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展示和交流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区教育发展中心决定开展2025年东乡区中小学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冯益民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以“群策群力凝智慧,团队磨课促提升”为理念,通过一场场精心打磨的优质课竞赛活动,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教学智慧与专业成长。其中,《数与形》《合理安排时间》两节课例的磨课过程,不仅凸显了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更以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深刻的教学反思,为数学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 《数与形》</b></p><p class="ql-block"><b> 数形相融,思维绽放</b></p><p class="ql-block"><b> 课堂实录 </b></p><p class="ql-block"> 艾剑秀老师以“数与形”为切入点,通过“图形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和“图形辅助解题”的对比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与形的内在联系。课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正方形,从1个、4个、9个……逐步发现“正方形数”的规律,进而抽象出“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平方数”的数学结论。这一过程以“观察—猜想—验证—归纳”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b>亮点解析</b> </p><p class="ql-block"> 直观与抽象的对话:通过小正方形的动态拼摆,学生将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再从“形”中提炼出数的规律,实现了“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的双向贯通。 </p><p class="ql-block"> 思维深度的突破:从单一图形规律到“金字塔数列”“连续偶数求和”等拓展探究,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操作上升到数学规律的发现与总结。 </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的落地:课堂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在观察、推理、论证中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p> <p class="ql-block"><b> 《合理安排时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活化课堂,思维碰撞出智慧火花</b></p><p class="ql-block"><b> 课堂实录</b> </p><p class="ql-block"> 严丹丹老师的《合理安排时间》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优化时间”为核心,通过以下环节展开: </p><p class="ql-block"> 1、情境导入:以“小明如何高效完成任务”的故事激发兴趣,引出“合理安排时间”的主题。 </p><p class="ql-block"> 2、实践探究: </p><p class="ql-block"> 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学习单设计“烧水、扫地、整理书包”等任务的流程图,讨论不同方案的优劣。 </p><p class="ql-block"> 道具辅助:通过拼摆,直观呈现“同时做多件事”与“分步完成”的时间差异。 </p><p class="ql-block"> 3、思维升华:通过对比“同时做”与“顺序做”的效率,引导学生发现“统筹优化”的数学思想,并联系鲁迅“时间名言”深化主题。 </p><p class="ql-block"> <b>课堂亮点</b> </p><p class="ql-block"> 生活化与数学化的融合:将数学问题根植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p><p class="ql-block"> 深度合作与个性化表达: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绘制流程图、展示方案等方式,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还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 </p><p class="ql-block"> 学科素养的渗透:通过“时间管理”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建立“优化资源、提高效率”的意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深度联结。</p> <p class="ql-block"><b> 磨课历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团队智慧,共筑教学匠心</b></p><p class="ql-block"> 1、集体备课:群策群力,精准打磨 </p><p class="ql-block"> 《数与形》:团队针对“如何让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数的规律”展开讨论,最终确定“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归纳总结”的教学路径,并通过多次试讲调整提问策略,确保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p><p class="ql-block"> 《合理安排时间》:针对“任务流程图设计是否直观”的问题,团队反复优化学习单,加入“时间轴”“任务优先级”等可视化元素,使学生更易理解统筹方法。 </p><p class="ql-block"> 2、课堂观察与反思:以问题促成长 </p><p class="ql-block"> 《数与形》评课焦点: </p><p class="ql-block"> 赞点: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发现规律,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拓展环节的“连续偶数求和”设计巧妙,深化了数形结合思想。 </p><p class="ql-block"> 《合理安排时间》评课亮点: </p><p class="ql-block"> 教学设计紧扣“核心素养”,通过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应用意识。 </p><p class="ql-block"> 反思深度:关于“如何将数学思维迁移到其他生活场景”的思考,引发团队对后续教学的延伸探讨。 </p><p class="ql-block"> 3、专家引领:理念提升,方向明确 </p><p class="ql-block"> 教研员杨玲玉指出:“两节课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但需更关注数学本质的揭示。例如,《数与形》可增加‘数列通项公式’的数学表达,《合理安排时间》可渗透‘优化思想’的数学史背景。” 这一指导为教师后续教学提供了明确方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磨课之“磨”,磨出教育真谛</b></p><p class="ql-block"> 磨课,不仅是对一堂课的雕琢,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在《数与形》与《合理安排时间》的打磨中,我们看到: </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智慧:从“教知识”到“育思维”的转变,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 </p><p class="ql-block"> 团队的力量:集体智慧的碰撞,让教学设计更趋科学与完美; </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温度:数学课堂不再冰冷抽象,而是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 </p> <p class="ql-block"> 未来,冯益民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将继续以“磨课”为支点,撬动课堂改革的深层变革,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爱上数学、理解数学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