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老门诊小伙伴”聚会记

如壹

<p class="ql-block">《老门诊自传》</p><p class="ql-block">1947年,诸暨县公立医院临时门诊部开设于西门头蒋鼎文公馆。1950年年底,省立诸暨医院归属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第一疗养院建制,该门诊部迁至中水门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63年设主任(王茂根)。1978年设副主任(方培尧)。1989年西施殿院区门诊部建成,原中水门的门诊部改称第二门诊部。但诸暨人、尤其是城区的百姓都叫“老门诊”。2007年“老门诊”(第二门诊部)所在地段因涉旧城改造被整体拆除,从此,“老门诊”成了几代诸暨人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子文记忆中的“老门诊”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5日 大姐祥敏提议,可否组织一次老门诊的小伙伴聚会,大都是四、五十年未见面了,真的很想念。</p><p class="ql-block"> 子文就在群里发了提议。</p><p class="ql-block"> 提议得到丽俊的秒回“赞同”,紧接着查丽、丽丽、国庆、博真、沙沙……</p> <p class="ql-block">  在得到大家的响应后,沙沙和博真具体操办了聚会。</p><p class="ql-block"> 4月2日中午,国庆第一个来到诸暨大酒店;后来祥敏阿姐、祥文阿哥也到了,陆陆续续,一个一个都来了。四五十年没见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认不出来的,也属正常!</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小伙伴,或是白发满头、或是少发先生、或是满额皱纹,没变的是男生还是帅哥,女生仍然漂亮;“小伙伴”的关系也没变!</p> <p class="ql-block">  吴秀蓉在群里留言:几十年未相见的老门诊小伙伴们,今天在诸暨大酒店内相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时互动是小伙伴们难忘老门诊时光的最好写照!由衷感谢子文的用心组织!由衷感谢相聚一堂的每一位小伙伴!由衷感谢拍摄照片、制作视频的每一位小伙伴!今天的相聚,横跨了从青葱到银发其几十年间的再相聚,它留下的是更难能可贵的一份记录与追忆!值此,真诚的祝福老门诊各位小伙伴们健康安逸、快乐每天、阖家幸福!</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孟丽娜 彭永卫 查杰 孟国庆 孔祥文 孔子文 孙方沙 王知行 孔祥敏 孙博真</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吴秀蓉 孔艺 黄水媛 吴蔓芸 黄敏莉 孟丽丽 孟丽俊 查静 彭跃 查丽 戴薇薇 戴莉莉 彭齐放 夏庆</p> <p class="ql-block">聚会现场(视频1)</p> <p class="ql-block">聚会现场(视频2)</p> <p class="ql-block">聚会现场(1)</p> <p class="ql-block">聚会现场(2)</p> <p class="ql-block">聚会现场(3)</p> <p class="ql-block">子文:“老门诊”在我们这代人中有好多好多美好的小故事埋在大脑深处,如:博真家门口的竹榻,精光镲亮,老是想去睏一次,可惜始终未如愿[呲牙]</p><p class="ql-block">彭伯伯有辆自行车,门诊部家有自行车不稀奇,但他的自行车是倒踩刹车,第一次去骑摔了一跤,从此罢了[捂脸]</p><p class="ql-block">查伯伯的电视机,虽然只有9吋,还是黑白的,但吸引了半个老门诊的小伙伴。[强]等等~~</p><p class="ql-block">国庆:我们下放农村有时回家来,就去查伯伯那看电视,再是候一支牡丹牌香烟[坏笑][坏笑][坏笑]</p><p class="ql-block">查丽:我爸大部分是大前门和西湖</p><p class="ql-block">彭跃:还有查伯伯过酒的豆干和花生米[偷笑]</p> <p class="ql-block">年龄最小的莉莉在敬“酒”。</p> <p class="ql-block">小妹妹戴莉莉在敬三位姐姐(阿放、彭跃、水媛、)。