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口堰位于白兆山脉中段。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在鄂豫边区的指挥中枢,在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史上处于重要地位。 1939年12月18日,李先念率领鄂豫挺进纵队,进入随州洛阳镇九口堰地区,开辟白兆山根据地。1941年4月5日,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于九口堰通电就职。1942年夏天,新五师在此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在圣场战斗中歼敌一个团,取得了反“围剿”的重大胜利。随后新五师主力奉命暂时撤离九口堰,向鄂东转移。1945年4月,李先念指挥部队在洛阳店歼灭敌军别动队一个支队,恢复了白兆山根据地,新五师重新进驻九口堰。从1939年12月至1942年6月以及1945年4月至9月,新五师官兵在九口堰战斗生活达3年之久,这个时期,正是该师创立、组建、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新四军第五师旧址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纪念馆修葺一新。 始建于270多年前的孙家大湾古民居全部修缮,馆内的历史文物重新进行了布展。 新五师纪念馆共有房屋56间,土木结构,三进两院,左右对称格局,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一处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其本身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经过27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纪念馆整体依然完好,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国家的重点保护。 为了保存好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共收到捐赠80余万元,对其房屋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征集到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对其内部重新布展,还请来湖北美院的美术师画了一幅环型壁画,配以音响效果,重现当年新五师官兵英勇作战的历史场景,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p class="ql-block">党员干部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十大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孙氏家族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分别迁至京山、安陆和随县,其中一部分就落脚在如今的九口堰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所居之处名为孙家大湾。</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孙氏两兄弟兴建了孙家大院。中国古代,民居选址和布局都极为讲究。孙家大院也不例外,它背倚罗什寺山,面向桃源河,北有发脉于大洪山的紫山,南有白兆山,群山护卫,河谷开阔。</p> <p class="ql-block">从房屋布局来看,孙家大院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有大小房屋56间,为典型的三进两院、左右对称格局,是全封闭内廊式砖木结构建筑。房屋以粉墙为底,配以深灰色瓦顶,黑灰色梁柱和门窗,呈现古朴典雅的基调。</p> <p class="ql-block">孙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是独树一帜的,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如屋脊正中央类似铜钱造型的装饰“太阳符”,屋脊翘檐处的凤凰,据说都是炎帝神农后裔处所的标识,有镇宅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孙家大院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建筑本身,还因其在新四军第五师历史中的地位而被进一步凸显。1940年6月19日,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政两部进驻九口堰,就住在孙家大院。孙家后人孙丽平介绍:“当时两个太爷爷带头为部队筹集钱粮和军需物资,同时腾出大部分房屋让司、政两部入住。”</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风霜虽褪去了建筑最初的色彩,但由于保护得当,房屋的主体基本没变,仍保持着200多年前的风采,记录着明清时期随州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体现了当地的劳作、风俗和建筑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多副抱柱联,意蕴丰富。如“房前河浪钟鸣山启迪张衡地动仪,屋侧春风桃花尖传说王母群仙会”,书写的是孙家大院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和风物传说。</p> <p class="ql-block">司令部抱柱联:敬畏自然青山流翠风光美 勤俭持家老宅溢香岁月长</p> 蕙草堂对联:朝思暮想麽事最快活 晴耕雨读种好两块田 司令部会议室抱柱联:永嘉南渡人去译门前留下洛阳店 鸠摩东游送佛来屋后住锡罗什寺<div> 介绍的是孙家大院周边的人文历史。随州洛阳镇与河南洛阳有什么关联?据史料记载,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大量中原人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当时迁到随南的多为河南洛阳籍人,他们就把新居地取名为“洛阳”,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孙家大院后山因山顶罗什寺而得名。鸠摩罗什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被后世尊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佛门弟子为了纪念他,在全国各地建了很多罗什寺,孙家大院后山上的寺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在山顶仍依稀可见罗什寺遗址,据说民间香火不断。同时,还有可以上溯到西汉年间的古寨墙,不少游人徒步而行,从一段段石头墙上找寻历史的印记。<br></div> 皖南事变后,遵照党中央指示,在此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1941年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率将领在此通电就职。1982年,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成立。如今,在这里可以看到司、政两部的办公、学习和生活场景展示。<br><br> 1941年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特务旅和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及豫鄂边区保安司令部和随营学校。1942年上半年,第十四、第十五旅、特务旅及豫鄂边区保安司令部撤销,分别成立第一至第五军分区。7月,第五师划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1943年,第五师师部兼鄂豫皖军区机关。1944年上半年,第五师以5000余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配合八路军南下部队开辟遂平抗日根据地。10月,鄂豫皖军区改称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五师师部兼军区领导机关,下辖第十三旅及八个军分区。11月,鄂豫皖湘赣军区改称河南挺进兵团。1945年9月,第五师组建野战纵队,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同时组成鄂东、江汉军区,各辖一个独立旅。10月下旬,中原军区成立,第五师编入中原军区。至此,新四军第五师番号撤销。 以孙家大院为中心,师直机关、抗大十分校、挺进报社、边区建设银行、战地医院、兵工厂旧址,黄春庭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分布在九口堰村,构成了完整的革命旧址保护体系。<br> <p class="ql-block">李先念</p> <p class="ql-block">抗大十分校干部班</p> <p class="ql-block">陈少敏</p> <p class="ql-block">刘少卿</p> <p class="ql-block">参谋处</p> <p class="ql-block">孙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修建了大大小小许多堰塘,其中有九口规模比较大。1984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受邀为纪念馆题写匾额时,还记得那个有九口堰塘的湾,后来孙家大湾更名为九口堰湾,在此基础上有了现在的九口堰村。</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抱柱联:父子勤劳太和门第春常在 婆媳简朴积德人家庆有余</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会议室抱柱:乡野风俗成异趣 宅院古朴情意浓</p> <p class="ql-block">桃源斋</p> <p class="ql-block">机要室</p> <p class="ql-block">统战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王瀚</p> <p class="ql-block">任质斌</p> <p class="ql-block">集体宿舍</p> <p class="ql-block">大食堂</p>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p class="ql-block">家国热土</p> <p class="ql-block">迎接五师</p> <p class="ql-block">英雄之家</p> <p class="ql-block">抗日先锋</p> <p class="ql-block">房东住室</p> <p class="ql-block">养颜居</p> <p class="ql-block">踏寻红色遗迹,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参观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积极追忆和探索新四军老前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弘扬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p>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