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哈瓦那,加勒比耀眼的明珠

冬爷

<h1><b>美洲游(十一)古巴篇(1)2025年5月5日和7日</b></h1> <h1><b>提起哈瓦那,就能想起60年代在中国流行的一首歌曲《美丽的哈瓦那》,“美丽的哈瓦那,哪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那耳熟能详的旋律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对哈瓦那我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卡斯特罗和切格瓦那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使得我对古巴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仰。古巴的雪茄和朗姆酒闻名于世。去古巴游览也一直是我的一个宿愿。</b></h1> <h1><b>哈瓦那是古巴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加勒比地区最具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城市之一。这座位于古巴岛西北海岸的热带都市,以殖民时期的建筑瑰宝、热情的音乐舞蹈、独特的雪茄文化和传奇的革命历史闻名于世,被誉为“加勒比明珠”。</b></h1> <h1><b>这是我们在哈瓦那下榻的五星级酒店——格兰穆图哈瓦那酒店 (Gran Muthu Habana)。酒店坐落在著名的米拉玛住宅区,靠近第五大道。酒店坐拥加勒比海的壮丽景色,距离哈瓦那老城区仅 10-15 分钟车程。酒店的硬件还是挺不错的。可惜因为整个哈瓦那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停电造成供水不足,网络落后导致网速极慢,早餐服务质量差等原因,住在里面的体验感并不好。</b></h1> <h1><b>酒店房间窗外这栋钟楼式的建设是俄罗斯驻古巴大使馆。</b></h1> <h1><b>在房间凉台上</b></h1> <h1><br></h1> <h1><b>傍晚在房间凉台看哈瓦那新城。</b></h1> <h1><b>我们首先来到哈瓦那旧城游览。</b></h1> <h1><b>哈瓦那旧城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殖民时期建筑。如巴洛克风格的哈瓦那大教堂、武器广场的总督府。</b></h1> <h1><b>老城区有四个广场。我们主要游览的就是这四个广场。第一站是武器广场。</b></h1> <h1><b>武器广场</b></h1> <h1><b>我们刚到武器广场,就有一小群古巴人弹着乐器,唱着中文歌曲走向我们,意在索取小费,因为团友们没有准备小额美金,不好回应,所以他们看我们不搭理他们才离开。</b></h1> <h1><b>西班牙殖民期间的总督府</b></h1> <h1><b>旧总督府大门</b></h1> <h1><b>旧总督府前的建筑师雕像,据说哈瓦那旧城很多知名建筑设计就出自他手。</b></h1> <h1><b>旧总督府前钟雕塑</b></h1> <h1><b>古巴1868年至1878年起义领袖、战时共和国总统塞斯佩德斯的雕像。</b></h1> <h1><b>特姆普莱特神庙,神庙前有棵高大的木棉树,1777年,哥伦布遗骨曾葬在木棉树下,后转移到大教堂。</b></h1> <h1><b>豪华酒店</b></h1> <h1><b>武器广场上的盛装黑女郎</b></h1> <h1><b>古巴小学生</b></h1> <h1><b>武器广场旁街景</b></h1> <h1><b>第二站是圣·弗朗西斯科广场</b></h1> <h1><b>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是哈瓦那旧城第二大广场,也是众多广场中漂亮的一个,因这里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而命名。此修道院初建于1580年—1591年,后在18世纪中期重新修缮,有一个36米高的钟楼,属巴洛克风格建筑,雄伟而神圣。广场中间有著名的三狮喷泉、宗教塑像和许多铜制雕塑,不少游客乐于和广场雕塑合影,多辆载客马车在广场上往来穿梭。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商品交易中心大厦屹立在北侧,它是古巴的商品期货交易大楼,以交易烟草和农作物为主。周边有几家酒店和餐厅,以及有狮头邮箱的邮局,引得很多游客驻足观看。开阔的古老广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b></h1> <h1><b>佛朗⻄斯科⼤教堂,因为曾被信仰新教的英军占领后使用,被信仰天主教的⻄班⽛⼈放弃,改为博物院馆。