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之行9》腾冲——国殇墓园·灵魂深处的振撼之旅

刘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我们来到AAAA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殇墓园,祭奠中国远征英烈,回望滇缅抗战历史。国殇墓园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2年3月,为了保卫国际运输大动脉公路,防止日军从西南大后方入侵中国,十万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出国作战。但最终因英军未履行战略协定,中国远征军损失过半,入缅作战失败,国门洞开。日军战领缅甸全境,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占畹町,陷龙陵,边陲重镇腾冲失守,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4年5月11日为扭转抗战危机集结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在滇西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展开全面反攻。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十攻松山,三攻龙陵;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围攻腾冲城,经过127天的浴血奋战,全歼腾冲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腾冲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收复的第一座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牺牲的将士,铭记他们的抗战功勋,告慰忠魂,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提出“理应丰碑伟塚,以祭英灵,壮形绘声,传之史志”。在他的倡导下,1944年冬在腾冲修建国殇墓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战的中国远征军士兵最大的26岁,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不到18岁。李根源先生取屈原《楚辞》中《九歌·国殇》的篇名为墓园命名,意指为国作战捐躯的都是年轻战士。“殇”特指未成年而亡或战死者,墓园取名“国殇”恰如其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殇墓园大门是按照中国传统祠祀建筑布局格式修建的,园内的建筑物均座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沿甬道依次递进逐层升高。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小团坡墓群、纪念塔、盟军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倭塚等组成。园内绿化面积两万多平方米,遍植苍松翠柏,绿草青青,环境幽静,庄严肃穆。园区内有许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和地方爱国人士的题额、楹联、挽诗、悼词及重要碑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墓园大门为标准们陵园牌楼式建筑,高6.1米,宽13.2米,土木砖石结构,飞檐翘角,端庄正气,门头石刻为李根源先生题书“国殇墓园”。字迹遒劲有力,寓意深远。走进墓园后,我沿着一条宽阔的神道前行,两旁矗立着高高的松柏树,象征着烈士们的精神永垂不朽。继续前行来了墓园的主体建筑忠烈祠。忠烈祠建于小团坡脚下的方形平台之上,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土木结构,是祭奠英灵的殿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殿堂的正檐下悬挂“忠烈祠”匾额为于右任先生书题;门额上“河岳英灵”匾额为蒋介石题写,两侧为何应钦书写的楹联“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忠烈祠正面台基上的“碧血千秋”石匾,是在国殇墓园落成的公祭会上由蒋介石电题,李根源先生代书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忠烈祠,祠堂正中墙面上镶嵌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像上悬挂“天下为公”横额,像下镶嵌“总理遗嘱”全文,两旁分列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祠堂两面墙壁上镶嵌有96方收复腾冲阵亡将士的题名碑石,以及12方墓园落成时社会各界人士题写的石刻。祠堂内庄严肃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忠烈祠门前立碑中,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有两块碑。一块碑是《告滇西父老书》,1942年5月,滇西沦陷。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以63岁抱病之躯,亲临保山前线,并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号召全民族起来抗战。文章疾呼:“保省即是保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以赴之!”表明其誓与滇西共存亡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一块碑是《答田岛书》,腾冲沦陷后,花甲之年的张问德先生临危受命出任腾冲抗日临时政府县长,组织抗战。1943年8月31日,日军田岛部长致函张问德县长,企图召降。9月12日,张问德县长写下《答田岛书》,他在复函中义正词严地痛斥日军在腾冲犯下的罪行,并用自信的口吻预示敌人最终失败下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忠烈祠的廊柱间仔细阅读张问德老人那篇《答田岛书》,边城腾冲多名士,也多忠贞傲骨。面对敌酋名为“关心”实则诱降的来函,年过花甲临危受命的腾冲县长张问德义正辞严、大义凛然,控䜣了日本侵略中国、侵略腾冲罄竹难书的罪恶,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和一名地方官员的民族良知和誓死抗击侵略者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九百字的书信,我读了很久,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惭愧自己之前竟不知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老英雄。