</p> <p class="ql-block">博真(左)与查丽查静姐妹。</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孟丽丽)</p><p class="ql-block"> 戴丽丽家原来就住在子文家隔壁。丽丽小时候放学回家告诉外婆,老师说让你买苹果给我吃。那时候苹果很少。然后。戴丽丽家搬到后面排房子里。稍大一点点。然后,方主任就搬到子文家隔壁了。</p><p class="ql-block">孙红:丽丽住我家楼上时,还很小,手上抱着呢[调皮]。</p><p class="ql-block">孟丽丽:是的,这次我们在一起聚会时候她是最小的一个。可以这样说,我们是看着她长大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媛敏莉与祥敏孔艺。</p> <p class="ql-block">孟家老大老二与彭家老大老三。</p> <p class="ql-block">博真与祥敏孔艺。</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吴秀蓉)</p><p class="ql-block"> 老门诊大院内,外科室与妇产科其朝向是相对而处,间隔处有一块如羽毛球场样的场地,其长度可延伸至门诊注射室门口区域。记得离注射室门口不远处,有一颗大大的梧桐树,它如一抹绿植,让小伙伴们感受着春夏秋冬的气息、美好、快乐。老门诊的梧桐树,尤如标志性建筑般的经久不衰,人们站立于老门诊进门处,便能一眼望到。环境的局限性,老门诊这块羽毛球场样的场地,白天工作时间,自然形成为医务人员、求诊病人的公共使用场地,按其使用频率,它成了人流穿行和车辆临停之地,诸如前来求诊病人躺用的双轮板车、自行车或救护车停放等等;非工作时间,或者非上学时间,它可喻作是小伙伴们的天下,成了小伙伴们的开心玩乐场地~~打球、骑车、学骑车、追打嬉闹玩乐等等;它,亦是当年已处婚龄期的几位小伙伴们即姐姐哥哥们相恋时光必经走过的一处幸福路域区,载入了幸福美好的回忆。老门诊这块似羽毛球场样之地,给小伙伴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印记,它如纽带样的将小伙伴们亲密相连在一起,共享着儿少时、年青时的开心快乐与幸福美好!</p> <p class="ql-block">祥文与水媛敏莉。</p> <p class="ql-block">三个家庭中姑娘在一起,看看那三家,缺了谁?</p> <p class="ql-block">莉莉:国庆哥,怎么了?</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孙红&lt;小咪&gt;)</p><p class="ql-block">两株枇杷树,一棵在注射室对面,一棵在后来的中药房的窗口处,原妇科窗口上方还有葡萄棚,两根屋柱是我和敏利跳皮筋的地方[笑脸]</p><p class="ql-block">不动的大院流水的“兵”,人员不断的流动,后来的邻居是谁家都忘了[偷笑]记得朱芝明阿姨和章雪秋阿姨,这两家也和我们做过邻居。</p><p class="ql-block">王茂根家先住楼上,后来才搬到楼下的。王茂根的女儿叫王奕红,和我同年。一直有她外婆照顾,因为老人年纪大,楼梯暗又窄,老人家上下楼不放便,就搬至楼下。他女儿上了一个学期就转学去宁波了。</p><p class="ql-block">孟丽丽:王茂根家原来就住在刘小华家住过的房子里。因为工作需要。老门诊来来往往的人也不知其数。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住的是最长。所以影响最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真敬酒,一干而尽!</p> <p class="ql-block">建儿(王知行)与博真在交谈。</p> <p class="ql-block">沙沙(孙方沙)与国庆。</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吴秀蓉)</p><p class="ql-block"> 老门诊大院内,两个大大的水池,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分别位于:一个坐落于查伯伯和孟叔叔两家相邻间的家门口;一个坐落于彭叔叔和夏叔叔两家相邻间的家门口,鉴于当初老门诊大院内可玩场所及玩乐项目之局限,两个大大的水池也就时不时的成了小伙伴们玩乐之处~养养鱼、嬉嬉水、打个水仗等等,两个水池边,还不时的放有绿植盆栽而相映成趣。记得70年代,查伯伯家有一盆含羞草,那时的小伙伴,对含羞草的属性了知不多。