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的骄傲,它的沉没是二战海战史上的重要事件。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击沉俾斯麦号的过程:1941年5月24日,在丹麦海峡海战中,俾斯麦号与英国皇家海军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遭遇。战斗中,俾斯麦号精准炮击,胡德号被击中弹药库引发爆炸,几乎瞬间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也受创撤离。但俾斯麦号也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中,舰体出现破口,燃油舱受损,导致燃油泄漏,影响了其后续航行。胡德号的沉没震惊英国,英国海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击沉俾斯麦号。英国海军迅速集结大量舰艇对俾斯麦号展开围追堵截,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多类型战舰,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5月26日,皇家空军的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随后英国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对其发动攻击。尽管俾斯麦号防空火力猛烈,但仍有鱼雷命中,导致其舵机被卡死,失去了航行控制能力,只能在海上原地打转。5月27日,英国皇家海军的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罗德尼号战列舰等主力战舰赶到战场,对失去机动能力的俾斯麦号展开了最后的攻击。两舰在近距离上对俾斯麦号进行了持续的炮击,俾斯麦号虽顽强抵抗,但在遭受大量炮弹命中后,舰体严重倾斜,多处起火爆炸。最终,在下午10点39分,俾斯麦号战列舰沉入大西洋。 俾斯麦号的沉没对纳粹德国海军是一次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英国及盟军的士气,也改变了大西洋海战的战略态势 。 </p> <p class="ql-block">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一艘王牌战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战后,德国海军实力受到《凡尔赛和约》严格限制。但随着纳粹势力崛起,德国开始秘密扩充海军军备。俾斯麦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的,旨在恢复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影响力,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它于1936年7月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开工,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正式服役。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251米,舰宽36米,吃水9.9米,标准排水量41,700吨,满载排水量50,300吨。动力系统由12台高压锅炉和3台蒸汽轮机组成,总功率138,000马力,最大航速30.8节,续航里程为8,500海里/19节。主炮为8门380毫米SK C/34型舰炮,采用四座双联装炮塔布置,射程可达36,500米;副炮包括12门150毫米SK C/28型舰炮;还有众多小口径高射炮用于防空。此外,舰上还配备了鱼雷发射管。拥有出色的防护设计,舰体装甲总重17,450吨,水线装甲带最大厚度320毫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360毫米,能有效抵御敌方炮火攻击。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巡洋舰一同从挪威出发,进入大西洋执行破交作战任务,旨在袭击盟军的商船运输队。5月24日凌晨,在丹麦海峡与英国皇家海军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遭遇。</p> <p class="ql-block"> 京特·吕特晏斯海军中将出生于1889年5月24日。他早期加入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一战结束后,德国海军受到《凡尔赛和约》的诸多限制,但吕特晏斯依然留在海军并持续服役。随着纳粹德国上台后重新扩充海军,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得到晋升。1941年,吕特晏斯担任“俾斯麦”号战列舰编队司令。在丹麦海峡海战中,他指挥“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巡洋舰配合,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并击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不过,“俾斯麦”号在战斗中也受到一定损伤。之后,面对英国海军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吕特晏斯指挥“俾斯麦”号进行顽强抵抗,但最终“俾斯麦”号在5月27日被英国舰队击沉,吕特晏斯也与舰同沉,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吕特晏斯是一位具有丰富海战经验和较强指挥能力的德国海军将领。</p> <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14日,俾斯麦号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举行下水典礼。