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旧事

徐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旧作重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壬寅年清明前写的一篇忆旧小品,以纪念我的爷爷。今年又逢清明,我再次想起了爷爷教我读唐诗的历历情景,于是翻出旧作,重温儿时稚趣。对原文字不足处略作修润,发布于美篇。但愿诸君乐於再度分享。</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 明 旧 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六岁上小学。此前没有入幼稚園 ( 民国时期对幼儿园的称谓 ),而是在家中由爷爷启蒙。爷爷讳字振庭,1880年岁次庚辰即清光绪六年生人,幼年即入私塾读书,后转入洋学堂读高小 ,继而中学 ;1900年从李鸿章洋务运动创办的山海关矿路学堂路桥专业毕业 ,成为中国第一批铁路桥樑工程师 。由于怹老人家少年读过几年私塾,国学底蕴也算厚实,启蒙孙儿则绰绰有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固定的启蒙教材,爷爷的教法也很随意 :每天早饭后教读唐诗一首,只读不讲( 就是讲,我也不懂 );描红小楷一页,二百字。晚饭前,到爷爷屋里背诵今天教读的唐诗,通顺背下来,就可以按时去吃晚饭了;若还背不下来,或磕磕巴巴背下来,则面壁继续诵读,什么时候通顺背下来,什么时候吃饭 。这看似强制性的教育,当时我倒不觉得有什么压抑,特别是爷爷在教读之余常常讲一些古今诗话、诗人轶事之类的小故事,令我趣味油然。为时一年半的家学,培养了我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为我后来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古诗文基础,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唐诗,我那时都背过,历时八十五载 ,至今不忘。</p><p class="ql-block"> 杜牧的《 清明 》,就是我五岁那年的清明节那天背诵的 。这首诗平白通俗,朗朗上口,不用多时我便顺利背下了。剩下的时间 ,便是听爷爷讲诗话了。那段内容,至今我记忆犹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爷爷说 :这首清明诗,历代传诵,大家都说好。到了清朝却有人说“这首诗写得啰嗦 。比如,“清明”就是一个“时节”,再特意指出,没有必要。“行人”当然在“路上” ,为什么还强调“路上行人”呢?“ 酒家何处有? ”就是一个问句,何必前面还要加上“ 借问 ”二字呢 ?“ 遥指杏花村 ”的,不一定非是“牧童”吧,耕夫、农妇、村汉都可以指给路人“ 杏花村酒铺就在前边 ”。于是这个人便把杜牧的七言绝句改成了五言绝句 :</p><p class="ql-block"> 清明雨纷纷 ,</p><p class="ql-block"> 行人欲断魂 。</p><p class="ql-block"> 酒家何处有 ?</p><p class="ql-block"> 遥指杏花村 。</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 。便突发奇想地问爷爷 :那您能不能把原诗改成六言的呢?爷爷笑了,想了想说 :</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雨纷纷 ,</p><p class="ql-block"> 路上行人断魂 。</p><p class="ql-block"> 借问酒家何处 ?</p><p class="ql-block"> 牧童遥指杏村 。</p><p class="ql-block">于是乎我越发来劲了。便接着追问爷爷 :可以不可以再把它改成四言的 ?爷爷笑着说:要不要你来试试 ?</p><p class="ql-block">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还真下功夫思索起来 。最后在爷爷六言绝句的基础上,我写下了十六个字 :</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雨 ,</p><p class="ql-block"> 行人断魂 。</p><p class="ql-block"> 酒家何处 ?</p><p class="ql-block"> 遥指杏村。</p><p class="ql-block">爷爷读罢大笑,连说“ 孺子可教也 !孺子可教也!”</p><p class="ql-block"> 我的兴致越发膨胀了。忙问爷爷 :这诗还能再减字,改成三言绝句吗?爷爷说 :中国最古老的《诗经》中的诗绝大部分是四言的 。三言诗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大都是皇家在郊庙祭祀时唱的颂诗 。《全唐诗》中也收集有“ 三言诗 ” ,但为数不多,也不是主流。而在唐代却出现了“ 三五七言诗 ”,始创这种诗体的就是诗仙李白,他的开山之作题为《 秋风清 》。</p><p class="ql-block"> 我太想知道这个“ 三五七言诗 ”是什么样子,便软磨硬泡地要求爷爷把李白的那首《秋风清》写给我 。记得爷爷是在一张拆开的老刀牌香烟盒背面写下了这首三五七言诗 :</p><p class="ql-block"> 秋风清 ,秋月明 。</p><p class="ql-block"> 落叶聚还散 ,</p><p class="ql-block"> 寒鸦栖复惊 。</p><p class="ql-block"> 相思相见知何日 ,</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夜难为情 。</p><p class="ql-block">爷爷写完还诵读了一遍。我听得入神,觉得这“ 三五七言 ”诗比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读起来都好听 。爷爷说 :“ 你现在还看不懂,留着吧!将来你会明白李白在诗里说了些什么的 。” 我说:“ 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把杜牧的《 清明 》也改成好听的三五七言诗 。” 爷爷笑着说:“ 那是后话了!那是后话了! ”</p><p class="ql-block"> 那张比巴掌大些的卷煙盒纸,我一直珍藏着带在身边 。直到那场史无前例的“ 革命 ”烈火烧到了我的头上,它和我写的几篇小说原稿一起,被定为“ 罪证 ”付诸一炬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爷爷离开我们已经6 9年了。满腹经纶的爷爷,好像一生都未遇到可以让他施展国学才华的用武之地 ,而只是在孙子的蒙养上点燃起一小点儿智慧的火花 。仅此,我已是终生满怀感恩,没齿难忘了 。</p><p class="ql-block"> 从20岁到42岁 ,我一直在充满荆棘又望不到尽头的坎坷路上踽踽前行,已经忘记了李白《秋风清》吟诉的情愫 。