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周荣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平安、网络,感谢原创</span></p> <br>大岙沙头,地处虾峙岛中部,因从前岙口退潮时有小片沙滩而得此名。历史以来,大岙沙头一直是旧政权和新中国行政机关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br> 大岙沙头地处北纬29。45’36”,东经122。14’。早在民国时期,大岙沙头就有一条狭长约500米的商业街道。 有宁海籍的坐堂中医“卢民乔诊室”。 天台藉的“卢子秋西医诊所”。 本地张家开设的“南山堂中药店”。 桃花迁入的胡家“宝大祥布料”。 南岙张某鲤的“日杂、黄酒 。 张某鳌贸易商行,夏某品鱼栈代理。 张某品烟酒食品。 北仑商人魏氏食品百货。 <p class="ql-block">蒋家前店后厂的糕饼制作。</p> 外来的“邱氏大饼”,宦三宝、邬杏荣小店。 还有本地人开设的麻将、牌九室两家。 新中国初因居民与庙湾走马塘合并为定海县虾峙乡第一村。1952年7月,虾峙又划分为厐公、南岙、栅棚、凉湖、礁岙5乡后归属厐公乡。1954年划归南岙村,撤区建镇设灵和社区后由大岙、南岙两村共辖,现由灵和村统管。 是虾峙镇机关和灵和社区驻在地。有户籍62户,813人。其中镇属机关、企事业单位18户(集体户),619人。公安、司法等机关以及学校、医院、邮电、银行等众多企事业单位集聚,形成一条繁华小街。 十九世纪中后期,“浙江渔业……看虾峙”的鼎盛时期,经扩建改造后的大岙沙头的商业一条街,成为虾峙境域人口最集中,繁华、喧闹的地方,街面商铺,店铺、摊贩云集,商品琳琅满目,门类齐全,还有宾馆、饮食等服务业10余家和影剧院、KTV娱乐厅等场所,以后又在大岙建农贸市场,成为虾峙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虾峙人口密度最高,最繁华、最喧闹的地方。 位于大岙港西侧俗称大岙沙头的渔埠码头旧称小水埠头,与南岙山咀渔埠相望,现为国家一级渔港,与走马塘岛0.9千米之隔,可遥望凉潭矿石中转码头。新中国成立前,是庙湾林小周、大岙李宝生经营往返沈家门至虾峙航船的靠泊处,落潮时往外展现大片海涂,涨潮后则是海水茫茫。 当时去庙湾必须从现“绿岛饭店”后面翻越山上小岭(俗称庙湾岗墩),20世纪80年代栅河公路建造后经多年促淤、填土筑堤,向沿海岸外扩展了大片土地,用于建筑住宅,并成为栅―河线环岛公路的主通道和一条商业支线。沿海建有砼结构坚固堤坝并专用码头一座,面积 800 平方米,供渔船补给、装卸。虾峙一级中心渔港建成后,港区已成为渔船等停泊、避风两用核心港域。<br><br> 清光绪年代,由于虾峙渔业渐兴,对外交往趋频,有钱人集资还在现“绿岛”饭店处海岸凿石建埠,俗称“小水埠头”,还曾建过简易码头一处,供庙湾人林孝周、大岙人李宝生自置的木帆小航船往返定海、沈家门之间靠泊航埠,俩船作为海岛与本岛间人流、物流的载具,“小水埠头”成为虾峙与舟山本岛出入的主要窗口、门户。 1954年以后国家组建交通运输公司由〈中浙二号〉承担往返于沈家门—桃花—虾峙—六横间的客运、货物任务后终止。<br><br> 1979年栅河线开通后,灵和村面前街两旁建了大批房子,饭店、快餐、小五金、家电、建筑材料店琳琅满目、好不热闹。<br>原来的小水埠头和南岙炮台山下又建了大批房子,形成了现在的商业街支街,副食品批发、渔需品供应、加柴汽油供应站。虾峙汽车总站环岛公路的车进车出,川流不息,非凡热闹。<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