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五,——记念母亲诞辰100周年

留善缘

<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初五,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驻留在我心间的血液!是我生命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三月初五,是我母亲的诞辰日!今天,又是农历三月初五,今年的三月初五是我母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流水般掠过百年沧桑。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到母亲的坟头,</span>驻足于记忆的河畔,凝望着母亲那瘦小如山般巍峨的身影,她那脸上被岁月雕琢的皱纹里,刻满了坚韧与温情。她的一生虽未惊天动地,却以最朴素的言传身教,在艰苦贫穷的岁月里书写了不朽的母爱篇章。</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名沈定贵,一九二四年农历三月初五出生在龙凤镇吉心村沈家槽,二零一五年冬月二十三逝世,享年九十二岁。她三岁时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她被善良的叔叔收养,旧社会贫穷家的女孩是不读书的,幼小的她,便在田间地头、灶台灶尾学习生活的本领。12岁那年,母亲成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在那个年代,这是贫困家庭为生存不得已的选择。幼小的她从此便像个小大人似的操持家务,砍柴、洗衣,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结婚后生下两个儿子时,其丈夫失踪不知去向,留下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和疲惫受伤的身心,这无疑又是对母亲的致命打击,但母亲没有被击倒,她擦干眼泪,与我的父亲再婚组建了新的家庭,我是母亲再婚后的第一个孩子,感谢母亲给我带来两个哥哥,让我一出生就享受到哥哥们的呵护。母亲与父亲的结合,是两个苦难灵魂的相互救赎。父亲不善言辞,却用勤劳的双手劳作着,他那高大的身躯为大家遮风挡雨,<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风浪中行驶的小舟有了舵手,大</span>家可安稳的生活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享受行进中的浪漫</span>;母亲则用柔弱的肩膀操持家务,共同撑起一个七口之家。我们兄妹五人的吃喝拉撒全靠母亲操心,衣服虽少且破旧,但每件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补丁摞补丁却整整齐齐,在那个艰难的岁月,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被活活饿死,母亲用千方百计和百计千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我们五兄妹拉扯长大!</span>我们的母亲是真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平凡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儿女们记得她,从我有记忆起,她就多病不能劳动,却<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大家庭</span>,从不打骂我们,但将儿女都教育成了人。她用一生的疼爱换来我们一生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用思念写这篇短文记念她的百年诞辰日。</p> <p class="ql-block">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也没看到母亲流过泪,我们家很穷,1966年农历三月末,幺弟出生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我家破房子到处漏水,家里能装水的锅碗瓢盆全用上了,但屋里还是成了河。到中午了,一家人都还饿着肚子,屋里没有可吃谷物,父亲看着母亲,脸上没有一丁点儿得幺儿的喜悦,愁容满面的吩咐我们兄弟冒雨去田头拔回一背篓大豌豆掰了煮熟后伴盐充饥,母亲吃了几颗,吩咐我们吃饱……母亲再怎么困难从不抱怨家人,从不落泪,我记得母亲唯一的一次落泪,是我考取学等客车进城上学去的时候,我的老家离恩施城30公里,一家人从未进过城,我踏进车门的瞬间母亲几乎是放声大哭,泪流满面,这泪是母爱,是希望,是热泪,哭泣中对我说“好好读书,以后工作了,公家的钱千万莫捞”!这句话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 穷得叮当响,没衣穿,没饭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们山区农村,特别是本份老实的农家,那真叫穷得一无所有。我们家应该是典型代表了。我们的父母虽未接受过教育,却深谙“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全家住着破烂的房子,穿着衣不蔽体的破烂,野菜充饥,过着真正的饥寒交迫的生活,却从不拖欠我们读书的学费,用天下大爱供我们读书,希望能改变我们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要深深的鞠躬说一声:谢谢父母的养育恩!</p> <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目不识丁,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她做得一手好布鞋,她做的布鞋针脚细密,鞋底软硬适中,十里八乡都来找她帮忙和指导。