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教材探路径,创新教法引活力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的要求,帮助广大教师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和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永安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论坛暨林建梅和张崇巨“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活动于4月2日上午在永安市第一中学附属学校开展。</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吸引力策略,来自永安市各校道德与法治学科共57位教师参加本次活动。</p> (一)教学观摩 <p class="ql-block">  上午第一节课是永安一附的郑莉老师带来的《依法履行义务》。郑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永安街头共享电动车”话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会区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明确“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概念;通过学生演绎呈现案例,调动学生学习氛围,引发学生主动为案例中的人物出谋划策,并且借助AI豆包工具引发思维碰撞,使课本理论知识呈现智能可视化的特点,让学生树立“法定义务须履行”的意识;通过希沃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能够明确法定义务的要求和具体行为,结合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强化学生“违法行为须担责”的观念;通过思维拓展,鼓励学生转换生活场景,分享具体的行动倡议,潜移默化地形成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行为,真正做到“履行义务我践行”。</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永安六中叶秀芳老师执教《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课程采用议题式教学,以“品中华美德人物 做中华美德少年”为总议题开展教学。呈现以下三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1.主线清晰: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时政热点整合教材内容,运用时代楷模单杏花的故事为课堂情境,一例到底地设计“赏—德美;明—德惑;践—德行”的教学模块,形成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小故事”诠释“大道理”,立足生活化情境,融合思辨性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的双重目标。</p><p class="ql-block"> 2. 层层递进:三个子议题分别是探身边之美 寻道德微光,感楷模之美 悟大德如炬,让造炬成阳 呈星河璀璨,在议学情境和议学任务中通过“情感共鸣-使命驱动-思辨内化-实践强化-价值升华”的递进设计,实现核心素养的螺旋式提升。</p><p class="ql-block"> 3. 思辨升华:创设“两难情境”的辩论赛,激发学生在观点交锋中明晰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最终以“美德践行卡”活动推动精神内化,实现从“知美德”到“行美德”的跨越。</p> (二)评课议课 <p class="ql-block">  永安六中的陈清清老师从:铸认知之基,锚定精神坐标;破认知之困,淬炼理性精神;拓行动之径,实现知行共生三个维度对两位老师的课展开评议。</p><p class="ql-block"> 永安四中的游惠敏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紧扣学科素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问题设计有驱动性,课堂节奏有张弛度。</p><p class="ql-block"> 永安三中的俞倩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但都做到了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和现代感,教学资源的运用丰富而有效。</p><p class="ql-block"> 最后,永安三中的张崇巨老师总结到,两位老师的课有味有量,味体现在趣味和思政味,关注生活的同时渗透法治与德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量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通过辩证性的问题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思维逻辑主线清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p> (三)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永安二中的林琏老师带来讲座《且把新桃换旧符——思政课堂的内驱力唤醒之道》,林老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提升思政课堂内驱力的有效唤醒之道:</p><p class="ql-block"> 1.解码内驱力:寻找课堂“小马达”,寻找内驱力的形成机制。</p><p class="ql-block"> 2.课堂“心”观察:听听学生怎么说,通过问卷数据和学生采访视频,提炼提升课堂内驱力的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3.课堂“五大病症”:那些待解的困局,找到阻碍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 4.破局有新招:唤醒内驱力的创意行动,根据“病症”对症下药,提出唤醒内驱力的有效措施。</p> <p class="ql-block">  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林建梅老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足两节公开课例,以《七下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为主线,开启“研·创·行”三重赋能:</span> </p><p class="ql-block"> 1. 研教材之核。</p><p class="ql-block">▶ 析结构:解读七下教材调整逻辑,明晰单元与单课脉络;实现“读透、讲透、用透”。</p><p class="ql-block">▶ 明要领:倡导“尊重教材而不盲从”,活用栏目资源,微观深挖文本观点,避免边缘化与教条化。</p><p class="ql-block"> 2. 创教学之新。</p><p class="ql-block">▶ 理念转型:以生为本,融合时政与生活案例。</p><p class="ql-block">▶ 策略迭代:情境化教学激活课堂,议题式思辨深化素养。</p><p class="ql-block">▶ 教研共进:团队协作打磨精品课例。</p><p class="ql-block"> 3. 行育人之实。</p><p class="ql-block">▶ 分层作业精准对标,以分层课堂默写等形式抓实核心观点记忆,结合教学评价反馈动态调整课堂节奏,实现精准教学。</p><p class="ql-block">▶ 以“基础夯实+价值浸润”双线并行,筑牢学生精神根基。从“文本深耕”到“课堂焕新”,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新动能。</p> <p class="ql-block">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知识场域,更是价值引领的生命场。”本次活动以教材为根、以创新为翼,为教师指明“守正创新”的教学方向。未来,工作室将持续推进“吸引力策略”实践研究,通过课例展评、资源共建、跨校联研等形式,助力教师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共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源头活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