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韵 千古流芳

塞北森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 塞北森林</p><p class="ql-block"> 美篇序号 2696536</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 绍兴兰亭景区</p><p class="ql-block"> 拍摄器材 华为Pura70Ultra</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数语,恰似一把精巧的镂花钥匙,轻轻一转,便打开了通往东晋永和九年那场兰亭雅集的时光之门。每当吟诵起《兰亭集序》开篇,绍兴兰亭景区的景致便在我心间徐徐铺展。那里,交织着上巳节的古老祈愿、曲水流觞的诗意浪漫,以及书圣王羲之的绝世风华,和那段千古不朽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怀揣着对书圣的满腔赤诚,我两度踏入兰亭景区,每一步都似与千年岁月悄然相拥。兰亭,隐匿于山水环抱间,宛如尘世桃源。兰亭江悠悠纵贯南北,西北青山如屏,将喧嚣隔绝在外,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远看山色如黛,朦胧而诗意。景区内,翠竹修长,枝叶层层交织,撑起一片天然翠盖,日光漏下,碎金满地。抬眸眺望,峰峦耸立,云雾在林间缭绕,处处彰显蓬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蜚声海内外的兰亭景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兰亭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曾是春秋越王勾践种植兰花之地,东汉因设驿亭而得名。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此雅集,因《兰亭序》声名远扬天下。原景区地址历经变迁已无踪迹可寻,如今的景区是明嘉靖年间重建,并在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风格。</p><p class="ql-block"> 兰亭景区占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布局灵动自然,尽显江南园林的温婉秀丽,水系纵横交错,富有诗意。这里既是魏晋隐逸文化与名士文化的纪念之地,也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圣地,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初次到访兰亭时,由于行程匆匆,脚步急促,景区内诸多景致只是匆匆一瞥,脑海里不过是些模糊的轮廓,心中满是游览与拍摄上的遗憾。这次再度踏入景区,便是要弥补上次走马观花的浮浅,用心去细细捕捉每一处景致,填补上回遗漏的细微之处。</p><p class="ql-block"> 这次再访兰亭,我就像只穿梭于繁花间寻觅芬芳的蜜蜂,一头扎进这片灵秀天地之间。我沉浸在山水墨韵、人文雅境里,如饥似渴地采撷灵感,只为在笔下精心勾勒兰亭盛景,将其独一无二的意境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我盼望着以文字为笔、以墨香为彩,续写兰亭昔日的浪漫,让承载着千年风雅诗韵的兰亭,借由铅字,在时光长河中永恒流传,永不磨灭。</p> <p class="ql-block">  来到兰亭景区的实景前,与我在典籍中反复揣摩、于脑海里无数次勾勒的画面逐渐相融,最终在这兰亭胜境化为真切可感的存在。刹那间,时光仿若倒转,我仿若真的瞧见了王羲之笔走龙蛇,挥墨写下绝世名篇《兰亭集序》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耳畔,雅士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清朗的赋诗声此起彼伏,酒过三巡后,杯斛交错之声清脆入耳。那跨越千年的文人雅集盛景,带着独有的文化意韵,如潮水般向我奔涌而来,令我深深沉醉其中,仿若也成了这场盛会里的一员 。</p> 兰亭景区第一景鹅池 <p class="ql-block">  兰亭景区的鹅池,与王羲之一生爱鹅的癖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王羲之常常在鹅池放养鹅群,鹅池留存了他与鹅朝夕相伴的珍贵回忆,是纪念他爱鹅的重要实物见证 。鹅池边的“鹅池”碑颇具传奇色彩,“鹅”字传为王羲之所书,“池”字则由其子王献之补写,因此这块碑又被成为“父子碑”。</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字笔力刚健又不失灵动,从侧面反映出王羲之从鹅的形态、动作中获取书法灵感,巧妙地将爱鹅之情与书法艺术融会贯通。鹅池作为兰亭景区的第一景,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象征着王羲之向往自然自由的精神境界,以及超脱世俗的高雅生活情趣,高度浓缩了他爱鹅癖好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感受其独特文化品格的窗口。</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g1m83q?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69653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请延伸阅读《书圣故里》</a></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喜鹅玩珠,与舍宅为寺的故事: 相传,王羲之有两样爱好,一是喜欢鹅,二是喜欢大个的宝珠。