</b></h1> <h1><b>神父雕像,意在表示其保护原住民孩子。</b></h1> <h1><b>三狮喷泉</b></h1> <h1><b>第三站是老广场</b></h1> <h1><b>老广场位于旧城中心,建于1559年,是当年买卖奴隶和举办节日庆典的场所。此广场的标志是竖立的植物雕塑和一个扛叉女子骑鸡的雕像。广场上也有一处喷泉,周边有许多色彩明艳、带有雕花栏杆拱廊的巴洛克式楼房,建筑底层为餐馆、酒吧。</b></h1> <h1><b>哈瓦那老广场上女子扛叉、骑鸡的雕塑名为奇幻之旅。该雕塑由古巴艺术家罗伯托·法贝洛于2012年创作,但他本人从未透露过其含义。关于这座雕塑的意义,存在多种猜测:<br></b><b>  <br></b><b>- 女权主义象征:有观点认为,女子骑着好斗的公鸡,以餐叉为武器,象征着冲出牢笼、追求自由解放,与女权主义相关。<br></b><b>- 性暗示:由于公鸡常与男性生殖器相关联,所以也有猜测认为该雕塑可能有一定的性暗示意味。<br></b><b>- 致敬妓女:一些哈瓦那老城的导游认为,这座雕像致敬了长期在该地区工作的妓女,裸女通过出卖身体来换取食物(餐叉和鸡代表食物),其脸上的神情,体现出对这种行为的毫不掩饰。<br></b><b>  <br></b><b>不过,这些都只是人们的猜测,雕塑的真正含义可能只有艺术家本人知道。</b></h1> <h1><b>哈瓦那商业银行</b></h1> <h1><b>戈麦斯·比利亚大楼,该建筑建于1910年代,由何塞·戈麦斯 - 梅纳·比利亚建造,曾是古巴首个专为商业目的建造的建筑,是共和时期首都的第一个商业中心。后来大楼逐渐陈旧,经过修复后,于2017年作为凯宾斯基大酒店重新开业。酒店有246间超五星级客房,大楼内的商店则是古驰、宝格丽、鳄鱼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分店。</b></h1> <h1><b>广场边上有一所学校。</b></h1> <h1><b>视频:哈瓦那孩子在街头练舞。</b></h1> <h1><b>途经古巴哈瓦那圣杰罗尼莫大学学院</b></h1> <h1><b>古巴哈瓦那圣杰罗尼莫大学学院大门。</b></h1> <h1><b>古巴哈瓦那圣杰罗尼莫大学学院是哈瓦那大学和哈瓦那大都会历史系的一个学院,提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课程。该建筑由圣胡安·德·莱特兰骑士团于1728年建造。1842年,该大学改建为世俗教育机构,并更名为哈瓦那皇家文学大学</b></h1> <h1><b>圣杰罗尼莫大学前的雕像</b></h1> <h1><b>莎士比亚雕像</b></h1> <h1><b>街头老壁画</b></h1> <h1><b>在哈瓦那旧城通往教堂广场的街道上的一幅壁画,描绘的是殖民时期西班牙上流社会人士聚会的场景。目前没有确切资料显示这些壁画有特定名字,其主题主要是展现殖民时期的历史风貌与社会生活,让人们了解当时西班牙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景、服饰风格及生活状态等,感受哈瓦那的历史文化底蕴。</b></h1> <h1><b>第四站是教堂广场。</b></h1> <h1><b>教堂广场</b></h1> <h1><b>教堂广场是哈瓦那旧城最大的广场。修建于1748年。</b></h1> <h1><b>教堂广场上的售卖小商品,装着奇特的当地小贩</b></h1> <h1><b>哈瓦那大教堂,全名哈瓦那圣母玛利亚托瓦尔大教堂,是一座始建于1748年,于1777年建设完成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大教堂广场,是古巴最大的教堂。 <br><br></b><div><b>教堂设计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两边不对称的塔楼是最大的亮点,也成为了教堂的标志。教堂采用了珊瑚石等奇特的建筑材料,可在石墙中看到化石ized marine fauna and flora,这种创新设计和选材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宗教建筑。<br><br></b></div><div><b>这里曾安放过哥伦布的遗骸,从1796年至1898年,之后遗骸被运往塞维利亚大教堂。此外,教堂还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和遗迹,见证了古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b></div></h1> <h1><b>当天老城游览的最后一站就是莫罗城堡。</b></h1> <h1><b>哈瓦那莫罗城堡位于古巴哈瓦那旧城,坐落在哈瓦那港湾入口处的峭壁上,扼守着哈瓦那港,与对岸的卡瓦尼亚堡隔海相望。城堡呈不规则多边形,依悬崖形状而建,城墙高大宽厚,设有20米长的护城河,内部有幽深的隧道通连,堡上还建有灯塔。 <br>  <br>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掠夺大量财富,引发海盗袭扰。1555年,法国海盗攻陷哈瓦那,为保护海上贸易和哈瓦那港,1587年,西班牙在意大利军事工程师巴蒂斯塔·安东内利主持下开始修建莫罗城堡,1597年建成。</b><div><b><br>1762年,英军围攻莫罗城堡,44天后城堡陷落。后来随着城市扩展,城堡城墙被拆除,1978年古巴政府在此建设旅游点,如今城堡被改造为航海博物馆。</b><br></div></h1> <h1><b>参观莫罗城堡</b>。</h1> <h1><b>城堡上的大炮</b></h1> <h1><b>晚上在莫罗城堡观看传统的关城⻔仪式。</b></h1> <h1><b>哈瓦那莫罗城堡晚上的关城门仪式是一项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活动。该仪式起源于17世纪末,当时哈瓦那修筑起城墙和城门,为保护城市安全,防止海盗侵袭,每晚9点会鸣炮宣布关闭城门和港口,这一传统沿袭至今。<br></b><b>  <br></b><b>仪式大约在晚上8点左右开始,士兵们集结,他们身着18世纪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制服,头戴白色假发,列队行进。接着进行要塞巡逻,检查城堡的各个区域。大约在晚上9点整,会在城堡的炮台上举行鸣炮仪式,随着一声炮响,宣布城门关闭。</b></h1> <h1><b>视频:关门点炮仪式</b></h1> <h1><b>我们初到哈瓦那时,导游说吃古巴餐相当于吃忆苦餐。给我们先入为主种下古巴餐难吃的印象。实际上我们在古巴待了三天,吃的东西味道都很不错。有一天晚餐在哈瓦那有名的圣克里斯托餐厅用餐。它是一家评分很高的私营餐厅,曾在2014年被评为哈瓦那旅行者首选餐厅。以传统古巴菜式为主,像咖喱洋葱猪肉、炸芋头等都是其招牌菜品。此外,该餐厅装饰奢华,在当地是经营古巴菜的顶级餐厅,能为顾客提供较为优质的用餐体验。奥巴马在2016年访问哈瓦那时就选择在此用餐,也有强调个体经济在古巴经济中日益重要作用的考量。</b></h1> <h1><b>餐厅门口</b></h1> <h1><b>奥巴马当年用餐后和厨师见面。</b></h1> <h1><b>餐厅内景</b></h1> <h1><b>当晚供大家选择的有两道菜,煮羊肉和煎鸡胸脯。我怕羊肉膻味,就选了鸡胸脯。全团就我一个人选鸡胸脯。结果羊肉一点都不膻。鸡胸脯味道也不错。这家餐厅果真名不虚传。</b></h1> <h1><b>老爷车已成为哈瓦那著名的旅游项目。游客乘坐老爷车穿梭在街头巷尾,既能欣赏城市风光,又能感受复古风情。每年,老爷车为古巴带来约1.9亿美元的旅游收入。</b><br></h1> <h1><b>哈瓦那之所以有很多老爷车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古巴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封锁。自1961年起,美国的制裁使古巴难以进口新车,只能依靠不断修复上世纪30至50年代的美国产老爷车维持出行,久而久之,这些老爷车便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br></b><b>  </b><b><br></b><b>哈瓦那老爷车的收费通常在每小时据说大概在每小时30美元左右。其收费标准因车的颜色、车型以及淡旺季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粉色等特殊颜色的车可能会更贵。另外,游客也可以与司机沟通具体的租赁时长和价格,通常租的时间长一些,砍价的空间也会大一些。</b></h1> <h1><b>我们在哈瓦那的行程也安排乘坐老爷车兜风。这天⼀早。三辆⽼爷⻋就等在酒店⻔⼝,接送我们⼗⼆位团友。</b><br></h1> <h1><b>我们12⼈分别乘坐三辆⽼爷⻋,喇叭⾥⼤声地放着摇滚乐沿着哈</b><b>瓦那海滨大道⼀路呼啸⽽过。我第⼀次体会到拉⻛的感觉。有⼈说,开这种⻋应该穿花衬衫才更够品味。可以想象,我这70岁的⽼头⼦穿上花衬衫,开着⽼爷⻋会是⼀种什么场景?</b></h1> <h1><b>视频:拉风哈瓦那街头</b></h1> <h1><b>在新城转了一大圈后司机最后还停在哈瓦那有名的榕树⼴场让我们拍照,过了⼀把⽼爷⻋拍照瘾。</b></h1> <h1><b>为了让我们能了解古巴老百姓的生活。旅行社还安排了到古巴人家访的项目。</b></h1> <h1><b>这家人就只有一个老太太。</b></h1> <h1><b>简单的壁画</b></h1> <h1><b>厨房设施也很简陋。</b></h1> <h1><b>露天小花园</b></h1> <h1><b>老太太卧室</b></h1> <h1><b>卧室里放了一台电视机。窗上有一个小空调。电视和空调都十分陈旧。