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课堂,共研教学新策 Ⅱ2024~2025学年下高二语文县级教研

若晴

<p class="ql-block">  为推进我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促进本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高二语文的复习备考及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4月1日上午,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在道周中学开展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县级研训及“送教送培下乡”活动。</p> <p class="ql-block">  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柯秋媚、漳浦道周中学校长张小溪、副校长吴振宗、教研室主任蔡建平、副主任黄丽敏、进修特聘教研员林丽洁及来自全县各完中校的高二语文教师齐聚一堂,通过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形式共话语文教学实践、创新发展及复习备考策略。</p> <p class="ql-block">  道周中学的邱杨柳老师与漳浦一中林小贤老师就《扬州慢》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参与活动的其他老师专心听课并做好评课记录。</p> <p class="ql-block">  邱杨柳老师立足文本,注重语言赏析与情感共鸣。从背景介绍、知人论世、解题、解读小序、赏析课文内容与手法的思路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朗读,随着诗词解读感悟的深化,学生的朗诵逐渐呈现出更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漳浦一中林小贤老师《“空城记”—扬州慢》教学设计别出心裁,抓住核心意象“空城”,以“空城”作为词眼统摄全篇。课程刚开始,林小贤老师以昔日扬州的繁华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扬州的繁华富庶,紧接着用对比的方式呈现出南宋时期扬州遭遇洗劫变成空城的图片,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深思战争对城池的破坏,从而引出对“空城”的探究:从寻“空”之象到析“空”之因,再到悟“空”之情,逐步深入,循循善诱。最后,课程进行拓展,探究“空城不空”的意义重构,明确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及家国情怀。林小贤老师在授课过程,侧重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课堂互动很好。</p> <p class="ql-block">  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发言</p> <p class="ql-block">  林小贤老师以“空城记”作为《扬州慢》教学设计的标题并以之为教学重难点,新颖独特又抓住核心内容。</p> <p class="ql-block">  学习活动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空”之象。</p> <p class="ql-block">  思维导图式的板书一目了然,知识结构清晰易记。 作业设计富有启发性,能激发的学生创新性思维,又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p> <p class="ql-block">  探究式教学别开生面。</p> <p class="ql-block">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p> <p class="ql-block">  评课环节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柯秋媚在致辞中指出,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切磋技艺、交流思想的平台,希望全体教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三新"改革浪潮中积极探索课堂转型路径。</p><p class="ql-block"> 各校高二语文教师代表从教学设计、课堂生成、核心素养落实等维度进行深入研讨,既肯定了两位教师在文本解读、情境创设等方面的创新尝试,也围绕如何提升古诗词教学实效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p> <p class="ql-block">  首先,林小贤老师介绍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她认为教无定法,诗词教学更应不拘一格,她比较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扬州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她反复思考,构思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最后选择以“空城”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式教学。她认为,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的作用是引领,是启发,而不是替他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听课老师纷纷进行评课交流。</p><p class="ql-block"> 认为林小贤老师的课,以“空城”为切入点 ,深入剖析《扬州慢》的文化内涵 ,从意义,手法,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 。</p><p class="ql-block"> 作业布置环节,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如作业一 让学生以“空城”为话题向人工智能提出问题;作业二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对话,这些任务不仅契合当下AI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热点背景有其实践运用的价值, 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符合新高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及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空城不空”这一问题的提出,大大提升了课堂的高度,这一问题不仅体现了对历史记忆的延续和文化精神的坚守,也展现了文学和历史的结合,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和艺术价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而邱杨柳老师的课,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过程都能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分析一些重要意象上让学生结合个体感官体验, 情感指向明确,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提升审美素养。</p> <p class="ql-block">  教研员柯秋媚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她认为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各有特色,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对古诗词的教学起着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专题研讨阶段,漳浦一中林丽洁老师作了《三新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与突围》的专题讲座。她结合教学实例,从古诗词教学的“三新”背景、“三新”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困境、古诗词教学困境的突围策略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相关见解。她提出的四个古诗词突围策略为与会教师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教学范式。</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三新”背景,其中新课标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把“核心素养”放在了教学的中心位置。 这一特点使得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新课标也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新教材将古诗词教学编排在属于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中,或是设置在每册教材后“古诗词诵读”栏目中。而新高考对古诗词考查呈现出考教衔接不断增强以及命题任务化、情境化加强这两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  林老师归纳了老师们在古诗词教学上的不足与困扰,即身份转变的认知不足,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清,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佳,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起,学习兴趣的调动不显。林老师着重指出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对素养目标与知识目标混淆,不同层级素养目标不明确,素养目标难以量化评估。而学习任务设计不佳,则表现为存在任务与教学目标脱节、任务难度与学生能力不符,任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针对特别指出的这两大困境,林老师从做好角色转换入手,以《扬州慢》为例,示范如何设计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来体现教学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较好的示范指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明确古诗词教学困境的基础上,林老师从四个维度指出突围的策略:从“教书匠”转向“设计师”,重育素养;从“去情境”走向“情境化”,深化体悟;从“碎片化”趋向“结构化”,建构体系;从“单载体”拓向“多元化”,调动兴趣。并结合实践教学细化阐述,这些策略的提出和做法示范给老师们带来一定的启示与指导。</p> <p class="ql-block">  教研员柯老师明确,在“三新”背景下,古诗词教学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语文教师要从身份转变、教学方法、知识体系建构、学习载体等多个维度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真正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高考备考以及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共探“三新”育素养,异构课堂展风采。本次研训活动通过课堂实践与理论研讨的有机结合,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多元的教学视角和创新思路。活动结束后,许多教师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起点,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品质,共同推动漳浦县高中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