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养生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有饮食养生、心态养生、运动养生、睡眠养生,但是还有个至关重要的养生内容是什么呢?中国传统养生观,从来都主张修身养性,即修养身心。光修身不行,还必须养性,修身养性缺一不可。修身强调通过提高品德修养来提升个人内在素质。养性主要指涵养天性,使心灵纯洁,本性不受损害,从而达到身心完美的境界,并通过修养身心来保持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经常给人做善事,要像水那样,既有利于万物,而又不争功,处众人都不喜欢的低下地位,像水一样往低处流,顺其自然之天性,不可强求,这就几乎接近道了。总之,要行善积德,顺自然天性,以克服人欲,就接近道了。</p> <p class="ql-block">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学说,因为人性天生是善的,所以人之可贵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善发自内心,要与人为善,坦荡做人,要宽厚、真诚、善良、至纯,一生以助人为乐。做人要善,还要提倡仁,或者说仁义礼智,这都是从善而来,但又是各种善德的概括,因为讲仁,对上上下下老老幼幼都充满仁爱。"仁"的核心是爱人,以爱已之心爱人,要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要心地善良,有这样的境界,自然健康长寿。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中,养生并不是纯属个人的行为,也不可单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它的意义,来确定它的价值。养生要履行一种道德的责任,要施仁行义。养生,养已,还养人、养物。这三者相互关联、互相促进,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推已及人,关心他人之养,也就是养已之德,而养已之德又有益于治气养身。推人及物,泛爱众生,使万物和谐,共存共荣,其结果又有利于养育人类。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所以我们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正是修身养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养生要养德,这是因为:有高尚道德的人,理想远大,积极向上,外敬内静,对周围的一切人或物都保持恭恭敬敬的心态,使自己的精神集中、宁静而不浮越,从而更好地接受周围的人与物的信息,借助万物的盎然生意,启迪激发自身的生命力,这样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激发先天之性,提高心神的有序水平,增强生命活力和对生命过程的自调功能,并清除不合理的私欲。有高尚道德的人,心胸坦荡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不纵欲、不贪取、不谋私、不嫉恨、不为毁誉而伤人、不为得失而计较、无名利萦怀。一个人际关系和谐、顺畅、心无愧作、内无积滞,外与宇宙之气宣通,物我同在,同气相求,自然会促进身体健康。有高尚道德的人,道真义正则直壮,心神真壮则浩然之气生,以充实身体。</p><p class="ql-block">总之,行善积德能带来福报,会使心胸坦荡平和,有益身心健康,延寿益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