一日,王羲之正在玩赏一颗宝珠,有一位与他来往甚密的僧人朋友前来拜访,王羲之连忙将他请到书房叙旧畅谈。送客之后,王羲之忽然发现放在桌上的宝珠不见了,心中便怀疑是这位僧人"顺手牵羊"。此后,便对这位僧人渐渐冷淡起来。僧人闻知王羲之冷落自己的原因后,心中悲愤,一时想不开,便自尽了。</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王羲之家中养着的鹅群中,有一只鹅忽然死去。家人在剖鹅时,在鹅肚子里发现了那颗丢失的宝珠。王羲之一见到这颗宝珠,想起僧人的冤死,心中十分沉痛,自此戒绝了玩珠之癖,并“舍宅为寺”,把自己的祖宅捐出来修建了一座寺庙“戒珠寺”,这座戒珠寺就在今天绍兴书圣故里。</p> 兰亭景区第二景蘭亭碑 <p class="ql-block">  这便是兰亭景区的兰亭碑,是距鹅池不远处的第二景。残碑上的“蘭亭”二字被称为“君民碑”。原因一是碑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蘭亭</span>”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亲题,代表着“君”。二是此碑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砸成几块,后于80年代修复,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许多民众喜欢用手去摸这块残碑,碑被摸得非常光滑,体现了“民”与碑的亲近接触,所以被称作“君民碑”。</p> 兰亭景区第三景曲水流觞处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小径来到曲水之畔,这里溪流潺潺,溪畔怪石嶙峋且布满青苔,尽显沧桑岁月之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曲水流觞”小溪就位于“流觞亭”与“王佑军祠”南侧,这里藏匿着一段传颂千年的风雅往事——</span>“曲水流觞”,《兰亭集序》故事发生之地。</p><p class="ql-block"> 东晋文人墨客们列坐溪边,觞随波流,觞停赋诗,留下来千古风雅。千年前会稽山阴兰亭的春日雅集,虽已成为历史剪影,但至今仍魅力不减,引得后人凝思回望。曲水流觞溪流呈“之”字形,一旁木化石刻有“曲水流觞”,这里常举办仿效古人的饮酒赋诗活动,重现昔日文人雅趣之盛景。</p> <p class="ql-block">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岁在癸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等一众才俊共四十有一人,齐聚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环绕的兰亭。众人沿蜿蜒曲折的溪流依次而坐,将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随波逐流。觞停处,便是诗意的肇始,众人需即兴赋诗,一展才情。</p><p class="ql-block"> 此次“曲水流觞”雅集,有二十六人赋诗,共计三十七首,这些诗作或清新淡雅、或豪迈奔放,无不彰显着魏晋文人的洒脱与才情。王羲之趁着酒酣兴浓,挥毫泼墨,写下了冠绝古今的《兰亭集序》。其笔锋飘逸灵动,如行云流水;气韵超凡脱俗,似清风明月,令在场诸公拍案叫绝。自此,书圣之名,如日中天,震古烁今,为后世所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上巳节是指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的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祓禊仪式,以祈福消灾。同时,还有春游踏青、曲水流觞等活动,成为文人墨客聚会交流的契机,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的传统节日。随着时光流转至魏晋,这个节日摇身一变,成了文人雅士相聚、吟诗作赋的绝佳契机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这篇旷世奇作,不仅细腻勾勒出兰亭的山水盛景,更借景抒情,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哲思。其书法更是飘逸灵动、刚柔并济,堪称书法艺术的颠峰之作。据说王羲之酒醒后多次重写,却再也无法复刻当日之神韵,这无疑为这场雅集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引得后世无数人对其心驰神往 。</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与众诗友们的简单游戏,碰撞出了雅士们的才情与意趣的火花。欢声笑语、妙语连珠,交织着鸟语花香、潺潺溪流,奏响千古乐章。兰亭雅集,不只是文人聚会,更是精神的逍遥游、心灵的促膝谈。它承载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历经千年依旧璀璨夺目,引得后人纷至沓来,探寻和感悟魏晋时代风流的儒雅与诗意的浪漫。</p> 兰亭景区第四景王右军祠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王右军祠”正面、前左侧、和后右侧分别拍摄的“王右军祠”三维图片。“王右军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是兰亭景区不可再生的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是因为他曾担任过右军将军这一官职。王羲之在仕途上担任过多种官职,右军将军是他较为著名的一个官职,所以后人就习惯称他为“王右军”。