我深深确信,当年中国没有被灭亡,正因为有无数像他一样的民族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顺着忠烈祠一侧的石级绕到祠后,是一座巨大隆起如圆锥的山包,这是远征军烈士墓塚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囚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及以下6000余人全部被歼千,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人。楹联家陈志岁生《腾冲国殇墓园》联:“狠扫倭儿不顾身,模糊多少血躯,百代追思惨烈;长教国士须勤志,镇定完全心气千秋鉴记撄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楹联字句铿锵有力,一针见血,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抗日作战,英勇无敌;是他们用血与泪艰苦泥泞,枪林弹雨;是他们竭心尽力,撑起你我的家国梦;是他们奋不顾身,勇赴国难,换回今日和平安详。逝者如斯,他们的故事值得细细聆听、品读;他们的艰苦岁月让我们珍惜生活,感恩当下;他们的革命生涯让我们烙印心间,历久弥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坡下墓地正面起始位置,一块刚劲的石碑上辑刻于右任题书的“天地正气”,其中“地”与“正”各缺一坚。民间解读:因为山河破碎所以“地”不能全,汪伪助纣为孽所以“正”有缺憾,至今尚未补笔,是因为台独作妖宝岛未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高约三十米的圆锥形小山丘,自下而上的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将士的骨灰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焦土抗战的国难时期腾冲人民只能将牺牲将士的遗体集体火化,以“一碑一罐一把骨灰”的特殊形式合葬入土。小团坡上布满了上圆下方的小块墓碑,共计72行3346块,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远征军将士的军衔和姓名,全部按原作战部队序列,依据军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成片的墓碑仿佛列队集合整装待发的士兵,令人感心哀泣。以坡顶中国远征军纪念塔为中心,所有墓碑向四面八方呈放射壮排列,寓意长眠于此的英烈们来自五湖四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他们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们安息之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在此刻显得如此沉重而庄严。这里的每块墓碑、每一座雕塑、每一个名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英勇的故事,让人不禁泪湿衣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碑上斑驳陆离的青苔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拾级而上,到达如一柄利剑直插云霄的远征军纪念塔前,这是墓园的至高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殇墓园纪念塔建于坡顶,纪念塔高十余米,塔的设计造型像一把出鞘的剑,犀利直指蓝天。这是民族精神铸就的剑,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塔身上方隽刻着远征军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座正面刻有李根源书写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向远征军纪念塔献花、鞠躬行礼,缅怀沉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远征军纪念塔左下侧走下来,我路过了寸性奇将军墓,这位被日军称为“中国战神”的腾冲奇男子,并非远征军将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是当年在山西中条山战役突围中身负重㘯,为保持民族气节,避免拖累部属和被俘受辱而自杀殉国的。他的遗骨归葬墓园,也是“马革裹尸还故乡,青山有幸埋忠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腾冲战役牺牲的将校级军官有20位,墓园为此树立了“将校碑”,碑上刻有牺牲军官姓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为纪念在滇西抗战中牺牲的两名腾冲籍(旅缅华侨)英雄的谍报员,树立了“英烈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国殇墓中园中有一座特殊的墓,里面埋葬着四个日本兵,他们被反绑双手,面向烈士墓碑跪着下葬。日本三菱重工曾提出10亿投资,要求迁回日军遗骨,但腾冲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坚持让日军士兵在烈士陵园前赎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墓园久久徘徊,日之所极,冲击我神经,勾起我遐思迩想的无一不是那战争的历史硝烟,无一不是充斥天地间那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殷殷青山,英魂有穿。中国远征军不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哭墙之下,英魂永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来到了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前。这面长达133米的墙壁上,镌刻着103141名在抗战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的名字。这,是一面真正的“哭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都是一个故事的终结。我站在墙前,心中充满了敬意和哀思,仿佛能听到那些英勇的灵魂在低声䜣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警钟长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今天纪念抗战胜利,纪念七十年前的那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不应该忘记这支转战异域的英雄部队,也不应该忘记所有为那场战争的胜利而奋斗牺牲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不论他们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他们都在特殊的时期,为国家、为民族付出巨大的牺牲。他们身正所体现的精神,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旌表、褒扬都不为过。让我们从英雄的身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遗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