺处有一方孔, 原应插有发笄或其他发饰。 人像被塑成<b>长方脸</b> ,粗眉立眼, 高鼻梁, 双唇紧闭, 嘴角下勾, 耳垂穿孔, <b>表情威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一号二号祭祀坑共出土了50多件青铜人头像,有的头部是圆顶,有的是平顶,有的封顶,有的不封顶,有的笄发,有的辫发,有的立发,专家推断他们应为<b>各部族的首领</b>。</p> <p class="ql-block">这个青铜人头像的造型让我联想到了蝙蝠侠,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人头像</b></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圆头顶, 脑后用补铸法铸有发饰, 似戴<b>蝴蝶形花笄</b>, 中间用宽带扎束。人像面部特征为蒜头鼻, 阔口, 其眉毛、眼眶绘<b>黑彩</b>, 耳孔 、鼻孔 、口缝均涂<b>朱砂</b>。 颈以下前后均铸成倒三角。 人像造型优美, 神完气足。人头像中笄发派较少,更接近祭祀中心,或是<b>祭祀的主导者</b>。</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b>平顶辫发</b>, 颈下端呈倒三角形。眼眶、发辫和发饰上均留有<b>黑彩</b>痕迹, 口缝留有<b>朱砂</b>, 形体较大, 铸造教精, 表面光洁。</p><p class="ql-block">在57件人头像里,平顶占了35件,数量最多,地位应该一般。<b>辫发派地位低于笄发派</b>,或是一般贵族。</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人头像</b></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b>头顶盖与头像分铸</b>, 顶盖已脱落无存, 脑后有补铸的痕迹, 头戴<b>回字纹平顶冠</b>, 脸瘦削, 粗眉立眼, 蒜头鼻, 阔口, 长方耳, 耳廓外展, 耳垂穿孔。颈以下前后均铸成倒三角, 颈部两侧各有一圆孔。</p><p class="ql-block">头冠的具体寓意无从得知,或许代表其身份高于其他无冠者,具有较高的神权或世俗权力。</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b>头顶为子母口形</b>, 原来应套接有冠饰。 杏状大眼外凸, 蒜头鼻, 高鼻梁, 阔口紧闭, 下颌宽圆, 云雷纹竖耳, 耳垂穿孔。后脑宽圆, 颈部下端被火烧残。 出土时内壁残留泥芯土。人像脸部丰腴,面部表情温和, 颇且<b>写实</b>作风。</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圆头顶, 头顶有<b>辫绳状</b>装饰, 可能是头戴的帽箍或是将发辫挽在头顶上。人像脸形瘦削, 刀眉立眼, 蒜头鼻, 耳郭外缘上有三个圆孔, 面容<b>朴实敦厚</b>。</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2022年三星堆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铜顶尊人头像</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持璋小人像</b></p><p class="ql-block">人像上身赤裸, 下身着裙, 腰间系带, 跷足, 其姿态为跪坐祭拜状两臂平抬, 双手执握一璋, 右手小拇指前伸。 这件人像即是<b>古蜀人以璋行祭的实物例证</b>。</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扭头跪坐人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四号祭祀坑</b><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代表文物,一共出土三件,</span>高度30厘米,共3件,被戏称为“<b>三胞胎</b>“。都采取双膝跪坐姿势,头扭向右侧,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的左前方,头发一股盘发一周从左侧束发向上,另一股头发从左后肩冲天而上,两股头发形成的铜条大致平行,中有缝隙,扭头跪坐人像的两手间缝隙和两股头发间缝隙共同构成一个<b>卡槽</b>,三胞胎面部特征有所不同,有趣的是这3件扭头跪坐人像也是三星堆首次发现<b>有”纹身</b>“的青铜人像。</p><p class="ql-block">图片是我在三星堆博物馆现场看到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最喜欢的是这尊扭头跪坐人像,虽然没有现场看到,但是还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张侧面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扭头跪坐人像的两手间缝隙和两股头发间缝隙共同构成一个卡槽。</p> <p class="ql-block">脚趾扒地的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人像所穿衣物刻有繁杂多样的纹饰外,人像的两小腿外侧/小腿肚上,双手手背及指背上都雕刻有不同“<b>文身</b>”,这些纹饰是直接刻画在皮肤上的,在三星堆文物中属<b>首次发现</b>。</p> <p class="ql-block">人像保存良好,形态逼真,细节丰富,浇铸工艺精湛(<b>整体浇铸一体成型</b>),展现出三星堆高超的青铜铸造艺术水平,人物刻画非常写实,其<b>造型独特,绝无仅有。