记得是70年代的有天,丽俊和查丽带着开心快乐的样儿跑到我跟前,说是查丽家的含羞草用手指稍作触碰,其叶片即刻动感般收缩,然过片刻,又复回原形。带着好奇心,我随丽俊查丽即去现场偷偷试碰(一是担忧试碰影响其生长;二是怕查伯伯会不高兴)了2下,果不其然。从此,记住了这名符其实的含羞草,长知不少。老门诊大院内的快乐,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左起:阿放、彭跃、丽俊和丽丽。</p> <p class="ql-block">孟家四姐弟与彭家三姐弟。</p> <p class="ql-block">莉莉薇薇和蔓芸(右)。</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彭跃)</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刚上小学时祥文哥哥小学毕业了,当时记得他写了作文题目是<我长大了要当飞行员&gt;,具体段落我忘了,但我读了后感受很深,好像当吋就看到了祥文哥穿着空军服,戴着空军帽的威武样子,我觉得我长大了也要当飞行员,这情景过了六十多年还/直在我脑海时,可惜这次聚会我又同他说起这篇作文他说他忘了[呲牙]</p> <p class="ql-block">永卫、查杰、沙沙、祥敏和国庆(右)。</p> <p class="ql-block">孟家三姐妹与彭家二姐妹(左一、二)。</p> <p class="ql-block">博真、沙沙、查静和查杰。</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吴秀蓉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门诊方主任是军转干部,一位既讲原则又很亲民的叔叔。记得方叔叔有2个儿子,是门诊大院里最为年小的小伙伴。</p><p class="ql-block">孟丽丽:是的,方主任的大儿子一直在上海外婆家长大,很少来的。小儿子就在老门诊长大的。跟伟伟,夏峰差不多大,现在也在杭州。大儿子一直在上海。方主任今年大约85岁左右了</p> <p class="ql-block">丽丽、小平(孟丽娜)和博真(左)。</p> <p class="ql-block">水媛、秀蓉、敏莉和蔓芸(右)。</p> <p class="ql-block">阿艺阿姐在“教”阿敏阿姐,“小姐娘”在旁听。</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吴秀蓉)</p><p class="ql-block"> 老门诊大院内,小伙伴们的居住处,按地理位置环境,自然的形成了3个区域:(一)就餐食堂处的一个区域。该食堂门口外的场地,是小伙伴们平时娱乐休闲聊坐听讲的集散地。记得该居住处楼下是查伯伯和孟叔叔两家,楼上居住是孔伯伯、黄叔叔、傅叔叔等几家,具体朱阿姨(孙方沙家)、耿阿姨(孙搏真家)在哪间,记忆有点模糊了。(二)记得彭跃阿芳永卫家和夏林夏庆夏峰家是相邻而居,按地理位置环境,它亦形成了一个区域。(三)与老门诊妇产科相近处的一个居住区域。该区域楼上的长廊式和楼下的天井式形成了相对较大区域。天井,亦就成了居住于楼下3户人家(水媛敏莉黄刚家和眼科林叔叔家及我家)的休闲聊坐纳凉处。楼上的薇薇莉莉家、小铃小燕家,沛林沛民家,还有魏克明叔叔家,亦会不时的参与其中。记得儒雅温和的魏克明叔叔喜欢唱剧,不时的为大伙唱上几曲。我和敏莉,还时不时的同睡一床。该居住区域的二楼长廊区,有小华家、跃光家,建儿(王知行)家、朱关灿叔叔家、丁平伯伯家等。三个区域形成了老门诊的大院,大家几乎是每天的见到,其互为关心、和谐共处、开心快乐与如今别墅、排房、电梯房居住之对比,无形中有了些许之差异。这也许与时代、大环境的迭代变更有些关联吧。</p><p class="ql-block">孟丽丽:孙博真家原来住在我们家楼上。后来他们搬走了。住进来是陈迪芬阿姨他们一家。</p><p class="ql-block">查丽:陈迪芬阿姨家曾经住过张震奇一家,后来也搬出去了,他家有两个女儿,很小的。</p> <p class="ql-block">孟、查、夏三家的三位小姐妹。</p> <p class="ql-block">孔家老三与彭家老大、黄家圭大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隔壁家的小妹妹戴莉莉和姐姐戴薇薇。</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吴秀蓉)</p><p class="ql-block">老门诊大院内,杨叔叔执掌食堂,为大家每天的饮食提供了保障。记忆特别清晰的是,小伙伴国庆时不时的会穿梭于大院内,神情如同铁道游击队长的模样抑或亲似小伙伴们的队长大声吆喝着诸如:开饭喽,今天食堂有红烧肉呵…等等。