</b></h1> <h1><b>古巴⼈的⽣活还是很简朴的。房⼦⾥只有简单的家具。但看上去并不贫穷。这个⽼太太养着⼀只狗。还送给我夫⼈⼀顶草帽。夫⼈给她两美金⼩费她也不要。看来古巴人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并不差。对金钱追求的欲望似乎也不强烈。</b></h1> <h1><b>朗姆酒是古巴的知名产品。所以旅行社安排我们参观朗姆酒博物馆并品尝朗姆酒。</b></h1> <h1><b>16世纪,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将制糖甘蔗根茎带到古巴,为朗姆酒生产奠定原料基础。之后古巴人开始用甘蔗汁和糖蜜酿造朗姆酒,150多年前,西班牙人百加得创建古巴第一家朗姆酒厂,对朗姆酒进行精纯和改造。<br><br></b><div><b>朗姆酒最知名品牌就是哈瓦那俱乐部牌。1939年成立,是古巴朗姆酒的骄傲,也是唯一真正的国际化古巴朗姆酒品牌,以独特酿造工艺和卓越品质闻名,在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b></div><div><b><br></b></div><div><b>我们参观的这家朗姆酒博物馆就是哈瓦那俱乐部建立的。</b></div></h1> <h1><b>进门口右边就有两个大酒桶,中间有一个哈瓦那俱乐部的标识。</b></h1> <h1><b>庭院</b></h1> <h1><b>院子的座椅也用酒桶做成。</b></h1> <h1><b>榨糖机</b></h1> <h1><b>工厂模型</b></h1> <h1><b>蒸馏塔</b></h1> <h1><b>吧台,在这里可品尝朗姆酒</b>。</h1> <h1><b>从朗姆酒博物馆出来我们游览哈瓦那中央公园。</b></h1> <h1><b>国会大厦</b></h1> <h1><b>哈瓦那国会大厦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模仿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而建,但又具有独特的古巴特色,是当时哈瓦那最高建筑,比美国的国会大厦还要高1米。其正面有巨大的圆顶,四周被精美的雕刻和柱廊环绕,外观庄严肃穆,内部装饰华丽。 <br><br></b><div><b>1929年建成后,这里一直是古巴众参两院所在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国会大厦改为古巴科技和环境部、国家科技图书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机构的所在地;2018年修复后,这里又成为古巴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b></div></h1> <h1><b>哈瓦那大剧院</b></h1> <h1><b>哈瓦那国立美术博物馆</b></h1> <h1><b>哈瓦那国立美术博物馆是古巴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始建于1913年。</b></h1> <h1><b>凯宾斯基哈瓦那大酒店。它是古巴第一家五星级豪华酒店。</b></h1> <h1><b>大酒店门口停满了各式老爷车在等待客户。</b></h1> <h1><b>哈瓦那电报阿克塞尔酒店</b></h1> <h1><b>英格兰酒店</b></h1> <h1><b>哈瓦那革命广场是古巴哈瓦那的一个重要广场。革命广场面积达72000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广场之一,位于哈瓦那新城的维达多区,是古巴许多政治游行、集会、阅兵的举办地,也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等政治人物发表讲话的重要场所。</b></h1><h1><b> </b></h1><h1><b>革命广场修建于古巴前总统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任期内,于1959年完工,原名“公民广场”,在1959年的古巴革命后,改为现名“革命广场”。</b></h1> <h1><b>何塞·马蒂纪念碑是广场的核心建筑,由109米高的塔和18米高的何塞·马蒂雕像组成,是哈瓦那市最高点之一,内部有古巴革命相关展览,配有电梯可到顶部观光。 </b></h1> <h1><b>何塞·马蒂是古巴伟大的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和文学家。</b></h1><h1><br></h1><h1><b>马蒂被尊为古巴的国父,他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古巴人。在古巴,每一个城市的市中心几乎都有以他命名的公园或者广场,他的塑像注视着古巴的土地和人民,成为古巴民族精神的象征。