“王右军祠”门廊前的匾额题字,是近代书法家沙孟海所题。沙孟海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印学家。</p> <p class="ql-block">  王右军祠是为纪念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祠堂门厅门楣上悬沙孟海书“王右军祠”匾额。</span>王右军祠于康熙年间所建,(康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七年(1698年),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祠堂为中式四合院建筑,</span>粉墙黛瓦,四面临水,尽显江南建筑的典雅。祠内墨池清幽,池中墨华亭独立,旁边有桥与环廊相连,充满诗意与静谧。</p><p class="ql-block"> 王右军祠占地面积797平方米,建筑面积553平方米。祠分门厅与正厅两进,祠旁环廊墙壁上,有历代书法大家临摹《兰亭集序》摹本石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祠堂内正厅供奉王羲之汉白玉像,香火堂五开间,明间额悬“尽得风流”匾,正中悬挂王羲之像,内有王羲之尺牍等书法陈列和一幅王羲之爱鹅构想图。两廊壁间嵌有历代书家临摹《兰亭序》石刻十余种。文化活动:这里是历次晋圣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式和书艺交流活动也在此举行。我晚来一天恰恰错过了这一活动。</p> <p class="ql-block">  步入王右军祠堂,两侧墙壁上悬挂的康熙皇帝御笔临摹《兰亭集序》烫金真迹格外引人注目。康熙帝文韬武略,其笔下字迹苍劲有力,笔锋游走间尽显豪迈和遒劲大气,每一笔都透着帝王独有的风骨,无愧一代雄主风范。</p><p class="ql-block"> 我深深折服于这力透纸背的书法艺术,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不由自主的举起相机,将这四块珍贵的烫金临摹字帖拍了下来。无奈空间有限,难以将所有精彩完整呈现,仅精心挑选了前后两幅分享给大家,还望各位读者海涵。</p> 兰亭景区第五景御碑亭 <p class="ql-block">  兰亭内的“御碑亭”位于兰亭景区中心位置,是一座矗立在高层石台之上的八角亭。亭中的御碑高大巍峨,为清代原物,正面刻着康熙皇帝1693年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 ,背面刻有乾隆皇帝1751年巡游兰亭时所作的七律诗《兰亭即事》。因此“御碑亭”也被称作“祖孙碑”,彰显皇家对兰亭文化的尊崇。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56年毁于台风,1983年依原貌重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兰亭御碑亭文化意义重大,有着多重价值,是兰亭景区厚重历史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御碑是清代皇家与兰亭文化交融的见证,承载着康乾二帝与兰亭深厚渊源,是清史研究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书法价值:碑刻正面康熙临摹《兰亭集序》,背面乾隆《兰亭即事》,风格各异,是研究清代书法的重要范例。</p><p class="ql-block"> 传承价值:历经岁月,是兰亭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激励后人传承弘扬兰亭文化,注入活力。美学价值:八角亭屹立高台,与自然景观相衬,体现传统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理念,增添景区文化与艺术美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span>的那次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游戏,自彼时起,王羲之的书法声名远播,海内之士莫不为之倾倒。<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次雅集诞生了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历代帝王将相皆将其奉为艺术圭臬,竞相临摹研习。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痴迷尤甚,昭告天下,以王书为书法典范,朝臣学子皆必修之。一时之间,天下翕然向风,研习王字之风盛行,历经千载而不衰。</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书法还在多国备受推崇。日本奈良时代,其书法传入,平安时代的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受其影响,被称为“三迹”,小野道风还被誉为王羲之转世。朝鲜半岛的韩濩、金正喜,前者被赞“朝鲜书法第一人”,后者有“朝鲜书圣”之名,他们的书法都受王羲之影响。西方的意大利对王羲之书法较为关注,意大利汉学家毕罗认为《兰亭集序》与《蒙娜丽莎》文化地位等同。</p> <p class="ql-block">  上巳节的曲水流觞,远不止是文人雅士们的狂欢,更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华彩绽放。它把自然山水的灵秀、文学艺术的典雅、人文精神的深邃完美交融,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难以复刻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亭,这片承载着千年风雅的灵秀之地,实乃绍兴文人雅士留下千古绝唱的神圣之地。