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万”字,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象形字。它像一只蝎子,上部是钳子,中部是身子,下部则是尾巴蜇针。古人观察到蝎子繁殖时后背爆裂,迅速爬出无数幼子,于是用“万”来形容众多。母蝎繁殖后,整个身体荡然无存,仅剩腹部薄薄一层皮壳。这种为敷衍后代,延续发展的牺牲自我、义无反顾的精神,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蝎子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它的身体呈黄色或浅棕色,尾部弯曲成钩状,威武而神秘。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古人智慧的象征。通过观察蝎子,古人领悟到生命的延续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精神被融入了文字之中。</p> <p class="ql-block">一只蝎子背上爬满了小虫,这幅画面让人联想到“万”字的由来。古人或许正是从这样的场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繁衍与延续。蝎子为了后代不惜牺牲自己,这种无私的精神,被深深地刻在了甲骨文的“万”字之中。</p><p class="ql-block">蝎子背上背着一群小蝎子,这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文字的灵感来源。古人通过观察这种现象,创造了“万”字,用来表达众多和繁衍的意义。这种文字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p> <p class="ql-block">“万”字的书法字体展示了汉字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金文在甲骨文基础上加了一笔,更加突出蝎子特性;小篆则规范了笔画;隶书将字体从长形变为方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笔画显粗犷有力。但是,蝎子上部的臂钳从身体分离,且讹变为草</span>“艸”。而楷书则进一步简化为草字头“艹”,最终定型为“萬”。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万”字后来被假借为数词,表示十个一千。在中国文化中,“万”被用来形容数量巨大或程度深,如“万众一心”、“万紫千红”等。“万”还有副词的含义,表示极、很、绝对等意思,如“万没想到”、“万不得已”等。</p><p class="ql-block">关于萬的简化字“万”,其历史可追溯到甲骨文后期。战国时期,古印中的“万”字已与萬同义。在汉印、汉碑、魏碑中,萬也常写作“万”。至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及宋代韵书《集韵》,均收入了“万”字,并明确其数为通作萬。由此可见,“万”这个简化字已在民间流传使用了一二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万”字的古代写法经历了从象形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万”字都承载着人们对数量巨大、无穷无尽的向往和追求。在万字的背后,依然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和精神。</p><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万”字,笔触流畅而有力,仿佛将千年前的故事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书法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字的形态,更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