希特勒亲临现场参加仪式,众多德国高官、海军将领以及各界人士也都出席。 这一仪式被纳粹德国视为海军力量复兴的重要象征。俾斯麦号作为当时德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承载着纳粹德国在海上扩张和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野心。希特勒出席该仪式,也凸显了纳粹政权对海军建设的高度重视,试图通过展示强大的海军装备来宣扬德国的实力与威望,在国内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在国际上对潜在对手形成威慑 。</p> <p class="ql-block"> 英国皇家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沉没是二战海战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胡德”号于1916年开工建造,1918年下水,1920年正式服役。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设计初衷是为应对德国海军日益增长的威胁。“胡德”号外观优雅,被英国人视为海军的骄傲,满载排水量达46,680吨,装备有8门381毫米主炮,航速可达31节。1941年5月24日,在丹麦海峡海战中,“胡德”号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一同拦截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巡洋舰。战斗伊始,“胡德”号凭借强大火力积极投入战斗。然而,在激烈的炮战中,“胡德”号的防护弱点逐渐暴露。在战斗进行到大约8分钟时,俾斯麦号的一发炮弹幸运地击中了胡德号的弹药库。这一毁灭性的打击引发了巨大的爆炸,整艘战舰瞬间被大火和浓烟吞没。胡德号的舰体迅速断裂,舰首部分下沉,仅几分钟后,这艘英国海军的骄傲之舰就带着舰上1418名官兵沉入了冰冷的北大西洋,仅有3人获救。 胡德号的沉没震惊了整个英国,它不仅是英国海军的重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海战局势。</p> <p class="ql-block"> 在二战期间,挪威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挪威的峡湾为德国海军舰艇提供了较为隐蔽且适宜的停泊场所。俾斯麦号在执行作战任务前,曾停靠于挪威峡湾进行修整、补给以及准备出击行动。 1941年5月,俾斯麦号从挪威峡湾出发,踏上了其著名的作战之旅,试图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进入大西洋,对盟军的海上运输线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激烈海战,包括丹麦海峡海战以及后续英国海军对它大规模的围追堵截行动。在俾斯麦号的覆灭过程中,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1941年5月26日的战斗中,从“皇家方舟”号航母起飞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编队勇敢地冲向俾斯麦号。这些看似老旧的飞机,成功突破了德军防空火力网,向俾斯麦号发射了鱼雷。其中一枚鱼雷准确命中了俾斯麦号的船尾,严重破坏了它的舵机系统。这一关键打击让俾斯麦号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船舵卡死,无法正常转向,只能在海上原地打转。这使得俾斯麦号失去了关键的机动性,难以躲避随后赶来的英国舰队的攻击。5月27日,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等主力战舰对失去灵活机动能力的俾斯麦号发起总攻,经过长时间的猛烈炮击,俾斯麦号最终因遭受重创而沉入大西洋。所以说剑鱼飞机发射的鱼雷破坏了俾斯麦号的关键系统,为后续英国舰队将其击沉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p> <p class="ql-block"> 在1941年5月27日最终决战阶段,俾斯麦号陷入了猛烈炮火攻击中,舰上多处着火。英国皇家海军的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罗德尼号战列舰等主力战舰赶到战场后,对失去机动能力的俾斯麦号展开持续炮击。密集的炮弹不断命中俾斯麦号,引发多处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吞噬了舰体的多个区域。大火不仅严重破坏了舰上的设备、舱室,还使得舰上人员的作战与救援行动变得极为困难。同时,火势还可能引发弹药库爆炸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俾斯麦号的损毁程度。在熊熊大火和持续炮击之下,俾斯麦号最终不堪重负,舰体严重倾斜,于下午10点39分沉入大西洋。着火的场景成为了俾斯麦号悲壮结局的一部分,也见证了那场激烈海战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于1935年开工建造,1938年建成服役。标准排水量22,000吨,满载排水量27,720吨,飞行甲板长244米。可搭载各类舰载机约72架。在二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11月,它参与了对德国海军“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的围剿行动,其舰载机对“施佩伯爵”号进行了侦察和攻击,为最终迫使该舰自沉发挥了一定作用。1940年,在挪威战役中,“皇家方舟”号的舰载机为英军提供了空中支援。1941年,它参与了围堵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的行动,其舰载机对“俾斯麦”号发动了鱼雷攻击,虽然没有直接将其击沉,但对“俾斯麦”号造成了损伤,为后续英国舰队成功击沉“俾斯麦”号创造了条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