</b></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兽首冠人像(残)</b></p><p class="ql-block">人像仅存上半身, 头戴<b>兽首状冠</b>, 冠饰颇<b>似大象之鼻</b> ,身穿对襟衣, 前后均为<b>云雷纹</b>, 腰间系带,两臂呈环抱状, 双手皆作执握中空的手型, 右手小拇指微翘 ,从手型来看, 似乎原握有某种器物。人像仪态端庄, 表情威严,其造型及手势与大立人相似, 可能<b>同属于上层人物</b>。</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戴尖脊帽小立人像</b></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b>显眼包</b>”,著名的健身达人!</p> <p class="ql-block"><b>青铜顶尊跪坐人像</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铜人面部表情夸张,双手持物于身前,<b>头顶青铜大口尊</b>,通高115厘米,上部为一件55厘米青铜大口尊,下部则为一呈跪姿高60厘米的铜人,铜尊口沿内侧有短柱,腹部雕刻着复杂的<b>兽面纹样</b>,肩部焊有精美的<b>龙形纹饰</b>,充满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人像头上所戴<b>盔形装饰</b>, 或认为是 "<b>𫠆"</b> (kui) ,面款似戴面罩, 粗眉, 立眼, 阔口, 闭唇。 身穿<b>对襟长袖服</b>, 腰间系带。 双手置胯前, 跪坐。<b>足部有穿孔</b>, 推测应是某器物的附件。</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人像<b>宽脸方颐</b>, 双眼圆瞪 ,正视前方, 张口露齿, 神态严肃。头发<b>从前往后梳</b>, 再向前卷, 挽成高髻。耳垂穿孔或戴耳饰。上身穿右衽交领长袖短衣, 腰部系带; 下身着"<b>犊鼻裤</b>", 一端系于腰前, 另一端反系于背后腰带下。 人像<b>手腕带镯</b>, 双手抚膝跪坐。</p> <p class="ql-block"><b>青铜面具</b>: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青铜面具,尤以<b>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面具</b>等最为引人注目。他们应是古蜀王国信仰世界中的祖神或天神, 被供奉于神庙殿堂之上, 受人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b>青铜纵目面具</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宽138厘米, 高66厘米.重达100多千克, 眼球极度夸张, 呈<b>柱状凸出眼眶16厘米</b>, 硕大的双耳展开, 额部正中有一方孔, 或与文献记载中第一代<b>蜀王蚕丛 "纵目</b>" 的传说相关。</p> <p class="ql-block">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 其神秘静穆 、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 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其夸张的双眼与双耳, 是视通万里、耳听四方的神异能力的象征? 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 "其目纵"。在中国上古神话中, 还有一个人面蛇身, 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 其形象特征是 "直目正乘", 也就是 "直眼球"。<b>纵目面具</b>的造像依据很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b>蚕丛</b>和<b>烛龙</b>的形象都有关。 </p> <p class="ql-block">同坑出土的青铜<b>戴冠纵目面具</b>或许与 "<b>烛龙</b>" 神话有更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面具额头中央有高耸的<b>夔龙纹冠饰</b>(部分面具冠饰为单独铸造,可拆卸),两侧有对称的羽状或云雷纹装饰,推测象征神权或与“通天”仪式相关。</p><p class="ql-block">冠饰底部有<b>榫卯结构</b>,可能曾与木质、青铜或其他材质的附加饰物组合使用,形成更复杂的头冠。</p><p class="ql-block">双耳向两侧极度伸展,耳廓饰有云纹;嘴部宽阔,嘴角上扬似带神秘笑意。</p><p class="ql-block">采用<b>分段铸造法</b>,眼部、耳朵等部位单独制作后焊接,体现三星堆青铜技术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纵目认为是源于古蜀人对“千里眼”的想象,或与蜀地瘿瘤病(甲状腺肿大导致眼球突出)的观察有关。</p> <p class="ql-block"><b>青铜大面具</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一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铜大面具宽132厘米, 高72厘米, 是三星堆出土<b>形体最大</b>的面具之一。此面具<b>分两次铸造</b>, 头及脸部系翻模浇铸而成 , 两耳以嵌铸法连接. 额间留有方孔, 估计原补铸有装饰件。</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人面像</b></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这件 "人面像" <b>额部为 V 形</b>, 宽脸圆颌, 粗长眉、 大眼。