特别是她上的布鞋特别好穿,当时我们队几乎家家户户都请我母亲帮忙上鞋,每年过年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这是我们唯一值得炫耀的。</p><p class="ql-block"> 做布鞋的程序很多,首先是制作布壳子:一般是用废旧布片一层层地用浆糊粘在一起,粘好后,将其放在平整(我们家用门板)上晒干,干燥后制作鞋底。而我们家没有废旧布条,都是将棕树片用磨芋角制作的浆糊将其粘在一起,我们家的则叫“棕壳子”。纳鞋底‌:将制作好的“布壳子”剪辑成不同大小的鞋底,用麻线一针一线地将鞋底纳好。这个过程非常耗时,通常需要好几个晚上才能完成‌。</p><p class="ql-block"> 制作鞋面‌:根据鞋样的图纸,当时母亲的鞋样很多很多,左邻右舍都找她要鞋样,照鞋样剪出鞋面的部分,然后,用线将鞋面缝合平整且线迹均匀‌。最后,将鞋面和鞋底缝合在一起(我们称为上鞋),一双纯手工布鞋就完成了‌。我现在都还常穿我们老家老人做的纯手工布鞋。</p> <p class="ql-block">  母亲还是个"山歌高手",特别擅长唱《陪十姊妹》歌,她虽不懂乐谱,却能即兴编出土家族的"十姊妹歌",田间劳作时唱、灶台边哼、月夜里邻里间常常对歌到深夜。那些悠扬的旋律,成了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我读初中时开始收集整理她常唱的陪十姊妹歌的歌词,后来不知道将那个小本本放到那里去了,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了,这是一件对我来说十分遗憾的的事。“石榴开花叶儿翠,听我唱个十姊妹,十姊十妹都请座,听我唱首开台歌,咿咿呀,呀咿呀吙儿咿呀……”悠扬的十姊妹歌声那欢快、热烈的气氛永远回荡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亲虽因病体弱不能劳动,但她您的家务活样样都会,而且做的很好。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能用各种野菜做出美味佳肴,她做的米酒,清甜中带着一丝甘冽,豆腐嫩而有筋,磨芋豆腐色香味俱佳。现在想起小时候她您给我们做魔芋豆腐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想起脸上都有笑容,好温馨的,那时,由于时代问题,加之我们兄妹众多,母亲又多病,在我记忆中没有吃肉的快乐回忆,唯有吃魔芋豆腐的开心时刻,记得每年秋天,她您都挖几个魔芋回来,用竹涮把将魔芋洗得白白的,然后在一个带麻子点的石头上慢慢地擦磨,后加入适量的水,投入草木灰水适量,搅拌均匀,加火煮一会,然后用刀划分成块,再煮,还没完全熟透时,我们就捞起一块,切碎拌上盐,像过年样乐呵呵地吃,我最爱争着吃锅巴,因为它有点嚼头,像吃肉的感觉,可每次吃后不久,胃中(好像是口中分泌液)的清水如线似的流,其实是吃得过多,食物反应,明知这样,第二年照吃不误。现在想来既是寒酸的记忆,也是快乐的回忆!我现在只要看到魔芋豆腐,我就会想起这情景。</p> <p class="ql-block">  母亲经历了近代中国的新旧社会,幼年失去父母,在战乱和恐慌中长大,青年时唯一的弟弟也不幸早逝,受尽打击和岁月折磨的母亲,从未退缩,从不厌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不穷吵恶闹,她</span>用坚强的毅力,让一家人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充满着希望。</p><p class="ql-block"> 母亲老后,儿女都安居乐业了,她才慢慢的歇下来,但她仍惦记着儿女们的家长里短。我患痛风病后,她知道要少吃肉多吃鸡蛋,就经常买土鸡蛋托人送到我家。母亲有一根祖传的拐杖(文明棍),是她的外公送给她母亲的,听说我患痛风后多次要将拐杖把给我,我说让她自己先用。母亲去世一周年后,我将拐杖拿回家保存着,这是母亲留给我无尽的精神财富外唯一的物质财富。母在心中暖,母去心黯然,蓦然回首,母爱深无疆。永恒的思念,母爱永驻心间。母亲虽未走过千山万水,却用一生的坚韧与爱,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母亲说:您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用无尽的爱滋养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您在天堂可安好?窗外的桃花又开了,那满树繁花,似您笑靥般灼灼。您的儿孙,定会继续将您的爱与智慧传承。</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是苦难与希望交织的史诗,是平凡与伟大共生的赞歌。母亲虽未读过书,却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责任、怎么做人、做怎样的人。您是山间的青松,是夜空的北斗,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百年母爱,如歌如诗。愿您在天堂安息,愿您的精神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 母亲,儿想您啦!谨此叩拜,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章里的背景声音是母亲去世前两个月与我的谈话录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此文写于2024年母亲诞辰100周年时,本是自己的日记,今天又是三月初五,恰逢清明在即,网传今年润月清明祭祀要提前,因此在母亲的101周年诞辰日去母亲扫墓敬香纸,特将此文公开发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感觉很伤感。望大家在敬孝的路上不留遗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