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灵早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孩子都把社交看得非常重要。对朋友很依赖,喜欢黏着小伙伴,凡事把朋友放在第一位。一旦不被欢迎就非常不安,为了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放弃底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孩子,被《亲密关系》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定义为“友谊脑”。根本特质,就是自我认同感低,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认可上。具体表现,就是敏感、不自信,患得患失,容易精神内耗。那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一个错误观念——你必须拥有朋友,必须外向。但事实就像北大教授林小英说的:“没有哪种人格特质高于另外一种的说法,人为什么必须活泼外向。我就不爱说话,喜欢独处,有什么问题吗?你说这是情商低,可为什么要情商高?”也就是说,评价体系的单一,对孩子是一种误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焦虑感的传导——多个朋友多条路,没有朋友没有路。这种观念,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个人的能力,让孩子因为焦虑不得不去结交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高质量陪伴的缺失——当孩子从家里得不到关爱,就只能从外面寻找。但孩子本身的可塑性是很高的。只要及时纠正,健康的人际关系,说建立也很快。关键在于,大人们怎么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界,有个“心理衍射论”的概念。意思是,过于关注某些小事,精力便无法集中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太在意外界,孩子们就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但完全封闭,又不可取。要实现的,是帮孩子找到向外社交与向内探索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问孩子有没有这种经历。被嘲笑形象不好,太胖太丑;被贬低脑子笨,简单的事也做不好;被质疑人品有问题,或是被指责不懂事。每当碰上负面评价,大多数孩子第一时间,感到的是恐惧。“天呐,我肯定得罪人了,惹别人不高兴了,让别人失望了。”一个个对“别人”的顾虑,完全取代了对自己的关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我们要扭转孩子的分析逻辑。别人怎么说你,是别人的事,你怎么看待自己,是你自己的事。外界的评判,可以做参考,但不能把外界评判,当成自我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过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学会把他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区分开来。先专注于自己的事,去安排和经营自己的生活,去雕琢和培养自己。当你勇敢又真实地做自己,才能吸引来同频的人,找到真正契合的伙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诉孩子,只要你做真实的自己,热爱生活,培养个性,自信勇敢。喜欢你,欣赏你的人,就会出现。如果这个人暂时没出现,也别急。回到自己的生活,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孩子受欢迎很重要,但他们自己的感受,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