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2日,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柏社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游客。与此同时,新兴中学的志愿讲解员们早早抵达柏社地窑,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柏社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享有 “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 的美誉。当地日照充足,土质优良,孕育出汁多味甜的苹果、梨等特色水果。其独特的地坑窑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上午9时许,台湾游客的车辆缓缓驶入柏社村。新兴中学的志愿讲解员们身着整齐校服,面带微笑,热情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些讲解员们经过精心选拔和专业培训,对柏社村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了如指掌,旨在为台湾游客带来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在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台湾游客来到一处典型的下沉式地坑窑前。从地面俯瞰,只见地面四周由灰瓦筑成约1米高的围栏,仿佛一个巨大的天井。志愿讲解员何周鑫向游客介绍道:“地坑窑都是从前贫苦人家居住的,建造时就地取材,在平地向下挖一个6 - 8米深的方形地坑,再在四壁凿洞,就形成了‘下沉式四合院’。其中一壁窑洞作为门洞,连着一个斜坡通道通至地面。”说着,讲解员沿着斜坡通道,带领游客进入地坑窑内部。</p> <p class="ql-block">走进地坑窑,台湾游客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规整的窑洞、干净的院落,宛如一座地下四合院。中央的小花园里,一棵高大的杏花树在阳光下静静矗立。讲解员继续介绍:“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窑顶上的地面夯实并向外有倾斜小坡,下雨时地上不积水,可保护窑洞。此外,地坑窑院中还设有一口比地面略低、深约10米的渗井,专门用来收集院内的雨水。”台湾游客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仔细观察窑洞的结构,不时发出阵阵惊叹。</p> <p class="ql-block">随后,志愿讲解员带领台湾游客来到柏社村的胡同古道。这条古道在古时深约6 - 10米,窄而狭长,弯曲不直,长达4.5公里,曾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咽喉要地。讲解员向游客讲述了柏社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地位:“在革命战争时期,柏社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延安的咽喉要地,红军和八路军均在柏社设有秘密交通站。地窑的特殊构造,还可以躲避战争带来的危害。”游客们认真聆听,对柏社村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除了地坑窑和胡同古道,志愿讲解员还向台湾游客介绍了柏社村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明末柏社秦腔班社唱响关中北部,村内曾建有大戏楼;柏社唢呐曲目丰富,《百鸟朝凤》欢乐明快,《雁落沙滩》《祭灵》苍凉悲壮;此外,还有狮舞龙灯、走马旱船、女工刺绣、亭阁木雕、剪纸、面花、纸扎等民间艺术,在柏社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过程中,台湾游客们与志愿讲解员积极互动。一位台湾游客好奇地问道:“现在还有人住在地坑窑里吗?”讲解员回答:“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村民搬离了地坑院,在地面上建造新房。但村里将空闲的地坑院进行统一修复和开发,打造成了民宿和农家乐。未来,柏社村还将以地坑院为核心,规划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地坑窑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参观活动接近尾声。台湾游客们纷纷对新兴中学志愿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表示感谢。一位台湾游客感慨地说:“这次来到柏社村,亲眼目睹了独特的地坑窑,了解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收获颇丰。志愿讲解员们讲解得非常细致、生动,让我们对大陆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两岸同根同源,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此次新兴中学志愿讲解员为台湾游客进行义务讲解活动,不仅让台湾游客领略了柏社地窑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对大陆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这次活动,两岸同胞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共同书写了两岸文化交流的美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