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 陈小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494363349</p> <p class="ql-block">在异国的天空下,我如飘离枝头的孤叶,独自在风中打转。自小,我成长于被英语浸透的环境里,中文成了我心底一处隐秘而柔软的角落,每当触碰,便泛起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儿时的夜晚,我总会抱着厚厚的英文童话书,窝在小床上,眼睛盯着窗外那轮清冷的月亮,思绪却飘向了遥远的东方,想象着从未踏足的故乡究竟是什么模样。那时,乡愁于我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偶尔会在梦里出现妈妈的身影,她笑着向我招手,呼唤我回到一个叫做“中国”的地方,那笑容温暖又遥远,如同隔着一层朦胧的纱。</p> <p class="ql-block">由于家人工作的缘故,我在学校里总是难以融入,像个局外人。同学们课间的谈天说地、那些充满当地文化色彩的笑话,我只能似懂非懂地听着。我只能在书本的世界里寻找慰藉,在文字中短暂逃离这份孤独。</p><p class="ql-block">1999年,科技的浪潮悄然涌来,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那一天,大哥从香港归来,手中握着一部小巧的手机,它银白的外壳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像是一个通往新世界的神秘入口。那时的电话费高得令人咋舌,可对我来说,只要能和远在故乡的妈妈说说话,一切都值得。</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和妈妈通话,我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心脏也跳得飞快。妈妈熟悉的声音出现在耳边,那一刻,长久以来积压在心底的孤独与思念,如决堤的洪水般奔涌而出。我像个无助的孩子,泪水夺眶而出。我们聊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学校里的小烦恼,到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每一个话题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仿佛家乡的气息透过手机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妈妈告诉我,家乡的老巷子翻新了,小时候最爱吃的糖葫芦摊还在老地方。说着,她拿着手机走到窗边,让我听听外面热闹的街道。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乡愁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实实在在,就像触手可及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手机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每当夜深人静,或是节假日的孤单时刻,我都会拨通妈妈的电话,听她讲家乡的新变化,那些琐碎却充满烟火气的日常。那些关于老街、关于邻里、关于故乡的一切,都通过手机传递到我耳边,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度。</p><p class="ql-block">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网络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我开始通过各种学习软件努力学习中文,在社交平台上结识了许多同样漂泊在海外的华人,还有不少对中国文化满怀热忱的外国人。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交流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海外游子,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如影随形。我们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却又割舍不下对自身文化的眷恋,而手机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让我能够便捷地获取家乡的信息,参与到线上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重新找回那份失落的文化归属感。</p><p class="ql-block">在与当地同学的交往中,我时常感到矛盾和挣扎。我渴望融入他们的圈子,理解他们的文化,可每当涉及到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时,隔阂便会悄然出现。比如,在一次文化讨论课上,我试图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却发现很难让他们真正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那一刻,我内心满是失落和无奈,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坚守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而手机里那些来自家乡的新闻、视频,还有与同胞们的交流,都成为我坚守文化阵地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大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默默支持我的角色。他深知我对家乡的思念,所以那次带回手机,不仅仅是带回了一个通讯工具,更是给我带来了与家乡相连的希望。在之后的日子里,大哥也会时不时地给我分享一些国内的新科技、新文化,帮助我跟上家乡的变化。他还鼓励我多通过手机去探索中国文化,让我在孤独的海外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地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愈发深沉。每当翻开手机相册,看着那些与妈妈、与朋友们的聊天记录和视频截图,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手机,这个小小的设备,承载着我的乡愁,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让我明白,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乡愁,不再是远方模糊的影子,而是一份深深扎根在心底的眷恋。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手机成为我与故乡之间的桥梁,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回家的路。我会带着这份乡愁继续勇敢前行,因为我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遥远,那份对根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