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祭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前害怕坟,总觉得那里边有鬼,直到有一天亲人躺到里面,才知道以前害怕的鬼,是别人朝思暮想,却再也见不到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世上哪有什么鬼神,他们只是一群换了一个地方居住而已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那个一路领着我的人竟然也换了地方,搬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居住了,从前带我上坟的那个人,现在轮到我给他上坟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坟地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总以为那里是阴曹地府的地界,一到晚上那里的住客会出来游荡,到村子里抓小孩,有时大人们也常常吓唬孩子,要到那里去也是大人们领着。清明节、冬月十一、大年三十去烧纸,这里也成了很少回家的人见面的场所,平日里很少有人在。我知道,村子里所有离去的亲人都搬到那里入住了。</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回家的次数少了,但到坟地里去的行动一直坚守着,家里已好久没有人居住了,只是在这片坟地里,有我的太爷太奶、爷爷奶奶,父亲,他们长眠于此,那高高耸立的松柏,就是他们的魂、他们的魄!</p><p class="ql-block"> 村子西头的枣林旁崖畔边上,一座挨着一座的坟茔高低不一,大小不一,一个家族相对集中,近百米的崖畔被挤的满满当当,有的栽植的柏树已经有碗口粗了,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迎春花的枝条覆满了坟头,有的连在一起,不仔细辨认,一时也难以分出那个坟头。再就是勾树,生命力极其旺盛,盘根错节,枝桠斜出,有的根有几十米长。再就是枣树、野酸枣树和榆树,都是野生的东西,没人搭理,竟也长得茂盛,也许这得益于这里先人们的灵气。</p><p class="ql-block"> 草介出身的寻常百姓,一无显赫家世,二无万贯家产,无祖庭无宗庙,只有在荒郊野岭间寻一片地安身而已。在宗亲披麻戴孝的哭丧之中归于大地,这也许是他走的最隆重最气派的一个场面。</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时候四处游走烧香拜庙,借以平复浮躁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庙宇是又称庙,是古代用于供奉神祇、祖先的场所。它起源于古代社会对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习俗。</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国,庙宇最初是供祀祖宗的地方。例如,帝王的祖庙称为“太庙”,世家大族有自己的“家庙”即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也称为“宗祠”。庙宇的级别较高,必须是拥有官职的人及其以上身份的人方可建庙。如“太庙”、“宗庙”等,这些庙宇中享受祭祀的对象,是与朝廷君王同样受到尊崇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庙宇的功能逐渐扩展,不仅用于供奉祖先,也开始供奉各种神灵。例如“土地庙”、“城隍庙”等,人们相信神灵受了香火便会保佑生人,而那些死后被人纪念的忠臣义士和名人也享有和神灵同等的地位,如孔庙、岳王庙、关帝庙等。</p><p class="ql-block"> 其实,村子里的公坟场,就是村子里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既神秘又敬畏的地方,是在外游子的精神家园,无论再忙,清明也要回家上坟添几锨土、烧几张纸、点几柱香,一来报平安,而来求心安。</p><p class="ql-block"> 一个可以慰平灵魂伤痛的地方,故乡、故园!</p><p class="ql-block"> 坟头越来越多,已经没有地方可以轻松的安埋后来的了。</p><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里的几百年文化传承更多的是一个个家族一代又一代潜移默化的接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