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风和日丽,百花绽放,碧波荡漾,后湖鹜飞,湖光山色,游人如织,三月里春天的玄武湖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玄武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人文历史已有2300多年。六朝时期就被辟为皇家园林。有着灿烂的历史史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金陵明珠。三月二十九日,在刘老师和智峰老师带领下十朝史迹寻访之旅的几十名成员来到这里,寻访湖武湖的十朝史迹。</p> <p class="ql-block"> 一路所到每个史迹点,刘老师都进行详尽的讲述和精彩的点评,不时智峰老师加以补充,组员们倾心聆听,收获满满。</p> 玄武门 <p class="ql-block"> 玄武门,原名丰润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宾客游览玄武湖,于1909年7月开筑该门。在工程进行中,端方调任,由河北省丰润县人张人骏继任。1910年单孔拱门建成(见下图第一张),张的部下为奉承他,遂将该门取名为丰润门。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下令将其更名为玄武门。1929年4月,由当时南京市市长刘纪文出面,请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为玄武门题写了城门匾额。1934年,在单孔拱门的玄武门左右两侧各开一孔,并降低城门地基,使之更加壮观和便利进出。如今玄武门上的城楼,是1984年南京市人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而建造的。</p> 翠虹堤 <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年间(1488~1505),梁洲已无空地,黄册库房开始向环洲转移,故筑有连接梁洲和环洲之堤。堤长二百余尺(约65米),“夹以蒲莲榆柳,翠色可爱,隐隐一长虹也。”因名翠虹堤。明嘉靖三年(1524)延伸至郭璞墩。清宣统元年(1909)延伸至玄武门。</p> 太湖石 <p class="ql-block"> 童子拜观音石是位于玄武湖环洲西北部假山前的两块太湖石,因其形态而得名。童子拜观音石原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明初被收入中山王徐达府中,1954年由全福巷迁至现址,其中观音石高6.3米,宽0.9米,顶如披帽,身形玉立,童子石形态虔诚恭敬。童子拜观音石目前是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p> 郭璞墩 <p class="ql-block"> 郭璞墩,又称郭仙墩,位于玄武湖环洲的一座小山上。郭璞(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他“博学才高,雄于文”,擅长辞赋,还精于阴阳卜筮之术,曾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作注,是东晋著名训诂学家,也是道家之一,被称为“郭仙”。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晉郭璞墓:玄武湖中有大墩,里俗相傳曰郭璞墓。按:晉王敦加荆州牧,敦將舉兵,使璞筮,璞曰:「無成。」敦怒,收璞斬之。當時或歸葬於此。</p> <p class="ql-block"> 郭璞墩上曾建有“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一座,为1932年淞沪抗战后,时任国军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孙元良将军所建,塔高10.5米,为水泥混凝土结构。在郭璞墩的西北面,还建有52级登墩台阶。文革中,塔毁,唯台阶尚存。</p> 当年抗战纪念碑竖立于此 芳桥 <p class="ql-block"> 芳桥,初为石桥,“桥在翠虹堤中”,连通梁洲和环洲,修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玄武湖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桥梁。1512年秋天,南京户部郎中计宗道在《过后湖记》中写道:“延伫其上,骋望云水茫茫,清飙飒飒。” 景致美好,故名芳桥。</p> 览胜楼 <p class="ql-block"> 览胜楼位于梁洲东北部,又称湖山览胜楼,始建于六朝,最早为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为观看水军训练而建,以后南朝历代皇帝相继沿用,至南唐时则改作湖山览胜之处。清宣统元年(1909)由新军统制徐绍桢重建,以作为邀集文人雅士联吟结社之处(览胜楼 ·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p> 抗日纪念碑旧址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俗称“四方碑亭”,是为了纪念在长城抗战中阵亡的陆军第十七军将士而建。1933年1月,日军开始侵犯长城沿线,古北口战役爆发,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在此战役中表现英勇,毙敌2000余人,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阵亡5400余人,伤万余人。为了纪念这些英勇将士,1935年5月,时任第十七军军长的徐庭瑶将军(陆军中将,安徽无为人)倡议建造了这座纪念碑。原位于玄武湖梁州的纪念碑已毁目前仅剩如下第二图的情景。