直到2010年读了金庸先生的《 神雕侠侣 》,在全书结尾处暗恋楊过的郭襄吟诵了这首《秋风清》,才钩沉起我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然而,此后的十余年,我一直又被这样那样毫无意义,但又不能不做的琐事缠身,直到我躺在相对安静的病床上 … … </p><p class="ql-block"> 壬寅年清明前,我就醖酿着写点文字 ,以纪念爷爷对我蒙养的恩惠 ,也向九泉下的爷爷交上当年我曾誓言要改写《清明》的试卷 。几经构思 ,初成如下 :</p><p class="ql-block"> 再遇清明</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 ,雨纷纷 。</p><p class="ql-block"> 雾浓云低处 ,</p><p class="ql-block"> 行人已断魂 。</p><p class="ql-block"> 问道好酒何处有 ?</p><p class="ql-block"> 牧童直指杏花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酒旗挑 ,幌入云 。</p><p class="ql-block"> 闻香人下马 ,</p><p class="ql-block"> 知味车自寻 。</p><p class="ql-block"> 陈窖一开醺千里 ,</p><p class="ql-block"> 纯酿不怕巷子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面客 ,酒自斟 。</p><p class="ql-block"> 三杯才入肚 ,</p><p class="ql-block"> 满座是远亲 。</p><p class="ql-block"> 风来雨去皆过客 ,</p><p class="ql-block"> 杏花邨里半日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三香 ,叩祖坟 。</p><p class="ql-block"> 诗书继宗世 ,</p><p class="ql-block"> 忠孝传家门 。</p><p class="ql-block"> 好风送暖清明日 ,</p><p class="ql-block"> 不孝孙儿念尊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小酌 ,后微醺 。</p><p class="ql-block"> 满杯献明月 ,</p><p class="ql-block"> 蒙养成吾身 。</p><p class="ql-block"> 酩酊伏案君莫笑 ,</p><p class="ql-block"> 数典忘祖枉为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谨此《清明旧事》祭献于爷爷的灵位前 ,多么想再听一句 “ 孺子可教也 ”啊!</p><p class="ql-block">孙儿叩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北徐公初写於</p><p class="ql-block"> 壬寅清明</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四月一日</p><p class="ql-block"> 岁次乙巳清明前</p><p class="ql-block"> 修改脱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注疏 】</b></p><p class="ql-block"> (1) 历史记载,将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改为五言绝句的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纪晓岚 ,他改的五言诗是 :</p><p class="ql-block"> 时节雨纷纷 ,</p><p class="ql-block"> 行人欲断魂 。</p><p class="ql-block"> 酒家何处有 ?</p><p class="ql-block"> 遥指杏花村 。</p><p class="ql-block">其实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广东传奇秀才夏雨来将《清明》一诗改为五言绝句,如下 :</p><p class="ql-block"> 清明雨纷纷 ,</p><p class="ql-block"> 行人欲断魂 。</p><p class="ql-block"> 酒家何处有 ?</p><p class="ql-block"> 遥指杏花村 。</p><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纪晓岚当有抄袭之嫌,亦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2) 李白的《秋风清》全诗,在本文引用的六句下面,还有六句。它们是 :</p><p class="ql-block"> 入我相思门,</p><p class="ql-block"> 知我相思苦。 </p><p class="ql-block"> 长相思兮长相忆,</p><p class="ql-block"> 短相思兮无穷极。 </p><p class="ql-block"> 早知如此绊人心,</p><p class="ql-block"> 何如当初莫相识。</p><p class="ql-block"> (3) 文学史上对这首《秋风清》存在两个争议 : </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有人认为这不是三五七言诗,而是早期长短句的词,故而将题目《秋风清》改为《秋风词》,并认为这就是词牌。</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内容,情调和风格都与李白的诗风不符,故而以为应是后人伪托之作。但《全唐诗》收录此诗在李白名下。</p><p class="ql-block"> (4) 孺子可教也:出自宋代苏轼《留侯论》一文,意思是“这个小子(年青人)是可以教育(培养)的呀!”</p><p class="ql-block"> (5) 幌入云 :幌,酒幌子 ,即酒旗。旧时酒铺门外高高竖起的一面布旗,上面写着大大的一个“酒”字。</p><p class="ql-block"> (6) 邨 :同“村”字。</p><p class="ql-block"> (7) 满杯献明月 :这里的“明月”喻指作者的爷爷 。</p><p class="ql-block"> (8)蒙养成吾身 :(爷爷的)启蒙教养成就了我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 (9)酩酊 : 大醉 。</p><p class="ql-block"> (10) 数典忘祖 :成语典故。意思是历数过去经典竟忘记自己祖先的功绩 ,即忘本。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