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 月朗风清 25年4月4号,正值农历清明。早晚还冷大飕的,但不那么刺骨了;中午气温上来了,但还不至于那么热;老风婆子的裤裆有时还开着,但由沙尘滚滚变得清清亮亮了。几滴小雨点缀,原野上弥漫着青草芽子味,久居城中的闲汉感觉空气清新了,天空明亮了。多么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早就有贤士介之推把它占了。跟随丧家狗重耳流亡,竟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主子吃,也是愚忠到家了。重耳摇身一变竟成鼎鼎大名的晋文公,论功行赏,犒劳也得道的鸡犬们,可偏偏喝高了忘了老介。于是派人去请,不来就职也就算了,还跑到山上隐居去了;又派人去找,还在山林藏起猫猫躲起来了。蒋介石的“娘希匹”,放火烧山,逼着你出来享福。 老介抱着大树升天了,文公流了三行鳄魚的眼泪,用那烧糊的树墩子做了双木鞋,称之为足下;又三天不吃用火烹制的食品,还带动全国跟着学样,硬生生地整出个以清明为中心的寒食节来。老百姓比着葫芦画瓢,清明祭奠自己的先人,现而今多了一天法定假日,总算还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点儿实惠。上小学时,自认为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将来一定能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所以祭扫烈士墓相当认真。 以班级为单位,自己做花圈,当成一件大事,提前一周就准备。校长讲话.教师讲话.学生代表讲话,都忘却了,只记得公祭结束,就地解散,下午不用上学了。几个好朋友相互追逐着,直奔南河套,捉一捉小魚,用小石子顺着水皮打一串水飘,都有无穷的欢乐。河套边的婆婆丁特多,坝埂子边上苦麻子和青麻菜也不少了,三月三青麻菜钻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头顶青霜的小白蒿出现了,比大钱大些,挖回去洗干净,对点玉米面,上锅蒸着做布拉吃,味道好极了。据说小白蒿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肝炎有特效。时令特别关键,三月茵陈四月蒿,一但开扇,几天就疯长成大的蒿草了,人们就不吃了。获诺奖的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是不是也是这种植物的提取物呢?不得而知。凡正白蒿青蒿,从南到北分布相当广泛,被文字记载的时间至少二千年,这种野生植物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种麦子垄沟浅,并且垄密,骡马用不上,最好牵着小毛驴子拉犁,或者索性直接用镐头巴拉个沟点籽。打上簸娑把土敷匀,稍微起松(土稍干)一点,打鸡蛋磙子压实。四五天就冒芽了,是不是自己家的麦田没关系,看着满眼新绿心情都特别舒畅。 明前茶特别珍贵。南方的茶园里,清明之前,茶树植条的前三片叶子,在早晨出太阳之前,带着露水采回来,烘干烹制,然后卖个大价钱。和奢侈品一样,茶叶经常被炒作,首先得说这东西少。信阳毛尖,说只有某山阳坡的三棵茶树是正宗,采摘的时候又有所损耗,又被名人占有,所以它名贵。有所谓:天半斤,地半斤,毛主席他老人家喝半斤,全国人民分半斤。这么稀缺,能不名贵吗?茶叶炒作其次是说它难得,出太阳之前采,小媳妇儿都不灵,得没结婚的少女;用手采都不行,得反身用牙把茶的前三叶咬下来。喝酱油耍酒疯,你看是咸(闲)的不? 清明是个催生诗的节日,在众多的篇什中,小杜的《清明》难以逾越。清明时节,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徒步去祭奠埋在异乡的爹娘。包袱里的烧纸总算在先人的坟前烧了,衣服弄得泥拉巴猴(赤峰方言)心里凄凄惨惨。下雨了,天凉了,上哪弄盅小酒喝呢?自己落魄的样子是不敢向大人问路的。远远的来了条水牛,上边还骑着个牧童,戴着斗笠,披着簑衣,还有调没调地吹着短笛,悠然自得,享受生活。敢问小哥,哪里有小酒馆呀?短笛停了,顺着一路杏花看,挂着旗帜的地方就是。杜牧喝上这杯酒没有?无人知晓,反正杏花村酒,千年闻名。 春暖花开,赵忠祥说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味。一帮小姑娘在山上挖青麻菜,遇到两只手向前伸着的石头人,出于好奇,争相把自己的菜筐子往石人手上扔。别人都不中,偏偏有个小姑娘的筐子挂在了树上。青麻菜多少不重要了,晚上做上梦了,和石像书生幽会了。十月怀胎,竟在冬天生下男婴。大姑娘没出门子在家生孩子,老爹受不了,一气之下把男婴扔在了山涧里。孩子命大,老鹰打开翅膀遮风挡雨,几条猛狼争相给喂奶,孩子奇迹般地长大,孩他妈也被驱逐家门了。母子相依为命,给财主家扛活儿。男孩放牛,牛又被老虎咬死了,气人不?男孩抓住牛脚,把牛从山前扔回山后,顺带擒住了猛虎,三下五除二,把老虎打死了,武松武二郎只能排第二。这小子就是唐十三太保之一的李存孝,至今有宁城县打石虎水库留念做证。 清明过不几天,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小镇老宅前便是桃花巷,驱车十多里便到万兴号的杏林。穿汉服着着唐装的少男少女,摆姿弄态,打卡留念;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齐上阵,看光线.看云彩.看背景忙的不亦乐乎;有时稍微粗壮一点儿杏树上,还结一群老太太,花枝招展的,自己也挺乐呵。杏树开花一场冻,西北风一吹,有时还飘点轻雪,人和花都得蔫吧几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