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琼庞氏约定三月初九木贤祭先祖由来的历史故事

庞顺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凡王公奠定国家政权,必定会感念承受天命的君主;普通士人和百姓进献美食祭祀祖先时,又怎敢忘记自己出生繁衍的根本。从我五世祖名叫天麟公的那一代,从木贤迁居到广西陆川。而大始祖是宋代的翰林名叫善政公,以及二、三、四世祖仍然在化州木贤居住,大多安葬在松柏岭。每当想到春露降临、秋霜覆盖的时节,谁又能没有凄凉茫然、忧伤难过的心情呢。只是,虽然名义上有两斗墓米作为墓田祭产,但实际上却没有丝毫存粮,那又该用什么来准备祭祀扫墓的物品,并且缴纳国家的赋税呢?</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仰仗祖宗德行的绵长深厚,承蒙朝廷给予丰厚的俸禄,从雷琼道的官职转任为盐运使后,便回家乡拜谒拜祖先。看到老祖宗的墓前,连一盂麦饭都没有,几乎就像当年季氏祭祀时那样冷清匮乏,内心十分哀伤。因此我自愿捐出自己的俸禄银一百两,略微购置一些墓田祭产,并约定每年三月初九祭祀太祖等各座坟墓。从化州、石城、陆川、琼州,以及兴业、博白、廉江、吴川等地各支派回来祭祀的族人,都能够享受到祖宗合祭后剩余祭品的恩惠。</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只是我所捐出的钱财有限,更希望族中贤能智慧的人,有的能够捐出财物襄助,有的能够捐出田租,共同延续并且增加这些墓田祭产。这不仅仅是先人的幸运,也是后代子孙的福分啊。我在仕途上奔波忙碌,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回来拜谒祭祀,对于这里所商议的事情,仅仅是大致做了一个约定。至于年代久远之后,家族人口繁衍众多,费用开支增大,在这其中进行调节安排,做到尽善尽美,根据不同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措施,那就需要有心的族人,继承这些做法并将其发扬光大,付诸实践了。我写下这些作为引言。</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文作者是清朝两广盐运使司盐运使、按察使司按察使、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 陆川泗里十八世袓 庞屿(字石洲)于乾隆七年 撰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距今283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