</b></h1> <h1><b>通讯部大楼:与内政部大楼相对,墙上有革命领袖卡米洛·西恩富戈斯的头像。</b></h1> <h1><b>卡米洛·西恩富戈斯是古巴民族英雄、革命家,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切·格瓦拉一道被誉为“古巴革命三大司令”。</b></h1> <h1><b>内政部大楼位于广场一侧,大楼上有著名的切·格瓦拉铜像及其名言“直到最后的胜利”。</b> </h1> <h1><b>切·格瓦拉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等。<br><br></b><div><b>1956年,他以军医身份登上“格拉玛号”游艇前往古巴,参与“七二六运动”,协助推翻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的统治。古巴解放后,他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实施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计划,推动古巴与苏联结盟。</b></div><div><b><br>- 后期经历:因与卡斯特罗在政治上产生分歧,1965年格瓦拉离开古巴,前往刚果和玻利维亚继续革命运动。1967年,他在玻利维亚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被捕遇害。1997年,其遗体被发现并运回古巴重新埋葬。</b></div><div><b><br></b></div><div><b>格瓦拉牺牲后,成为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是追求真理、正义的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但也有部分人对他持有不同看法,存在一些争议。</b></div></h1> <h1><b>哈瓦那革命武装力量部</b></h1> <h1><b>从革命广场出来我们还专门去了哈瓦那华人纪念碑。</b></h1> <h1><b>哈瓦那华人纪念碑</b></h1> <h1><b>哈瓦那华人纪功碑,是为纪念旅古华侨在19世纪末古巴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所作的贡献而立。</b></h1><h1><b>  </b></h1><h1><b>这座碑于1931年3月28日动工,同年10月10日建成,由古巴人民建立,没有明确记载设计师是谁。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记功碑”,碑座上用西班牙文刻着古巴政治家贡萨洛·德·克萨达的题词:“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粉碎了帝国主义迅速殖民中国的妄想。但它也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无尽的伤痕。至少有1.6亿人在这场农民起义中永远地丧生。</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太平天国起义结束后,大批太平军被俘,其中许多人被地方官员和欧美奴隶贩子卖到美国当劳工。例如,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者戈登在帮助清军攻占苏州后,将大批太平军战俘用船运到美国当奴隶。一些太平军士兵和贫民也为了躲避政府追捕或过着艰苦的生活,来到香港和澳门,到其他地方当“劳工”谋生。其中一些人来到了古巴。</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根据当时西班牙的史料记载,远道而来的华工仅在旅途中死亡率就高达13%,数以万计的华工因当地气候条件而患病死亡。然而,幸存者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面临的是地狱般的生活。</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古巴,仍然实行着事实上的奴隶等级制度,而其他国家则纷纷废除奴隶制度或“低调行事”。村民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过着比牛马还低的奴隶生活,被赶到田里种植甘蔗、烟草或咖啡。华工的劳动合同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但实际工作时间往往长达15小时甚至20小时。华工被视为比黑人低等的牲畜劳工,每天超负荷工作,忍受鞭笞,甚至被杀害。在这种非人的羞辱和残酷压迫的条件下,华工平均存活时间仅有5年。