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号2号品海鲜,参观南海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老伴因为家里有事,临时飞回老家去了。而我因为腰椎老毛病,在3月18号前往琼中县中医院骨伤科,住院保守治疗八天。出院后无所事事,31号去百花岭爬山健身。4月1号开始一人一车自驾游海南,这样也省得一个人在家做饭吃。</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达第一站潭门镇。</p><p class="ql-block">潭门镇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在它悠久的历史人文上面,古镇上的3万多人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和捕鱼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这个小镇还被称为“最具有海洋精神的小镇”,同时它还被评为“国家级最美渔村”呢!</p><p class="ql-block">潭门人的祖先都是具有着乘风破浪,勇闯海洋的探索精神的一群人,他们把南海叫做祖宗海,从宋代开始,他们靠着一只罗盘,就敢去闯荡南海,这种精神和勇气,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让人欣慰的是,这种精神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到了潭门镇己是中午,首先品尝一下海鲜。</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海鲜市场,自己去挑选海鲜,然后到旁边的级店加工。</p><p class="ql-block">三种海鲜,花费84元,加工费28元。自带的药酒咪一下,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中午喝完酒,在车上体息,晚上就停宿在海边。我的小房车秒变海景房。</p> <p class="ql-block">停车位的旁边就是海鲜市场和饭店。</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上街蹓跶一圈,随便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2号早上来到网友介绍的南麦早餐店。吃一碗海鲜面,又要一杯咖啡,总共消费23元。</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当地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店,料足味道鲜美!</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驱车前往南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老傢伙特喜欢逛博物馆。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因为读书的时候,赶上了个伟大的时代,紧跟着一位伟大的领袖,干了一场伟大的的革命,就开始了面朝黄背朝天的生活。所以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后天想补养,而后天又条件不好,想补养又无能为力。现在垂垂老矣,还补得起来吗?</p> <p class="ql-block">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p><p class="ql-block">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面,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闭海。南海北靠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南接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东临菲律宾群岛,西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 </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 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 </p><p class="ql-block">唐宋以来,中国政府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设府管辖;设置水师,巡海守卫;拟定地名,持续管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非法侵占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实施管辖,南海建设日新月异。 </p> <p class="ql-block">1996年,南海渔民在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发现一艘沉船遗址;1998-1999年,西沙水下考古队对沉船遗址进行试掘,定名为“华光礁|号”沉船,出水文物1800余; 20 07-20 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体厅汇集众多省市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采取逐层拆卸、分解出水的方法对沉船进行整体发掘,出水船板511块,出水文物8000余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7年,经国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批准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发掘,调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建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实施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的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成功探索,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p> <p class="ql-block">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文物逾万余件,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木质船板以及少量铜器残片。陶瓷器中以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酱釉器最少,器型主要有碗、盏、盘、碟、 盒、执壶、瓶、罐、瓮、壶、钵、军持等,87%为产自闽南民窑的产品,瓷器窑口集中在福建、江西等地,主要有闽清义窑、磁灶窑、德化窑和松溪窑、罗东窑以及景德镇湖田窑等,其在工艺、装饰手法等上各有特色,种类多、品种杂包装成摞,这些器物的所属年代为南宋中期,并由此确定华光礁I号沉船年代为南宋中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舟船是海洋活动的重要载体。从上古时期“以匏济水” 到“刳木为舟”的原始舟楫工具,支撑着最初的海洋梦想, 汉晋间雏形已成的东方海船在唐宋期间得以发展完善,沿海船业长足进步,并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环中国海大型海船形态与结构完善,成为大航海时代的物质基础,华光礁I号的出水再现了东方帆船的发展史。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福船,是福建沿海木帆船的统称,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福船船体高大,首尾高昂,首尖尾方, 船形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易破浪前行,具有很强的适航性。船舱为水密隔舱,抗沉性能优良,吃水深, 稳定性好,容易转舵改变船向,便于在狭窄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 其尖底造型与龙骨、横向舱壁式的船体结构,多重船底板、用于操纵尾舵升降的绞车等特点,展现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先进水平,成为宋代远洋航行的主力船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造船业,自独木舟向航板船转变以来,在秦汉、唐宋、元明三个阶段达到造船业历史发展高峰,不断提高的造船技艺,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基础条件。</p> <p class="ql-block">水密隔舱是我国古代船舶的一项重大创造,即用隔舱板把船舱</p><p class="ql-block">分成多个相连的密闭舱室,在航行过程中若遭遇海难,一两个舱室破损不会导致海水进入其他舱室而影响整个船只的安全,保证船只保持有浮力而不会沉没,船舶的海上安全性因此大大提高;同时分隔开来的船舱还可以分类存放船货且使空间高效利用,降低运输成本。华光礁I号沉船是典型的水密隔舱海船,在对该沉船遗址试掘期间,发现仍保留有11个隔舱。</p> <p class="ql-block">船舵</p><p class="ql-block">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已经使用桨形舵,欧洲则迟至十二世纪末、 十三世纪初。