国庆在老门诊大院内的动态、神情与活跃,在老门诊小伙伴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孟丽俊:食堂人员后期有个徐师傅和我居住隔𤩹,每天晚上我问:徐师傅,门早早饭是什么,总是回答我:面条面条节[偷笑]记忆仿佛昨日</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的7位诸暨中学同届同学,还有一位黄克敏。</p> <p class="ql-block">参加活动的8位男小伙伴:王知行、孟国庆、孙博真、孙方沙、查杰、彭永卫、孔子文、孔祥文(右)。</p> <p class="ql-block">吴家二姐妹:秀蓉蔓芸。</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孟丽丽)</p><p class="ql-block">一支“外婆”蛇:</p><p class="ql-block">大约在70年代初,可能是七一年左右吧!不冷不热的季节。有一天,我们晚上深睡当中,我突然听见有人叫我爸爸老孟。老孟。叫的很急促,我以为我在做梦,然后连续听着有人叫,我就坐在床上仔细一听,是楼上陈迪芬阿姨叫我爸爸,老孟,老孟快来啊!很急促声音有些惊讶!然后,我把我爸爸推醒,告诉他有人叫你,好像是楼上陈迪芬阿姨叫你。我爸坐在床边一听,果真有人叫。为什么叫呢?他出去上楼去问了问。陈迪芬阿姨说,家里有一条蛇爬出来了。把她们吓得够呛。因为他们家里都是4个女人。傅登超叔叔在牌头中学当校长,所以不经常回家的。因为他一回来就到我家来坐坐,与我爸爸是好友,所以陈迪芬阿姨就大叫我爸爸。那时,没有什么墙布之类的装修,只能拿报纸贴在墙上和屋顶上。这条蛇是从墙里面钻一个洞游出来的,因为都是百年的老房子,又潮湿。可能这种动物出来透透风。一出来被陈迪芬阿姨看见了,半夜吓了一大跳。所以就急忙叫我爸爸帮忙去处理。我爸和我上去一看,真的有一条蛇在墙上爬着呢,拿了个棍子就打死了,然后弄一个棍子挑到楼下食堂门口。第二天很多人都在看,说是一条“太婆”蛇,不能打死的。大概有一米多长。后来很多病人也在看,说打死“外婆”蛇要闯祸的。也不是,是真的呢,还是怎么了?从那以后,我爸爸就是半夜经常有心源性休克发生好几次。每发作一次都是要抢救的,亏得老门诊那时候比较方便。随时得到了救治。说明一个道理。俗话老年人说的是有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黄家姐妹水媛与敏莉。</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四家的姑娘:秀蓉、敏莉、孔艺、水媛、查丽和蔓芸。</p> <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孔艺、查静、黄水媛、彭跃、彭齐放、孟丽丽、孟丽娜和黄敏莉。</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孟丽丽)</p><p class="ql-block">老门诊的大院大门,到晚上9点钟以后就关门了,当时有一个老龚爷爷住在门口的小屋里。如果我们9点半回来的话,要敲敲大门,他总要说上一句,干嘛这么晚回来?然后再给你开门。所以我们在老门诊的时候,一般9点钟之前都回到了家。接着,老龚爷爷退休回老家了一个陈伯伯,就是陈培利的爸爸,也待了好几年,乃至他退休。老门诊以后24小时是敞开的。</p><p class="ql-block">孙红:龚爷爷对孩子管理很严格的,开心的时候会哼几句跑调的歌[呲牙][呲牙][呲牙]</p><p class="ql-block">孟丽丽:我为什么要提起老门诊的大门之事呢?因为我八一年调到人民医院搞A超。当时给我安排在管大门师傅的对面小房子里,大概不到5个平方左右。一张诊断床,里面一个小机器,就是容纳我坐下一个人的位置,门口一个水槽。很挤,很挤又潮湿。之后,我和丁莉莉阿姨在一起工作。她总是在大门口水槽旁边放一个凳子坐在那里。这那像一个医院的诊疗科室,就像一个小储藏间。后来得到方主任同意,楼上的房子有空就在他的隔壁,我搬到了那里,诊疗时总算改善了工作环境。1</p> <p class="ql-block">三家五姐妹:戴薇薇、吴秀蓉、夏庆、戴莉莉、吴蔓芸。</p> <p class="ql-block">“秀色可餐”、“鸢飞鱼跃”、“蔓蔓日茂”、“百花齐放”。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住隔壁的静与俊</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的故事(吴秀蓉)</p><p class="ql-block"> 老门诊大院内,小伙伴们享受到了前辈伯伯叔叔阿姨们给予的求医之方便与关爱,且清晰的记于脑海。