</span>而王羲之与他的《兰亭集序》,无疑是这场文化盛景中最耀眼的存在,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在悠悠历史长河里夺目闪耀,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p> 兰亭景区第六景临池十八缸 <p class="ql-block">  这是兰亭景区内的十八缸景点,源自“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的典故。王献之是王羲之之子,起初他练完三缸水便自认为书法不错,拿作品给父亲点评。王羲之对其中“大”字不满,提笔点了一点改成“太”字,让他拿给母亲看。王夫人看过评价道:“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深感惭愧,知晓自身差距,自此发愤图强,练完十八缸水,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书法二王” 。为纪念王献之的勤奋精神,让游客感受书法文化,兰亭景区设立了十八缸景点,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构成,游客能在此以水为墨、挥毫泼墨,体验书法乐趣。</p> <p class="ql-block">  我于书法一道虽所知寥寥,可每至绍兴,心间便油然而生无尽倾慕与敬畏。十余次探秘寻踪,这片土地于我而言,满是探索的新奇与深沉的眷恋。两次踏入兰亭景区,一次探访书圣故里,皆深深沉溺于书圣王羲之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他那高洁可敬的人格魅力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信步于兰亭景区,一步一履皆追寻着先人的足迹。伫立在曲水流觞之处,我缓缓阖目,思绪飘飞,仿若看到了当年那群身着宽袍大袖、风度翩翩的文人雅士。他们或蹙眉凝思,或开怀畅笑,在这片山水之间肆意挥洒才情。脚下的溪水千年如一日地流淌,它静静见证了那场盛会的辉煌,也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p> 兰亭书法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兰亭书法博物馆位于绍兴市兰亭景区内,是中国最大的书法专题博物馆。其建筑延续绍兴台门式风格,与周边风貌协调。馆内馆藏丰富,有瓷砚、碑刻、书画摹本等。陈列展览包括“风雅兰亭”“传奇兰亭”“魅力兰亭”“永恒兰亭”等,多方面展示兰亭文化。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定期展览、特色活动、教育推广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兰亭文化。</p><p class="ql-block">  东晋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王羲之挥毫写下《兰亭集序》,其书法声名远扬,四海倾慕。自此之后,《兰亭集序》被历代帝王将相视作艺术巅峰,竞相临摹。尤以唐太宗最为痴迷,将书圣王羲之书法立为典范,举国研习,这股热潮千年未衰。</p><p class="ql-block"> 可惜了《兰亭集序》真迹,唐太宗驾崩时将真迹带入昭陵,自此绝世墨宝深埋地下,世间再难相见,只空留下后人对那飘逸墨香的无尽遐想,成了书法史上无法触及的梦幻传奇 。</p> <p class="ql-block">  兰亭景区是缅怀先人的文化圣地。上巳节时,大批游客身着汉服复刻曲水流觞,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体悟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敬畏。平日里也游人不断,莘莘学子们排着队,在师长和导游讲解下,认真聆听历史,将这里当作心中圣地,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景区,追寻先人的足迹。站在曲水流觞处,闭目遐想,仿佛看到当年宽袍大袖的文人雅士,或蹙眉凝思,或开怀大笑,于山水间尽情展现才情。脚下溪水千年流淌,见证了那场盛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让我沉醉于这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两次游摄兰亭景区,古旧亭台、潺潺溪流、葱郁草木,奏响悠悠古韵,令我心潮久久难以平复。</p><p class="ql-block"> 若是提前一天赶上暮春三月三的“上巳节”,便能看到景区里身着汉服的演员重现“曲水流觞”:溪水潺潺,觞随波漂,“文人墨客”或沉吟、或挥毫,尽显风雅。这不是简单演出,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能让人领略千年前文人集会的盛景,感受他们寄情山水、以诗会友的潇洒与诗意浪漫。</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晚了一步,踏入景区时,热闹已散,只剩寂寥溪流与沉默兰亭,诉说着落幕的文化盛宴。错过了“上巳节”的盛会,我是满心的遗憾,不过也在心底种下期许,期盼下次重逢能弥补这次错失。</p> <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p class="ql-block">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p><p class="ql-block">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