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论孔丘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书五经中《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的言论集成,在孔子去世后由弟子回忆集结而成。隋朝以后的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无不与《论语》有关。由此证明儒教教义中论语颠覆不破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 诸多研究中,对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观点做了许多解读。这也是分析儒教哲学体系对俗世价值观重要定位的基调。本文从孔子与南子关系的冲突角度,研究分析儒教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一、孔子与南子的关系:礼节与道德厌恶的冲突 </p><p class="ql-block"> 从《论语》及历史记载来看,孔子与南子的关系并非“爱恨情仇”,而更多是出于政治需求与道德立场的冲突。 </p><p class="ql-block"> 孔子与南子会面动机与礼节的束缚。孔子周游列国时,卫国实际掌权者为南子,欲在卫国推行政治理想,必须通过南子的支持。尽管南子以“淫乱”闻名,但孔子仍依礼法“不得已而见之”,两人会面时隔着帷幔,孔子行稽首礼,南子回拜,全程合乎礼制。 </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南子的态度折射道德厌恶的根源。南子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干预朝政等行为,被孔子视为“礼崩乐坏”的象征。孔子曾评价卫灵公“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暗指南子以色惑君、败坏朝纲。弟子子路因不满孔子与南子接触,孔子以“予所否者,天厌之”发誓,强调自身行为未逾礼,侧面反映其对南子品行的否定。 </p><p class="ql-block"> 后世有猜测孔子与南子存在暧昧。但史料显示,孔子对南子的态度更多是政治利用与道德批判的结合。司马迁《史记》仅记载会面场景的庄重,未提私情。而《论语》仅以子路之怒凸显师生矛盾,未涉及情感纠葛。 </p><p class="ql-block"> 二、南子的身份与性格特征:美艳与权力的矛盾体 </p><p class="ql-block"> 南子为宋国公主,嫁卫灵公为夫人,地位显赫。因卫灵公昏庸,南子逐渐掌控卫国实权。 其子蒯聩因她的淫乱名声欲弑母,最终导致卫国内乱,南子死于政变。 </p><p class="ql-block"> 南子美艳与淫乱。史书称其“美而淫”,与公子朝、弥子瑕等人私通,甚至卫灵公纵容其行为,成为春秋时期“道德崩坏”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南子虽以淫乱闻名,但具备政治手腕,曾通过召见孔子试探其政治立场,试图借儒家声望巩固自身权力。 </p><p class="ql-block"> 三、南子接近孔子的目的与宋国的态度 </p><p class="ql-block"> 南子作为卫国实际掌权者,需借助孔子的声望提升自身合法性。她以“列国君子必见寡小君”为由邀约孔子,实为笼络人才、扩大政治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 孔子虽厌恶南子,但为在卫国推行“仁政”,不得不妥协,体现其“权变”思想。 </p><p class="ql-block"> 南子出身宋国,其母国对其淫乱行为深感耻辱。宋国民间传唱歌谣“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讽刺南子与公子朝的私通,间接反映宋国对卫国君臣的鄙夷。 </p><p class="ql-block"> 孔子周游至宋国时,曾因政治纷争险遭迫害(如“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事件),但宋国对孔子的态度更多受权力斗争影响,与南子无直接关联。 </p><p class="ql-block"> 四、“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再解读 </p><p class="ql-block"> 关于《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解读,历代学者因时代背景、学术立场和训诂方法的不同,呈现出多元的态度与争议。</p><p class="ql-block"> 以下从传统注疏、现代诠释及争议焦点三个维度梳理其态度演变:</p><p class="ql-block"> 一是传统注疏中的争议。汉代至宋代的性别化解读 。汉代经学郑玄等注家将“女子”与“小人”并列,认为孔子贬低女性,将其视为缺乏德性的群体,与“仆隶下人”同列。此说成为后世批评孔子的依据。 </p><p class="ql-block"> 宋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提出“女子”指“臣妾”(家仆),试图弱化性别色彩,有调和矛盾的意图,但未完全摆脱等级观念。