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p><p class="ql-block">节日活动</p><p class="ql-block">踏青郊游、扫墓祭祖</p><p class="ql-block">节日饮食</p><p class="ql-block">祭祖金猪、鲜果茶点等</p><p class="ql-block">节日意义</p><p class="ql-block">礼敬祖先,亲近自然</p><p class="ql-block">清明节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蚕花会</p><p class="ql-block">“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祭祖</p><p class="ql-block">祭祖,中国传统习俗,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从古至今,这种礼俗很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史前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全球各地的华人都以各种方式祭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扫墓</p><p class="ql-block">扫墓,即为“墓祭”,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