</p><p class="ql-block">记得口腔科彭叔叔为我补的一颗大牙,整整的40余年没发生变化;外科大王阿姨无数次的为我处理伤口;眼科章阿姨林叔叔多次医护我的眼睛…</p><p class="ql-block">记得老门诊外科,在70年代末,迎来了一位浙江医科大学毕业的学者吴章穆医生。为人谦和低调友善的吴章穆医生,日后成了诸暨人民医院院长。令人高兴的是,缘份的使然与相牵,80年代初期,吴章穆医生成了水媛姐姐的先生,使老门诊小伙伴们共同有了一位大家都认可且敬重的姐夫或者妹夫。记得章穆在水媛姐姐家时,见我左眉上方处有一粒如黄豆般的颗粒,他以医生的职业操守,让我切掉这颗黄豆般颗粒。害怕小手术的我,最终在犹豫中由章穆手术,切除了这颗黄豆般颗粒。回忆是份美好,是份快乐…由衷感谢老门诊大院前辈伯伯叔叔阿姨们包括姐夫章穆给予小伙伴们的求医之方便与关爱!</p> <p class="ql-block">祥文阿哥与隔壁六个小妹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孟家的娜、丽、俊与吴家的蔓、秀。</p> <p class="ql-block">查静、孔艺、蔓芸、秀蓉和查丽(右)</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孙方沙)</p><p class="ql-block">我是小时候(应该是7岁)从江苏老家来诸暨的,住在老门诊黄水媛家楼上的一间大房子里(大约有十五平左右),房间里就一张板床,一张二个抽屉的书桌,一只樟木箱,一只小方桌,上面放着几只碗筷,一只小铁锅和一把扫帚放在角落里,门口是一只媒饼炉,空荡荡的!记得有段时间我妈下放到三都,一个人住在家里,晚上睡觉常常做梦吓哭,每次都是水媛上来陪我!</p><p class="ql-block">孙红:@孙方沙 你家的天花板是竹填子,一到晚上老鼠很多,下面是个小弄堂,家猫野猫也很多,叫起来挺可怕的,这间房子我家也住过。</p><p class="ql-block">孙方沙:我记得上小学的这几年是住在老门诊的,后来就搬到住院部去了,儿时伙伴只记得水媛、敏丽、黄刚、查静、查杰、查丽(我们都叫她小鸡娘[呲牙])、王知行姐弟、申振宇、阿芳她们、子文他们、王克明四兄弟、倪跃光、小明二兄弟,孟国庆姐弟。其它的印象不深了!</p><p class="ql-block">孟丽丽:沙沙,你家里的大房子不止15个平方吧,很大一间。有时候我们也上你家来玩玩。那个时候,老门诊房子都不大,也没地方走。就几户人家,走来走去都去逛一圈。</p><p class="ql-block">吴秀蓉:几十年前往事,伴岁月至暮年再回忆,那些模糊不清的,从小伙伴们的回忆中慢慢有了记忆的渐清。我家搬到老门诊,记忆中是1972年或1973年。经年份时间上的推算再回忆,也就想起来了,沙沙家从老门诊搬迁至住院部护士大楼后,再有我家从住院部搬迁至老门诊。沙沙:诸人医的小伙伴!住院部的小伙伴![握手][握手]</p><p class="ql-block">孔子文:那时候的父母亲都经常被派出下面,三都我记得我妈也去过,主要是灭钉螺,消灭吸血虫病。</p> <p class="ql-block">蔓芸、秀蓉、祥敏和国庆(右)</p> <p class="ql-block">彭家三姐弟、查家三姐弟和孔家四姐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沙沙(左)与阿放、彭跃、永卫。</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孔子文)</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我们楼的二楼中间是博真家,他们搬家后就是陈涤芬阿姨(女儿傅蓉杭、傅蓉新)住进来。最里边的是姜玉克和李阿姨(大毛、二毛、小三毛姜艳霞);他们后面是妇产科王再红阿姨,援非过的;再后来就是沈爱娟阿姨(伟林克敏~四兄弟)。楼梯对上我只记得是葛全雅阿姨,也是妇产科的,女儿叫蔡葛英和蔡佩佩。</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新食堂对面一楼是产妇住院的,一天到晚听到小毛头的哭声。东面一条通道到第二幢房子,当时是中医科,往西就是妇产科和产房。二楼我印象中住得时间较长的有赵懿庆阿姨,申振宇家在东头楼梯的地方,与前面幢相联的地方也是他们家用的,后来我们搬到二楼时知道,还有一扇门可通后面,当然不可能开,那个位置是我家的“卫生间”。第二幢房子二楼好像建儿他们也住过。</p><p class="ql-block"> 再说沙沙他们住过的那幢房子。