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长歌中的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宛如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卷,寥寥数语,便将清明时节的氛围勾勒得淋漓尽致。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具人文情怀与诗意的节气,穿越千年时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连接着自然万物与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节气与节日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清明最初只是一个标志季节转换的节气。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根据天文、气象和物候的变化,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温回暖,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从单纯的节气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寒食节,相传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纪念介子推。当年重耳流亡期间,饥寒交迫,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后来重耳归国即位,却在论功行赏时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邀赏,便背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醒悟后,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晋文公无奈之下,听从他人建议,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待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柳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百姓在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有一个词“足下”不得不说。如上所述,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树被烧死。晋文公悔恨不已,命人将这棵树制成木屐,每当看到木屐时,便感叹“悲乎足下!”后人便用“足下”作为对他人敬称的来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人们会举行祓禊仪式,到水边嬉戏游玩,洗去身上的污垢和不祥之气,祈求健康平安。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时间逐渐固定在三月初三,与清明的时间相近。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与清明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肃穆,又有踏青赏春的欢快,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p><p class="ql-block"> 清明最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便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可能回到家乡,来到祖先的墓前,献上鲜花、祭品,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家族血脉传承的敬重与铭记。</p><p class="ql-block"> 祭祀时,人们会为先人清扫墓碑,除去杂草,添上新土,寓意为先人修缮居所。献上的祭品丰富多样,有水果、糕点、酒水等,这些都是先人在世时喜爱的食物。在焚烧纸钱、香烛时,人们会默默祈祷,将心中的思念与牵挂传递给逝去的亲人,并祈愿先人保佑后代子孙无病无灾,健康快乐。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让家族的记忆得以延续,让后人明白自己的根在何处,也明白自己要如先人愿而勤奋努力,幸福生活。正如《论语》中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培养了感恩之心,传承了家族的精神与价值观,使得家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清明新雨落,墓冢旧碑前。</p><p class="ql-block"> 化纸青烟绕,思怀岁月绵 。</p><p class="ql-block"> 除了祭祀祖先,清明还有祭扫烈士墓的传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清明时节,人们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来到烈士陵园,向烈士们敬献花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这不仅是对烈士的敬仰与追思,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激励着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下面视频《怀念战友》是2023年我们一行在耀军带领下,前往广西龙州烈士陵园祭扫为国捐躯的英烈。片中着军服者为对越自卫还击军官易耀军。摄影、制作为执笔人。</p> <p class="ql-block">龙州烈士陵园被轻纱般的雾气和鞭炮烟雾笼罩,如梦似幻。墓碑在烟雾中伫立,仿佛诉说着英雄们不朽的故事。松柏在烟雾中挺立,更显庄重。人们缓步其中,耳畔只有雾气流动的轻响,心中满是对先烈的崇敬与缅怀,整个陵园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春日花鸟虫鱼的自然礼赞</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大自然宛如一位盛装打扮的仙子,展现出最迷人的风姿。此时,漫山遍野的花草竞相绽放,五彩斑斓,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 桃花是清明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粉嫩的桃花挂满枝头,如云似霞,将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桃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美好的寓意。在古代诗词中,桃花常常与爱情、青春联系在一起,它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杏花也是清明时节的一抹亮色。“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白里透红,淡雅清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杏花盛开时,如雪花般纷纷扬扬,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它与春雨、杨柳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清明春景图。</p><p class="ql-block"> 说到花,不能少了樱花。如果你踏入庭院或是校园的樱花园,仿若闯进了粉色的梦幻之境。烂漫的樱花如天边云霞,肆意地绽满枝头。满树繁花,挨挨挤挤,花瓣白里透粉,恰似少女娇羞的脸颊 ,细腻又美妙。</p><p class="ql-block"> 提及樱花,日本最为著名。日本樱花种类繁多,从南至北,随着季节更迭,樱花由九州岛一路向北渐次开放,“樱花前线”所到之处,民众纷纷外出赏樱,树下野餐聚会,形成独特的赏樱文化,让樱花成为日本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除了桃花和杏花樱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也在这个时节肆意绽放。它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田野间、山坡上,虽然没有名贵花卉的娇艳,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质朴的姿态,展现出大自然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清明的田野里,还能看到许多昆虫和鱼儿活跃的身影。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它们嗡嗡的叫声仿佛是春天的赞歌。蝴蝶翩翩起舞,五彩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为春日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池塘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些花草虫鱼,共同构成了清明时节丰富多彩的自然画卷,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春种希望,秋收喜悦</p><p class="ql-block"> 清明对于农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此时,气温适宜,土壤湿润,正是播种的好时机。农民们深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纷纷抢抓农时,在田野里忙碌起来。</p><p class="ql-block"> 他们翻耕土地,将沉睡一冬的土壤唤醒,使其变得疏松肥沃,为种子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随后,播下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有玉米、大豆、花生等。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他们精心呵护,期待着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在播种的过程中,农民们还会遵循一些传统的农耕习俗,如在种子上撒上草木灰,以起到防虫、施肥的作用。当然现代农业就不是刀耕火种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播种,清明时节也是果树修剪、茶园管理的重要时段。果农们会对果树进行精心修剪,去除枯枝、病枝,调整树形,以保证果树的通风透光,促进果实的生长。茶农们则忙着采摘鲜嫩的春茶,清明前采摘的茶叶称为“明前茶”,因其芽叶细嫩、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备受茶客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清明的农耕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农民们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通过辛勤的劳作,将希望播撒在土地上,收获着生活的富足与喜悦。这种农耕传统,不仅维系着人们的生计,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p> <p class="ql-block"> 春日里的多彩风情</p><p class="ql-block"> 除了祭祀、踏青、农耕等活动,清明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在风和日丽的春日里,人们来到空旷的田野或广场,将各式各样的风筝放飞蓝天。风筝的形状五花八门,有蝴蝶、燕子、老鹰等,它们在空中随风飘舞,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据说,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将身上的晦气和疾病放走,给人们带来好运。在放飞风筝时,人们会将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写在纸条上,系在风筝线上,待风筝飞高后,剪断风筝线,让烦恼随风而去。</p><p class="ql-block"> 荡秋千也是清明的传统习俗之一。秋千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游戏。在清明时节,人们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喜欢在秋千上荡来荡去,感受着春风的吹拂和飞翔的快乐。荡秋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人的勇气和平衡能力。“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秋千上的欢声笑语,为清明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此外,清明还有插柳的习俗。人们会在门前、屋檐下插上柳枝,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柳树枝条细长柔软,生命力顽强,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在古代,人们还会折柳送别,表达对离人的不舍之情。</p> <p class="ql-block">清明,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节气与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它是对先人的缅怀,是对自然的礼赞,是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清明,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文化的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这真是:</p><p class="ql-block">清明古意韵悠长,华夏文明绽瑞光。</p><p class="ql-block">祭祖常怀贤圣志,惜春每颂物华芳。</p><p class="ql-block">情倾岁月心犹热,志继传承意未央。</p><p class="ql-block">此节风姿千古唱,文明瑰宝耀八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