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诗书向灯烛——2025悦读笔记(二)

一江春水1990

<p class="ql-block">六、《青眉抄》上村松园著,4星。</p><p class="ql-block">继《浮世绘——日本美学再发现》之后又一本有关日本文化的书,《青眉抄》是日本女画家上村松园的随笔集,记录了她在绘画创作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松园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以其清澄高雅的传统美人画在日本现代画坛独树一帜,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的文字简单明了,亲切朴素,是娓娓道来的闲话当年。她所描绘的女子尤其好看,典雅高贵、凛然持重,很有唐画风韵,阅之欢喜。可惜我看的是电子版,不能一睹她画的全貌,虽然依她文中所述一一搜索,也有一些查无此画,引以为憾,期待日后有机会补全。</p><p class="ql-block">看这本书,并不是说作者文笔有多好,而是理解欣赏她身上蕴含的坚韧无畏的女性力量。15岁就被誉为天才少女的她,在男性主导的时代遭遇了很多诋毁和责难,可是她始终勇敢直面,“在艺术的世界里浴血奋战”,最终超越了很多同时代的男性画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对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精益求精,塑造出众多温婉独特的古典美人形象。正如“江天一色无纤尘”所描绘的意境,她的美人图如同纤尘不染的江水,静谧美好,令人心动,回味不已。</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既是对她艺术生涯的回顾,又是对她坚韧品格的赞美,值得一观。</p><p class="ql-block">近来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兴趣,继续搜索相关书籍。</p> <p class="ql-block">七、《来人间,就是玩》蔡澜著,2星。</p><p class="ql-block">本书是八旬顽童蔡澜的生活趣味散文精选,收录了60多篇不同时期的经典散文,传达了他独特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对于那些感到生活空虚乏味的人很有借鉴意义。他是一个好玩爱玩的性情中人,样样了得,身上的标签很多:作家、美食家、电影工作者,足以证明他的世俗意义的成功。他用幽默洒脱又直白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豁达通透。虽然没啥文采只是就事论事,但胜在话题广泛,书中分享了他的生活、收藏、旅行、书法、美食,电影以及与朋友们的交往,可见每一天都充实而有趣,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p><p class="ql-block">在玩乐中体验人生,在平常的烟火气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一箪食一瓢饮,简单平常的日子同样美好温暖。书中有一篇文章里,有一位蔡先生写道:“随处尽堪埋我骨,天涯终老亦何妨?死生不出地球外,四海六洲皆故乡。”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凡事放轻松些随性些,不必太严肃太较劲,来人间就是为了好好玩呀,看花看海看世界,享受每一个当下,享受每一个平凡美好的瞬间,即是永恒。</p> <p class="ql-block">八、《东京八平米》(日)吉井忍著,4星。</p><p class="ql-block">抛开历史原因,近来对日本文化和日式美学越来越感兴趣。是枝裕和的电影镜头、松尾芭蕉的诗意俳句、葛饰北斋的魅力浮世绘,还有浸润着唐宋遗韵的京都古城,无一不令我向往。说回本书,这位日本作家竟直接以中文写就,真是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作者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过多年,后归国,在东京租了个8平米的单间独居。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她在东京八平米房间里的日常及东京遇见的人和风景,意在探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物理空间的局限并没有限制人的眼界和格局,反而更容易走出去,向外求索。她把城市作为自己流动的家,一个人也过得快乐丰盈。投币洗衣间里的市井气息,咖啡馆的岁月沉淀,小餐厅的人间烟火……被她浅显易懂的文字描绘得细致入微又饶有趣味,比蔡澜的随笔更具生活况味,也更得我心,让我对她很有好感且能共鸣。好像参照:哦,一个人也可以这么肆意生活,从心所欲全然自在。</p><p class="ql-block">尤其《早上八点关门的喫茶店》和《去筑地鱼市场喝咖啡》两篇,温暖人心。正是那些交错的生命轨迹,才能从萍水相逢的他乡之客到一定程度上的相知的朋友,才能被作者用文字锁定,留存下彼时的情意,并被无数人看到,写作的意义即在于此。</p><p class="ql-block">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他人生命的经验里,我们得以看见万千种生活姿态,获得更开阔的人生观。由此更理解他人,明白世界何其广博,人生有无限精彩。</p><p class="ql-block">虽居陋室,心之所安,何陋之有?“你的小没有关系,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p> <p class="ql-block">九、《正是橙黄橘绿时》肖复兴著,3星。</p><p class="ql-block">全书共分为四辑,前两辑和后两辑完全是两种画风。前两辑读着亲切自然:第一辑多写疫情后的生活琐碎,第二辑回忆旧人旧事。看这两辑的文章,有手边一壶清茶,三两老友对坐,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意。娓娓道来的是隐藏在平淡日子中的美好,令人如沐春风心生喜爱。</p><p class="ql-block">可惜后面画风突变,第三辑变成了歌曲赏析,第四辑变成了外国音乐家轶事合集,搞不懂好好的生活散文随笔为啥要塞这些,更搞不懂为啥有那么多人叫好。我以为音乐终归是各花入各眼的感受,既要用耳听更要用心品。所以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旋律,非要用文字解说个一二,实在是太牵强,让人无语。</p><p class="ql-block">如果删掉后面两辑,光保留前两辑带着烟火气的故事,可能更暗合“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书意。</p> <p class="ql-block">十、《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潘向黎著,4星。</p><p class="ql-block">和潘向黎的文字挺有缘分,十几年前在《南方周末》副刊经常读到她的文章,后又读过她的小说《穿心莲》,今又不期而遇这本书,既欣且喜。这是一部关于古诗词的随笔集,唐诗宋词,古典与现代,清丽婉约和豪迈疏阔,俱凝聚于作家笔端,旁征博引收放自如,挥就一篇篇锦绣文章。每一篇都可以反复诵读倾心体会和琢磨。她写得恣意潇洒纵横自如,我读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掩卷仍回味不已,于我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开篇的代序《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令我感动,她写自己从幼时到成年和父亲一起读杜甫诗歌的故事,写尽了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还有两代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真个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写照。很喜欢写辛弃疾的那篇《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谁人不爱辛弃疾?他上马击狂徒,下马赋诗书,能文善武,是真英雄,可叹生不逢时,只能在二十多年的赋闲中成就一番文学大家,“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p><p class="ql-block">美中不足的就是考据性的段落有点多,诸如“顾随说……”、“金性尧说……”、“陈廷焯说……”、严修说……”、“王国维说……”、“朱刚说……”,看得人只想大吼一声:我只想听你说!读者更想看的是作者的独立见解和个性化的解读,而不是转述他人的言论。</p><p class="ql-block">书名《古典的春水》贴切雅致,春水初生,蕴含无限生机又源远流长。这条穿越千年的春水,终是在这个时代依然泛起粼粼波光,且温柔坚定地绵延而去。</p> <p class="ql-block">正逢非洲的雨季,淅淅沥沥的雨水浸润着这片土地,野草飞蓬肆意生长。檐下听雨时,想像是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江南,绵密的夜雨过后,家门口的春韭再过两三日便能采摘了。</p><p class="ql-block">勤读诗书向灯烛,趁着还有电,赶紧再翻几页吧。</p><p class="ql-block">附注:配图出自VIVA旅行家公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