据统计,截至19世纪下半叶,已有超过14万名中国劳工被低价贩卖到古巴,其中超过2万名被折磨致死。</b></h1> <h1><b>离开华人纪念碑后我们来到反帝广场。光听着名字就透着一股反美气息。</b></h1> <h1><b>美国驻古巴大使馆位于哈瓦那的反帝广场北面。<br></b><b>  <br></b><b>该广场曾因经常升满黑色旗帜以抗议美国,而被称为“黑旗广场”。如今,每逢新年和古巴的其他重要节庆,旗杆上会飘满古巴国旗。</b></h1> <h1><b>广场北面的大楼就是美国驻古巴大使馆</b></h1> <h1><b>何塞马蒂雕像</b></h1> <h1><b>哈瓦那反帝广场上何塞·马蒂抱着小孩的雕像,小孩代表着1999年古巴难民船在前往迈阿密途中倾覆事件的唯一幸存者埃连·冈萨雷斯。<br></b><b>  <br></b><b>1999年,埃连的母亲带着他乘坐一艘小船前往美国,途中船沉没,母亲去世,埃连被美国渔民救起。随后,古巴与美国就埃连的监护权问题产生争议。2000年,在古巴政府的努力下,埃连最终被送回古巴与父亲团聚。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以及表达对美国相关做法的抗议,古巴在反帝广场设立了这一雕像,由雕塑家安德烈斯·冈萨雷斯创作。雕像借何塞·马蒂来表达古巴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立场,何塞·马蒂抱着孩子,手指美国大使馆,仿佛在控诉美国政府在该事件及其他方面的行径。</b></h1> <h1><b>古巴国家酒店</b></h1> <h1><b>哈瓦那唯一的中餐馆,由中国政府官办。这和当年东西德国还没统一时的情况一样。东柏林只有一家国家官办的中餐馆,因为没有人被允许开私营的中餐馆。我们在上飞机前在这里吃了在古巴唯一的中餐。</b></h1> <h1><b>中餐厅里有江泽民主席访问古巴时和卡斯特罗会面照片。</b></h1> <h1><b>哈瓦那是⼀座奇特的城市。虽然古巴还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五</b><b>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也是最穷的国家之⼀。据导游说⼈均⽉收⼊只有20美⾦左右。但是⽼百姓享受国家供销社特供的便宜商品,享受全⺠免费医疗和教育,似乎也基本⾐⻝⽆忧。通过⼀些改⾰政策也有⼀部分古巴⼈富了起来,或者通过海外的亲戚资助⽣活得很不错。和朝鲜不同,古巴是外国游客最喜欢的旅游圣地之⼀。⽹络虽然落后,但没有防⽕墙。古巴的⽼百姓虽然也有不满,但是并没有发⽣颜⾊⾰命。古巴⼈似乎还对现状满意,没有改朝换代的欲望。外⼈在古巴感受到的还是欧式⽂化。和其他中美洲国家相比,除了⽹络和基础设施差⼀些外并没有⼤太的差别。</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和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搞个人崇拜不同,在哈瓦那我们基本看不到卡斯特罗的个人画像和相关宣传。这是因为卡斯特罗本人坚决反对个人崇拜。</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卡斯特罗认为个人崇拜违反革命家道德。他生前就要求,不要为纪念他而立纪念碑或雕像,也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或建筑物,还禁止把他的名字或形象用于商业或广告用途。</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古巴立法机关遵照其遗愿,通过法律禁止对他的“个人崇拜”。法律规定,禁止以卡斯特罗的名字命名各类组织、广场、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不允许以其名义颁发任何奖项和荣誉称号,也严禁以其形象建造纪念碑、雕像等纪念设施或用作商业目的。</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被暗杀634次依然不死,甚至被暗杀的女特务爱上的传奇故事给卡斯特罗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卡斯特罗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仍然受到古巴人民的爱戴。卡斯特罗和切瓦格纳仍然是全世界尤其是拉美国家相当一部分人的偶像。虽然</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苏联解体后苏式体制已被淘汰,但是古巴始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存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