尖鼻, 阔口紧闭, 其小耳耳郭较圆, 耳垂有穿孔, 推测用以悬挂或附配在其他物件上。</p> <p class="ql-block"><b>商青铜兽面</b></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面具为薄片状, 兽面呈一对<b>夔龙</b>向两面展开, 龙尾上卷。方颐, 大眼, 长眉直鼻, 鼻翼呈旋涡状, 阔口, 露齿,夔龙形双耳。 头顶卷角下方及嘴角各有一小圆孔, 作悬挂组装使用。</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共出土6棵青铜神树,其中最高大,保存状况最好的是<b>一号青铜神树</b>,发现时破损严重,树枝和树干共碎成20段,专家花了10年时间修复,修复后虽仍不完整,但残存高度也有3.96米,是已知全世界同一历史时期<b>最大的青铜单件器物</b>。整体设计巧妙看,造型奇美,由<b>树座</b>和<b>树干</b>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饰云气纹,上铸三个拱形,寓意三座神山连绵起伏,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又分为3枝丫,3根树枝的花和果上都站立着一只<b>鸟</b>,共<b>9只</b>,在2/3层树枝与树干相连接处各铸有一个<b>炯形圆环</b>,树干一侧还有一条身体倒垂的<b>飞龙</b>固定在树干上,《山海经》中可以找到与三星堆出土的多种器物特征及其相似的描述,大部分学者认为《山海经》是部描述世界地理人文的纪实类书籍,且以我国巴蜀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b>山海经</b>》中有提到:汤谷这个地方有一棵<b>扶桑树</b>,上有十个太阳栖息,十个太阳都是由金乌驮着的, “一日至则一日出“,这棵青铜树可以说是<b>十日神话</b>的真实<b>写照</b>了,金乌作为运载太阳的神鸟,也往往作为太阳的象征,所谓“<b>金乌西坠,玉兔东升“</b>,就是指太阳西下,月亮东升。古代很多民族都将鸟的形象作为太阳的象征, 这在文化人类学资料中有大量的记述。中西考古资料中有不少鸟日并见的图像。三星堆铜树上所铸的神鸟当即神话中金乌 (即太阳) 的写照。三星堆神树三层九枝及其枝头分立九鸟的形象, 符合 "扶桑" 和 "若木" 的 "上有十日" 这一最为显著的特征。铜神树铸饰九鸟, 或原顶部有一只鸟, 也可能制作者表达的构型意图是另有一只鸟在天上值日吧。 同时青铜神树也具有 “建木" 的特征和功能, 载籍描述建木有树叶, 花卉、花果与 "黄蛇", 铜神树的形式构成中同样有 "天花地果" 与神龙, 而神树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古史神话传说中所谓 "天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二号青铜神树残件</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神树(残)分树座和树干两部分, 树座呈喇叭状, 三面镂空呈云气纹状, 其上线刻云雷纹, 正中各有一高19厘米的<b>跪坐人像</b>。 人像双手上举, 着对襟半袖长衣, 衣饰云雷纹, 腰束带, 前裾及膝, 后裾压于股下, 两臂平抬呈持握状, 跷足。</p> <p class="ql-block"><b>三号青铜神树</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历经数千年历史的三号青铜神树,虽仍有残缺,依然美得让人“失语”。青铜树座之上,<b>麻花状</b>的三根主树干旋转向上“生长”,其上的青铜树枝则向努力向旁“伸展”。再往上看去,三座<b>人首鸟身</b>的神像“稳坐”树顶,尾部舒展、尾翎高翘….</p> <p class="ql-block">虽然修复线索较为清晰,但三号青铜神树身上还有一些谜题,比如,树干的地方残留有包裹的金箔,包裹范围究竟有多大?树枝下残留的挂钩显示出上面曾挂有装饰,这些挂饰与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小型金箔饰品和铜铃是否有关系等等,这些谜团还等着我们去梳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铜工艺</b>:</p><p class="ql-block"><b>浑铸法</b>:三作为块范法的一种,浑铸法也被称为”<b>整铸</b>“,先将青铜器不同部位的外范和内范组合固定,再将青铜熔液从浇口注入一次成型。<b>青铜兽面</b>、 青铜戈 、青铜眼形器、小型无冠青铜人头像等为浑铸。</p><p class="ql-block"><b>分铸法</b>:是指将一件青铜器分为多个构件,经两次以上铸造成型,三星堆部分青铜器由多个构件分铸而成,体现了以简驭繁的技术特点。</p><p class="ql-block"><b>铸接工艺</b>:<b>青铜神树</b>的铸造,先分铸后铸接,将树枝等构件组装成器,榫接/芯骨设置等工艺,显示了三星堆青铜器高超的铸接技术。</p><p class="ql-block"><b>纵目面具</b>分<b>六部分</b>铸造, 先铸的部分包括双耳、 两凸出瞳孔以及鼻孔所在的三角区。</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的铸件可以分为耳、脸颊、 面部和眼几个部分。耳与脸颊的结合处预铸了上下排列的长方形孔, 以便将先铸的耳焊接于主体之上。</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采用<b>分段铸造法</b>铸造 ,使用了套铸 、铆铸 、嵌铸、 榫接 、芯骨等工艺。</p><p class="ql-block">青铜器<b>未完待续</b>,下一篇继续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