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欢喜的美篇

常欢喜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礼乐华夏》</p> <p class="ql-block">营国有礼</p><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的礼文化</p><p class="ql-block">处于龙山时代的陶寺遗址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是同时期中原文明的杰出代表。陶寺遗址发现了种类齐全、组合有序的高等级礼器,开启了以钟磬组合为代表的礼乐文化时代,<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源头。遗址发现的王级大墓、宫殿和观象台等建筑遗存更是实证了陶寺都邑已具备了国家属性,实为中华文明总根系的直根。</span></p> <p class="ql-block">周代鼎簋制度</p> <p class="ql-block">编钟.西周(公元前11世纪—771年)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商代礼器</p><p class="ql-block">商早期,青铜礼器种类较少,花纹简单,仅有粗线和细线配合的变体兽面纹。商晚期,礼器种类丰富,功能多样,器型厚重,纹饰精美,工艺精湛,技术和艺术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第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奉匜沃盟盥</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沃盥之礼</p><p class="ql-block">沃盥之礼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饮等重大事件前进行的一种净手仪式。<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沃"意为浇水,则指洗手洗脸。两周时期的贵族在举行礼仪活动前,通常由年长者执一匜注水,年少者奉盘接水,以示对清洁和接下来礼仪活动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铜簋.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比德于玉</p><p class="ql-block">玉器中的礼文化</p><p class="ql-block">玉器,自古以来便是尊贵与纯洁的象征。在周代玉器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礼乐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礼以玉成,乐以玉和,在礼乐文化中,玉器不仅是礼制的物质载体,更是道德精神的传递者。古人通过佩戴和使用玉器,将礼仪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玉器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着古人遵循礼仪之道,追求和谐共生。</span></p> <p class="ql-block">|侯马盟书</p><p class="ql-block">晋国晚期,六卿专权。卿室之间和内部为寻求团结,共同击敌对势力,频繁举行"盟誓"活动。在举行盟誓之礼时,<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即将誓辞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然后与牺牲和祭祀玉器一同深埋于坑穴中。其中有文字的被称为盟书</span>,祭祀玉器则被称之为"币",最贵重的所杀之牲称为"骍旌"。</p> <p class="ql-block">敕勒遗风﹣</p><p class="ql-block">斛律彻墓与北朝一隋代的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斛律彻墓位于太原市西南郊沙沟村,斛律彻(公元563-595年)是北齐左丞相斛律金曾孙,袭祖崇国公,官封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右车骑将军。斛律氏源于敕勒族,斛律氏家族是北朝时期显赫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北齐时斛律氏家族达到鼎盛,家族成员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斛律彻的曾祖父斛律金官至北齐丞相,其长子斛律光为大将军,为北齐王朝的稳定和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作为敕勒族的后裔,斛<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律氏家族在融入中原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敕勒族的文化和传统,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太原沙沟斛律彻墓作为斛律氏家族重要成员的墓葬,其遗物不仅反映了斛律氏家族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见证了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礼制下移一—家国一体的礼制结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宋元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礼乐制度出现了"下移"走向。宋代开始将庶民纳入国家礼制范围,通过普及"乡礼"推动民间日常生活礼仪化。以礼仪教化民众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span>,也成为当时理学家的追求目标。乡间的礼仪活动则成为礼制下移的重要渠道,而民间祭祀"酬神"的戏曲表演则是传播传统道德观念的民间课堂。</p> <p class="ql-block">开芳宴陶俑.北宋.(公元960—1127年)山西运城卫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高祀鲁"为《圣迹图》之一,画面表现了汉高祖刘邦途经曲阜,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的场景。画面中的建筑原为孔子故居,后改作祭祀庙宇,正中供奉孔子曾使用过的衣冠、琴、书等物。刘邦在殿前恭立,身后随从车马仪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为了缅怀孔子,每年按时到孔子墓前供奉祭拜,儒生们也时常在这里讲习礼仪,举行乡射礼、乡饮酒礼等活动,一直延续至汉代。汉高祖刘邦在即位后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由轻儒转向尊孔崇儒。<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他也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个公开祭祀孔子的古代帝王,开辟了后世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span></p> <p class="ql-block">琉璃俑阵,明,(公元1368—1644年),山西高平米山明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琉璃明器组合,明,(公元1368—1644年)山西高平米山明墓出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