一楼应该有两户,吴蔓芸她们也住过,但已忘了是吴黄两家同时还是一先一后。</p><p class="ql-block">后来是永卫家还是夏林家开了个“后门”,可以来这边玩。</p><p class="ql-block">从沙沙家门口有一段小楼梯通往门诊部“主楼”的职工宿舍。两边是像弄堂一样窄的小房间,中间三间大的。陈晓玲阿姨(倪跃光)、朱阿姨(盼明)、刘绍均叔叔等等。再往东原来是有一楼梯的,过了楼梯后一楼是当年急诊室的地方,有两三间宿舍。门是朝东的,到底的还是三层楼。这边还有楼梯可上下。记忆中丁平叔叔(丁伟德)、孔杏春阿姨(小咪)、朱关灿叔叔是侄那边的。</p><p class="ql-block"> 回到我们搬上二楼后,隔壁邻居有劳桂玉(张仲杰、勤杰)、汪月梅(戴薇薇、丽丽、峰峰)、彭叔叔(彭跃、丽江、阿放和永卫)、方培尧(海蓉)。 </p><p class="ql-block"> 孟丽丽:实际上,我们家后面还有一间房子。跟食堂徐师傅住房一间通间,后来隔了一层墙,这两个房间。实际上就是原来一个妇产科住院病房。我妹丽俊也就出生在这老门诊。我妈生产时就住在这个产科病房里。</p><p class="ql-block">@孟丽丽🍸 是的,我知道。徐师傅那房间我还住过一段时间。早上,查杰带头,我们几个克敏国庆就上胡公台,爬到上面有一个单扛,都去“吃罗汉豆”等,查杰还在小腿上绷着沙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薇薇莉莉与夏庆、祥敏、子文。</p> <p class="ql-block">当年孔家住一楼时,与黄家贴隔壁的老邻居。</p> <p class="ql-block">后来,孔家搬到二楼时,与彭家成贴隔壁邻居。</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彭跃)</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刚上小学时祥文哥哥小学毕业了,当时记得他写了作文题目是<我长大了要当飞行员&gt;,具体段落我忘了,但我读了后感受很深,好像当吋就看到了祥文哥穿着空军服,戴着空军帽的威武样子,我觉得我长大了也要当飞行员,这情景过了六十多年还/直在我脑海时,可惜这次聚会我又同他说起这篇作文他说他忘了[呲牙]</p><p class="ql-block">孔子文:彭跃 ,文革砸碎了我哥当飞行员的梦想,去农村当了农民、民办教师~,不然这次聚会来的可能是一位空军将军[拳头]</p><p class="ql-block">孟丽俊:我们的青春啊~</p> <p class="ql-block">楼上楼下的邻居孟家孔家的小伙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年同月生的小伙伴王知行和孔子文</p> <p class="ql-block">王知行和孔祥敏</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故事(孙红)</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7、8岁那年,敏利家住最里面一间,隔壁是黄茂根,子文写的针灸室是陈西海叔叔的口腔科,针灸室和中医科是连在一起的,分成里半两间。孙方沙家到我们家要经过一个长廊,长廊的第一间是毛旭佩叔叔住的后来是陈西海叔叔住,第二间是丁莉爱阿姨家(后调上海)第三间是我叫她扭尔伯伯,真名忘了,后来是陈小玲阿姨,倪跃光去他爸哪里后,陈小玲阿姨搬到通往公厕的那长廊上面的一间,原住的是章剑娥阿姨(儿子郭翔),然后就是几根拦杆,能往下看内科和注射室输液室。转弯第一间是王明媛阿姨,两个男孩,一个叫包磊,一个叫包青(后调南京)。然后是我家,隔壁是朱关灿叔叔家,他家搬离后,是朱芝明家,我家楼上是魏长法叔叔,搬家后入住的一位是叫陈(程)潜叔叔,住了一两年就调离了再隔壁就是汪月梅阿姨家,她家搬走后,成了陈映红阿姨家。太平间在药房旁边,和医疗废品室一排的。</p> <p class="ql-block">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孙博真和孙方沙。</p> <p class="ql-block">三个小伙伴也是三个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喝酒的开心正当时。</p> <p class="ql-block">沙沙与查杰。</p> <p class="ql-block">老门诊小伙伴们,下次见!</p> <p class="ql-block">202504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