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字:李性刚</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孙际芳</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清明祭祖茔</p> <p class="ql-block"> 一、上坟挂清</p><p class="ql-block"> 清明将至,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我夫妇祖孙三代,于昨日前往位于高坪紫霞山半山腰的父母墓地挂清祭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间常有“七十不上坟,八十不吊孝”之说。这主要是源自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和为老年人的健康着想。一是</span>因为高龄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精力不适合长途跋涉,加之墓地通常偏远,环境恶劣,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等,更容易发生摔倒或其他意外,引发健康问题。二是从心理情感角度看,上坟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面对亲人坟墓,可能会陷入悲痛伤感的情感冲击造成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只要能走得动,去得了,就要力争去。这同样是践行中国人的孝道观念和体现个人道德修养。</p> <p class="ql-block"> 二、祭祖的文化含义</p><p class="ql-block"> “父母者有形之天地!”</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只有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才明白:</p><p class="ql-block"> “我是谁,从何而来,将向何处!”</p><p class="ql-block"> 也只有静立茔前保持适当时间的默然,才会追寻到这个答案,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总要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其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融入血脉中的眷念,告知我们的来处。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因此,我们应该把清明节看成是对长辈或前人感恩节!</p> <p class="ql-block"> 清明祭祖能教会做人!所谓清明,就是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p><p class="ql-block"> 清白明白之人,清风拂面涤心,能修炼成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节去扫墓祭祖。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明祭扫,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静心,是精神传承,更是传统教育。认知清明,就懂得了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因此,清明祭祖,是血脉传承和代际责任的彰显。人到世间来,如舞者上舞台,唱跳,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三,清明的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个清明扫墓的人是晋文公;第一个清明被扫墓的人是介子推;而清明寒食之源则在山西介休市之绵山。只有游览过绵山,才更理解清明、寒食文化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在护佑晋献公之子重尔逃亡途中,曾“割股奉君”,挽救因饥饿即将毙命的幼君。19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在论功行赏时,文公竟然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而介子推则认为,自己辅君复国是顺应天命,并不为了邀功争赏,于是携老母到绵山隐居。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到绵山寻找无果,无奈之下,下令从一面放火烧山,想逼介公出山。哪知奸臣故意陷害,四面同时点火,将介子推母子活活烧死在山上一棵老柳树下。人们在装殓他母子时,从树洞深处发现一血书上写:</p><p class="ql-block">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p><p class="ql-block"> 悔恨交加的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命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诏在介子推的忌日,不许烧火,家家户户“禁烟寒食”吃冷饭,以寄托哀思。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示怀念、祭奠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 添加数幅,几年前游览位于山西介休市绵山风景区,追寻清明祭扫习俗历史文化渊源的画面,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踏青采野菜</p><p class="ql-block"> 整个童年时代都生活在海龙屯山区,尤其是深受粮荒岁月折腾摧残的我,是海龙屯大山中的蕨秧、红籽等山货挽救了我生命。因此,我对那片大山中的山菜野果之类自幼就心存感激,情有独钟。因此,祭奠过前辈坟茔之后,将车直开到养鸡池,登山踏青采蕨菜、柴胡(土名:钓鱼竿)等,不多一会,便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 野炊赏奇趣</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晚,驱车来到高坪鸣庄潭湿地公园,选一处休息亭下,借着路灯的微弱光线,开始制作野炊晚餐。</p><p class="ql-block"> 劳累一天,本想早些回家休息,但,为了不让女儿,外孙因已做好预制菜等充分准备而扫兴,我夫妇依然以很高热情配合她母子煮饭,炒菜。菜肴虽然简单,但氛围独具,一家四口都吃得很香。散步的游人看到这个场景,赞佩说:这家人颇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晚,为不至于将饭菜喂进鼻孔里,只好将餐桌搬到路灯光线辐射之下就餐。</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开始腌制昨天采来的蕨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