他认为“养”指对待仆妾的态度,需“庄以莅之,慈以畜之”,但未解决“养小人”的逻辑矛盾。 </p><p class="ql-block"> 二是明清学者的辩护 。李贽等进步思想家质疑传统注疏的牵强,认为孔子之言反映社会现实,非针对女性全体。李贽指出,孔子身处男权社会,女性受教育机会受限,其行为受环境制约,故“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客观描述。 </p><p class="ql-block"> 三是现代学者的重新诠释。钱穆、南怀瑾强调孔子言论的春秋时代性。钱穆认为“女子”指妾,“小人”指仆隶,反映当时家庭内部矛盾。南怀瑾指出女性因缺乏教育而视野狭窄,其情绪反应源于依附性地位。 </p><p class="ql-block"> 闫合作的训诂新解主张“女子”指女儿,“小人”指年幼儿子,全句讨论教育子女的尺度问题,认为“养”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性别无关。 </p><p class="ql-block"> 廖名春的“与”训“如”说将“女子与小人”解为“如小人般的女子”,缩小批判范围,认为孔子仅批评品行不端的女性,非全体歧视。 吴正中的通假字解读主张“女”通“汝”,“子”指子女,“与”意为“跟随”,整句意为“让孩子跟随未修身者难养”,完全脱离性别视角。 </p><p class="ql-block"> 四是争议焦点与核心矛盾。有人认为, “女子”的指代范围 ,因此出现全称与特称之争。传统注疏多视“女子”为全体女性,现代学者则主张特指(如妾、未嫁女、子女),或通过训诂消解性别指向。 而 “小人”的语义分歧,或指仆隶(社会地位),或指道德低下者(品行),甚至引申为“幼稚者”(年龄阶段)。 </p><p class="ql-block"> 有的认为,孔子思想隐含男尊女卑,如《易传》中“天尊地卑”被引申为性别等级,且“子见南子”事件暗示对女性政治角色的否定。另一方指出孔子“有教无类”包含教育平等,孟子“内无怨女”体现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儒家经典中阴阳互补思想亦隐含平等基因。 </p><p class="ql-block"> 宋明理学将此句与“三从四德”结合,成为压迫女性的理论工具,但学者认为这是后人曲解,非孔子本意。 现代女权主义学者批判其固化性别偏见,但亦有人主张结合时代语境理解,避免以今律古。 </p><p class="ql-block"> 五,争议的本质与启示</p><p class="ql-block"> 历代学者对孔子此言的态度,本质是经典文本与时代价值观的张力体现。传统注疏受制于等级社会观念,现代诠释则试图剥离历史局限,还原孔子思想的复杂性。争议的核心在于: </p><p class="ql-block"> 1,文本的多义性。汉语的模糊性为不同解读提供空间,需结合训诂、语境与思想史脉络综合判断。 </p><p class="ql-block"> 2,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儒家思想需回应现代性别平等诉求,既要承认历史局限,亦需挖掘其普世价值(如“仁者爱人”的包容性)。 </p><p class="ql-block"> 《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常被误读为性别歧视,实则结合孔子与南子的经历,可更深入理解其语境。 </p><p class="ql-block"> 南子作为“难养”的典型。南子兼具“女子”身份与“小人”特质(干预朝政、道德败坏),其行为使卫国政局混乱,印证孔子对“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批判。孔子此言并非泛指所有女性,而是针对权力场中缺乏德行、难以驾驭的特定群体。孔子强调“君子”应“好德”而非“好色”,南子恰是“好色”的化身,其存在威胁礼制秩序,故被归为“难养”之列。 </p><p class="ql-block"> 六、女性在儒教中的地位:道德规范与现实困境 </p><p class="ql-block"> 儒家伦理中的女性角色。儒家强调“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家庭内”角色,主张“男外女内”。南子逾越礼制干政,被视为“牝鸡司晨”,违背儒家伦理。 </p><p class="ql-block"> 孔子虽未直接贬低女性,但其思想体系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多作为道德教化的对象或反面案例出现(如南子)。 </p><p class="ql-block"> 儒学具有“宽容性”,允许吸收其他思想(如道家、佛家),但对女性参与公共事务始终持保守态度。 这体现儒教的实用性与矛盾性的多面特征。后世儒教强化性别差异,但《论语》中亦隐含对女性智慧的认可(如《论语·泰伯》赞周室三母),显示早期儒家的复杂性。孔子与南子的关系本质 ,是“礼”与“欲”、“德”与“权”的冲突。南子作为权力与欲望的象征,成为孔子批判“礼崩乐坏”的具象化对象。儒家对女性的态度既有道德约束,亦受时代局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