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研学车队</font></h5> 在武陵山腹地的酉阳自治县,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正悄然展开。2025年4月2日,乙巳清明来临之际,酉阳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子们踏上“探寻革命足迹,助力家乡发展”的研学征程。课程以“理想信念塑造”与“科学素养培养”为双翼,将赵世炎故居的烽火岁月、烈士陵园的铮铮誓言与800源水厂的创新实践串联成线,勾勒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动范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整装以待</font></h5>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酉阳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已整齐列队身着校服的学生。他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在晨光中格外醒目,稚嫩的脸庞上写满期待。这是"红色追忆"实践课程开营仪式的现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即将展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研学辅导员刘津海主持开营仪式</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学校党总支书记李元亮讲话</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授旗仪式</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连旗飘扬,蓄势待发</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先头连(1班)</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二连(2班)</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三连(3班)</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四连(4班)</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五连(5班)</font></h5> 纸花寄哀思 匠心承传统 "同学们知道吗?这朵小黄花里藏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密码。"在烈士陵园广场,研学辅导老师晏旭手持素笺,指尖翻飞间,一朵美丽的菊花悄然绽放。从《周礼》"寒食禁火"的古老习俗,到晋文公与介子推的千古佳话;从"纸钱飞作白蝴蝶"的诗意描绘,到现代祭奠仪式的精神内核,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精心讲解</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细致示范</font></h5> 五年级4班粟小易同学小心翼翼地折剪着手中的棉纸,她要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都倾注在这方寸之间。"以前扫墓都是买现成的花,今天才知道亲手制作更有意义。"在她身旁,同学们正在花瓣上题写着感言,墨迹未干的"山河已无恙,英魂请安息"道出了新时代少年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这种将手工技艺与红色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实践,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粟小易专注制作</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制作场景</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书记亲自示范</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专心致志</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雏菊绽放</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点亮心灯</font></h5> 陵园祭英烈 薪火永相传 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当《献花曲》的旋律缓缓响起,孩子们手捧自制花束,沿着花岗岩台阶拾级而上。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镌刻着革命烈士群像的纪念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献花、默哀、宣誓,每个动作都凝聚着最真挚的情感。这种递进式体验,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内化为血脉中的信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陵园祭奠</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书记寄言</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学生代表发言</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敬献花篮</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向先烈致敬</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献上自制的小黄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铮铮誓言</font></h5> <p class="ql-block"> "赵世炎烈士牺牲时只有26岁……"在陈列馆讲解员动情的叙述中,孩子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五年级2班的李欣然同学在《研学手册》上写道:"以前我觉得英雄都很遥远,现在明白他们也是会笑会哭的普通人,正因如此,他们的选择才更让人敬佩。"这种情感共鸣正是红色教育最珍贵的收获,它让教科书上的铅字变成了血脉中的记忆。</p> 故居寻印迹 匠心护文脉 在赵世炎故居,学生们化身为“古建小侦探”,指尖触摸青瓦木柱的斑驳,耳畔回响着“琴鹤世家”的家风。通过寻找书房中的秘密机关、绘制古建修复方案,革命先驱的智慧与勇气从课本跃入现实。导师以“问题链”引导思考:“为何瓦片的波浪纹能抵御风雨?木柱的裂痕如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学生们在观察与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不仅是宏大叙事,更藏于细节的坚守。 踏进赵世炎故居的门槛,木地板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百年前的故事。聆听着烽火墙的岁月,孩子们拿出携带的直尺、丈量它们的年龄。惊叹声中,先贤的智慧穿越时空震撼着年轻的心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文物保护专家现场演示的"望闻问切"诊断法更让孩子们大开眼界。用红外线检测仪扫描梁柱裂缝,用湿度计测量墙体含水率,现代科技为古建筑保护注入了新活力。"我设计的太阳能修复系统可以利用重庆多雾气候发电!"在创意设计方案展示环节,不少孩子的奇思妙想赢得了专家点赞。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培养了文化保护意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 清泉润乡土 智创向未来 800米深处的岩层水经过亿万年的过滤,在800源水厂的流水线上焕发新生。走进800源透明工厂,透过参观走廊的玻璃幕墙,孩子们认真记录着每一道工序。"原来我们每天喝的水要经过27道检测!"水质实验室里,PH试纸的变色反应引发阵阵惊呼。当了解到企业采用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水源地时,守护家乡生态的种子已在心田生根发芽。 在“我为家乡品牌做设计”环节,孩子们的设计才华令人惊喜。有的将酉阳民歌元素融入瓶身,有的用数学曲线表现水流轨迹。更有甚者,将红色元素融入包装:有的以赵世炎故居剪影为背景,有的写下“饮水思源,红色传承”的标语。这些充满童真又不失专业的作品,展现了少年一代对家乡发展的独特思考。难怪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些设计让我们看到下一代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孩子们的眼睛里,真的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未来。" 星火可燎原 童心向朝阳 返程的巴士穿行在暮色中的山黛沟,车窗上映照着孩子们兴奋讨论的身影。研学手册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手机相册里定格的笑脸,都是这个特殊日子最鲜活的注脚。教师李桂平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当看到孩子们自发整理烈士墓前的落叶,当听到他们讨论如何推广家乡特产,我知道红色的种子已经发芽。" <p class="ql-block"> 这场融合历史追寻、文化传承、科技探索、乡土认知的立体化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场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精神洗礼。它告诉我们: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历史的回响中听见未来的召唤,在先辈的足迹里找到自己的方向。正如实验小学校园里那棵饱经沧桑的高大皂荚,红色基因的传承也需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终将蔚然成荫,庇佑着一代代少年向阳生长。</p> 本次研学活动将分两批次进行,实现全年级全覆盖。实践证明:最好的教育不在围墙之内,而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当孩子们用手触摸革命温度,用脑探索科技奥秘,用心感受家乡脉动,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便有了最生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