宋代除以绞木提升的升降舵外,还出现了平衡舵,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才开始使用。</p> <p class="ql-block">船帆</p><p class="ql-block">船帆是海船行驶的最重要动力来源,帆的操纵和对方向的把握, 可增加受风面。宋元海船除有庞大的布帆、竹蓬、篾蓬等织成的主帆外,还加挂称为“野狐帆”的小帆以增加各方来风的推力。</p> <p class="ql-block">榫钉与油灰捻缝</p><p class="ql-block">自唐代以来海船纵向木材多采用榫接,两舷以长木上下叠合并用铁钉上下交错打联,船底以铁钉按入字形排列钉牢。板材缝隙用石灰、桐油调成的捻料填充。以华光礁I号沉船为例,所有边接缝和端接缝均采用子母口榫合,并塞以麻丝、桐油灰捻料。一类捻料的构成为麻丝、桐油、石灰(蛎灰), 适用于填塞板缝及较大的缺损部位;-类捻料的构成为桐油和石灰,适用于表面填补和封闭。</p> <p class="ql-block">水密隔舱</p><p class="ql-block">-海洋帆船的船体分舱抗沉结构</p><p class="ql-block">水密隔舱是我国古代船舶的一项重大创造,即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多个相连的密闭舱室,在航行过程中若遭遇海难,一两个舱室破损不会导致海水进入其他舱室而影响整个船只的安全,保证船只保持有浮力而不会沉没,船舶的海上安全性因此大大提高;同时分隔开来的船舱还可以分类存放船货且使空间高效利用,降低运输成本。华光礁I号沉船是典型的水密隔舱海船,在对该沉船遗址试掘期间,发现仍保留有11个隔舱。</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足迹,渊源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 沿海的先民们就使用简单的航海工具,以坚韧的意志和开阔的胸襟不断探索蓝色领域,开辟了最早的海上航路。汉武帝拓展八方,在徐闻、合浦等地发舶远洋、通使互贸,也使东方大国的魅力初显于世界舞台。历经两晋隋唐的发展,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鼎盛,广州、泉州、明州等国际性大港见证着当时帆樯鳞集的盛景。明初,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帆船时代航海的壮举。此后,随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东西方文明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华民族开创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渐入尾声,全球化贸易体系开始形成,并预示着新的机金旦水印相机真实可验挑战。</p> <p class="ql-block">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p><p class="ql-block">八百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南宋商船,航行到西沙群岛华光礁处,不幸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石撞沙掩,与历朝历代民船官舶一起,默默倾诉着中国先民未了的航海心路,记载着东方海洋文明悠长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八百年漫长的等待,华光礁I号沉船成功出水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向远海迈出的重要一步,丰硕的考古成果再现了华光礁I号的前世故事,见证着中国人民跨洋远航的盛景,还原了中西方文化、贸易往来的光辉历史,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今生传奇。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7年,随着亚洲第一吊“华天龙” 号二十几层楼高的巨臂微微上扬,举世瞩目的“南海|号”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在一个庞大船队的护送下,“南海/号”顺利入驻位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我们自驾游从琼回常吋,来到了广东阳江海陵岛上的愽特馆,参观了华光礁1号沉船。</p><p class="ql-block">哈哈!老傢伙爱逛博物馆可不是吹的啊!</p> <p class="ql-block">“南海|号”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较早、 体量巨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沉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为造船史、陶瓷史、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p><p class="ql-block">“南海|号”沉船考古“整体打捞、整体发掘、 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的理念和实践,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成为国际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的重要考古工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p><p class="ql-block">考古成果特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浩瀚南海,千帆竞渡。千百年来,无数满载着货物与梦想的船只,从这里扬帆起航,驶向世界各地,谱写出一篇篇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华彩乐章。 </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南海深处的珍贵文化遗产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贸易等方面提供了宝贵实证。其中,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尤为引人瞩目。 </p><p class="ql-block">这两艘明代沉船,仿佛是沉睡海底的时空胶囊,将数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海上贸易画卷,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们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更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并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这句典故, 意在表达山海之远,也无法阻隔志同道合、相向而行的民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 二号沉船遗址,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也为我们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启示。 </p><p class="ql-block">希望通过展览中呈现的珍贵文物、水下影像和考古故事,能让观众走近并了解南海深海考古的重要发现,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南海西北陆坡的深海中,静静地沉睡着两艘明代中期的古沉船。考古人员利用先进的深潜技术和水下定位系统,对这两处沉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探查,确定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状况。随后分阶段进行的文物提取工作,为研究明代海上贸易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次深海考古项目的成功,是我国深海考古领域的重大突破,不仅展现了人类探索海洋的不懈追求,也彰显了中国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打捞深海沉船用的探测器。</p> <p class="ql-block">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出水</p> <p class="ql-block">沉船中的珍贵物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p><p class="ql-block">该馆创建于2018年4月,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是旨在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有藏品93676件(套),有珍贵文物961件/套,标本藏品123件,征集藏品1222件(套),征集各类标本近900件套,接收无偿捐赠藏品3572件(片),年度观众总数为189077人。</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一人一车海南之二:文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