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传世,闵子骞

净瓶

<p class="ql-block">春天的泉城非常漂亮!花红柳绿,春色满城。周末去百花公园踏春赏花,鲜花盛开飘香、柳枝摇曳生姿,游园赏花的市民熙来穰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绿植、鲜花环绕着一个又一个小广场,公园里的音乐声、歌声、孩子们的欢闹声此起彼伏,遇到几处市民文艺活动,器乐演奏、民歌演唱、学生们的舞蹈表演,处处充满着快乐与幸福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出百花公园西门就是闵子骞墓,每次来百花公园都会过来看看,闵子骞的孝文化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典范之一,其故事与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真正的孝道需兼顾情感(维护亲情纽带)与理性(守护伦理底线),正如《论语》所言“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其沉默中的深思与关键时刻的谏言,恰是孝道实践的至高境界,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p><p class="ql-block">闵子骞(公元前536一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尊称闵子。鲁国范成人,现在的河南范县。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闵子骞的父亲名字是闵马父,也叫闵子马。《世本·氏姓篇》中记载:“闵氏,有闵马父。孔子弟子有闵子骞”。此外,《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也提到“季氏以公頷为马正,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闵子骞的父亲闵马父是周大夫,也是鲁国三桓之一季家公子季公弥的师傅。<span style="font-size:18px;">闵子骞是</span>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闵子骞虽非济南人,但因在鲁国辞官后四处讲学,名声远播,齐桓公邀请他到齐国讲学,终于齐。闵子骞病逝后,葬于济南历邑之东,其长子为其守墓,闵氏家族也在济南境内繁衍。</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闵子骞墓大门向南开,悬挂欧阳中石先生书写的“崇孝苑”。<span style="font-size:18px;">闵子骞墓</span>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内。进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闵子骞祠”,墙上有一个“济南孝文化博物馆”的牌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沿着 庙堂往北走,20多米处就是一座突起的坟墓。</span>在坟墓的北侧立着一块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上面还有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闵子骞墓的规模曾经很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毁,近年来文物管理部门做了许多努力,济南市政府投资对墓园进行了修膳,欧阳中石为重修的墓园题字。</p> <p class="ql-block">走进崇孝苑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祠堂,祠堂面阔三间、青砖灰瓦、朱红廊柱。道路的两侧整齐摆放着多对驮碑的赑屃石像神兽,只是背上面的石碑已不知去向。祠堂正门上“闵子骞祠”四个字也是欧阳中石先生所题。祠堂正中供奉着一座由闵氏后人用黑陶塑成的闵子骞塑像,塑像正襟危坐,双手施作揖礼,表情肃穆, 眉目安详,让人心生敬畏。塑像两侧有楹联一幅,“士各有志一代高风推汶水,孝本无心千秋知己问芦花”,横批“躬行至孝”,道出了闵子骞垂照千秋的孝行之本。祠堂墙壁上是描绘闵子骞传说故事的壁画和文字介绍。东墙上的壁画就是著名的“鞭打芦花单衣顺母”的故事写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驻足细看,闵子骞的孝行精神和崇高的品德让游客了然于胸。</span></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闵子骞死后葬在济南,他的后代即迁到了齐国居住,为闵子骞守墓。今章丘西沟头村聚居的闵姓,据说就是闵子骞的嫡传族系。宋熙宁七年(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闵子骞墓前立碑并建祠堂,祠内供奉闵子骞塑像,苏辙撰《齐州闵子祠记》五百余言,由其兄苏轼书写,刻碑立于墓前。北宋之后,金、元、明、清各代对闵子骞墓、祠均有修葺,祠前立10余尊历代碑刻,守墓者就是章丘西沟头村闵氏族人,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闵子骞墓及其它建筑仍得到完整保存。后来闵子骞祠和墓及碑石等受到破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济南市将闵子骞墓重新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整理,墓前祠堂陈列闵子骞的史料,做为弘扬孔子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场所,并在此处设立“济南孝文化博物馆”,闵子骞传说于2006年11月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与济宁市鱼台县共同申报。在济南历城区百花公园西门外,闵子骞墓西侧的道路命名为“闵子骞路”,以弘扬闵子骞的孝道精神。</p> <p class="ql-block">源于闵子骞孝道文化的广泛影响、历史地理的复杂性以及后人对先贤的纪念需求,国内多地有闵子墓,经考证,多为后代子孙之墓或闵子骞衣冠冢。</p><p class="ql-block">闵氏续修宗谱中记载了宋濂所撰写的关于闵子骞塚墓辨真的文章,现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闵子骞塚墓辨真</p><p class="ql-block">尝考地理舆图志,闵子墓天下有三:一在徐之萧县,一在范县大都,一在济南历邑之东。今考萧县东南八十里有闵子墓,则汉代闵仲叔是也;范县南十四里有闵子墓,则五代闵子塞是也。遗迹彰彰,无容紊者,惟历邑东五里许则为闵子骞墓,况有石棺之诗为真可据。譬之宿州之北七十里闵子乡有骞山及按舆图志记乃汉金城骞包是也。盖闵氏之族,名贤辈出,死而葬焉,均谓之闵子墓。理或有是,无足怪者,但事各有真,班班可考,况《风俗通》、《一统志》记载详明,尤是证也!敢曰其人已往,遂视为荒丘之地而莫辨乎?大明洪武元年八月九日,翰林院大学士宋濂沐手谨题。</p> <p class="ql-block">祠堂东北墙上有“闵子骞降生”“闵子骞命名”“闵子骞兄弟分派”和“闵子骞居齐实迹”的介绍。西墙上有“二十四孝之单衣顺亲”,西北墙上有“闵子墓词实考”和“闵子冢墓辩真” 的介绍,说明了自古以来此地为闵子骞墓的实情。</p> <p class="ql-block">闵子骞最著名的故事是“芦衣顺母”(也称“单衣顺母”):</p><p class="ql-block">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span>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传统孝道教育的经典案例。</span></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上世纪60年代前,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现在的闵子骞墓坟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 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两棵古树。</p> <p class="ql-block">闵子骞死后葬在济南,他的后代即迁到了齐国居住,为闵子骞守墓。今章丘西沟头村聚居的闵姓,据说就是闵子骞的嫡传族系。宋熙宁七年(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闵子骞墓前立碑并建祠堂,祠内供奉闵子骞塑像,苏辙撰《齐州闵子祠记》五百余言,由其兄苏轼书写,刻碑立于墓前。北宋之后,金、元、明、清各代对闵子骞墓、祠均有修葺,祠前立10余尊历代碑刻,守墓者就是章丘西沟头村闵氏族人,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闵子骞墓及其它建筑仍得到完整保存。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南孝文化博物馆及</span>闵子骞<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济南重要的文化遗产,</span>做为弘扬孔子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闵子骞墓的保护与闵子骞孝文化的研究,既是对其个人孝行的纪念,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繁荣。</p> <p class="ql-block">闵子骞孝文化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传统伦理中“芦花飘落时的寒凉”,也映照出“三子同暖”的人性光辉。在当代社会,我们需以“创造性转化”的视角重构其内核:既要守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基因,更需注入尊重个体价值、促进代际对话的时代精神。正如《易传》所言“穷则变,变则通”,孝道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融,赋予孝道新的含义和生命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