</p> 铜钩井 <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年(1877),时任江宁地方官的廖纶在湖神庙庭院掘井,获铜钩一具,认定为六朝遗物。据此,井被命名为“铜钩井”,并于井沿勒石题跋,以志其事。跋曰:“光绪丁丑,掘井湖上,深二丈余,获铜钩一具,井以是名,似前定欤。巴江廖纶书。”字体为北碑魏书,带有隶意,为晚清末年最时髦的书体。“铜钩井”3字则为秦代正宗的铁篆,上紧下松,字体匀称,笔划有力度,且较灵动。每字长宽各为40×20厘米,十分醒目。游人至此,往往摩挲流连,揣摩良久(铜钩井 ·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p> 湖神庙 <p class="ql-block"> 湖神庙的前身是神祠,相传洪武年间为纪念一茅姓老人而建。茅姓老人曾为建黄册库房献策:“册库皆东西向,日朝出,册暴东影;日夕入,册暴西影,万世利也。”(《后湖志·神柯记》)传说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后,便委任茅姓老人为湖工。老人死后,葬其地,并筑神祠。里人因“茅”误“毛”,俗称“毛老人庙”。后世湖民认“毛”与“猫”同音,会食鱼,对湖中养鱼事业不利,因此“五洲湖民公议”, 将“毛老人庙”改做“湖神庙”。湖神庙在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同治十一年(1872),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重建。光绪四年(1878),又进行了重修。</p> 明后湖黄册库 <p class="ql-block"> 为了确保国家赋税的征收和有效编管人民,朱元璋创造了鱼鳞图册和黄册制度。鱼鳞册用于清理田亩,黄册用于核实赋役。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令全国各地依据鱼鳞册,编制赋役册,因上呈户部的赋役册面为黄纸,更由于“黄”字在明代之前已含有户口版籍之意,故称黄册。黄册十年一造,造必审核实有人丁,据户帖现额添减开除。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其余百户为十甲,每甲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理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称为排年。“黄册所载,人丁事产其经也,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纬也。”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的编制,核实了实有土地人户,从而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正常派征。</p><p class="ql-block"> 黄册库正式建立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这一年,全国第一次编造黄册的工作结束,朱元璋“令各处布政司及直隶府、州、县并各土官衙门:所造黄册,俱送户部送后湖收架”。玄武湖自此成为一代禁地,与世隔绝。收藏黄册的库房最初建在旧洲(今梁洲);从弘治十五年(1502)起,存放黄册的地点扩展到中洲(今环洲);从嘉靖十一年(1532年)起,黄册库房又扩展到了新洲(今樱洲)。明代共大造黄册35次,据所掌握的资料,全存放在后湖黄册库。明时黄册库的范围:东至都察院(今南京电影机械厂一带)前湖坡地梗;北到沈阳左卫旧仓基址(今沈阳村一带)至神策门;西、南以城墙到太平门,再以湖坡为界到都察院前。在这范围内,每百步立一土堆 ,上立界石一块,计有界石36块。建于明代的后湖黄册库,是世界档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存世长达250多年,几乎与大明王朝相始终。它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盛时有库房960余间,内藏黄册达170万本以上。</p> <p class="ql-block"> 今日梁州西区域经修缮,增设景物,并建造了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成为玄武湖公园又一重要史迹看点,让人们更感到玄武湖历史的悠久和厚重。</p> <p class="ql-block"> 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以文字,图片,实物向人们展示了其国之重地,天下禁地的当年史迹和朱元璋治国的雄才大略。</p><p class="ql-block"> 寻访黄册库遗址,参观展黄册库遗址展览是今天寻访的最后一站,也是今天的最要点,重头戏。刘老师和智峰老师据图给大家一一详解,并解答了一些提问,详看聆听,记忆更为深刻。</p> 黄册(展览品) 当年黄册库房模型 <p class="ql-block"> 一个玄武湖,全部金陵史。正如刘老师说的从东吴到共和国,历朝历代都有说的。单一玄武湖,组织十次寻访,都说不全历史。这次寻访,仅是玄武湖历史的冰山一角,只是围绕黄册库的主题,顺道展开。</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潜心研究南京十朝史多年,曾在中山陵十朝大讲堂讲座很多堂,智峰老师出版过有关南京十朝史的著作,都是南京十朝史立说专著的资深老师。</p><p class="ql-block"> 祝古都南京寻访十朝历史遗迹之旅的活动越办越好!爱我们的南京,爱我们南京悠久辉煌的历史和灿烂浩瀚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31日</p><p class="ql-block"> 注:以上文字解述整理来自于刘老师所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