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素音撰《周恩来传》方沫、目的、机缘及其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丘菊贤、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韩素音(周月宾)生于1917年,是英国华人,客家人的后裔,祖籍嘉应州(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对人声言她是客家人。韩24岁的那年开始发表处女作《目的地重庆》,至今著作近三十部。《周恩来传》(《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是她成名后最有价值的一部重要著作,她用十几个春秋的采访资料而撰写成的。<br> <br>韩素音著《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照片来自网络)<br>我们细读《周恩来传》这部40万字的著作,深感这部书是中国的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部人物传记中,读者可以看到周恩来的光事迹和不平凡的一生,下了解国家领导人为建立新中国的历程,是中国人居非常难得的好教材。<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抓紧高层采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为了撰写《周恩来传》韩素音撰在中国大陆和海外采访了很多人,所谓“三老” 即老红军、老干部、老朋友。让所写的人和事经得起考验。十几年来,韩为收集第一手资料,与中国许多党政领导、老红军、老将军及普通工作人员交朋友,虚心向他们请教,不耻下问,不放过采访机会。如周恩来留学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新中国的历次运动问题等。她从高层人士手采访过周恩来夫妇,还有宋庆玲、聂荣臻、叶剑英、廖承志、习仲勋、耿飚、李德生、陈毅、黄华、尼赫曾(印度总理)、西哈努克(柬埔寨元首)、纳特沃、辛格(印度外长)、何文楼(越南外长)、乔冠华、章汉夫等几十人;国内的文教界和科技界采访了郭沐若、周培源、冰心、严文井、马洪、荣高棠、杨显益等众多的各界代表人物。<br>1988年10月,韩素音采访了全国人大副主席习仲勋,韩对习说:“在1935年习和刘志舟被王明路线陷诬为“反革命”, 要判处死刑险些被活埋, 幸得长征的中央红军及时到达而得救。”韩与许多领导交成朋友。每次采访,事无巨细,都一一请教,写出采访手记,资料积成几个书架。这些资料为撰写《周恩来传》打下坚实的基础。</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挥优势斡旋中印</div>1959年5月,韩素音参加加拿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上韩与美国记者替中国辩护亦无补于事,周恩来知道此事以后,1960年的一天周出访归来在人民大会接见她,周向她表示谢意。他们的谈话转入正题,深入讨论了中印关系。那时西藏的达赖出逃印度,他们谈到中国要不要把达赖抓回来,韩说达赖在短时间内不会回来的看法。两人推心置腹地议论,互为补充。周要韩去印度,用韩与印度良好的关系去说服印度总理尼赫鲁,回到谈判桌上来,韩欣然承诺。韩这次访问的足迹遍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时的中国经济苏复,韩十分高兴。<br>1961年年4月,韩素音访华。这次访问,韩还回周家的祖居地广东省五华县寻根,受到家乡周氏宗亲们的热烈欢迎。<br>1962年9月,周恩来接见韩素音,这次谈话的重点讨论了中印关系问题,韩讲了印度无意和解。周恩来要求韩与其丈夫文星再次去印度一趟劝说尼赫鲁,声言:中国希望次大陆(中印半岛各国)和平稳定。那时中印两国领导人都具有人缘,因为韩能接近周恩来,能够为成为周斡旋印度的最好机缘。 <br></div> 周恩来接见韩素音(照片来自网络) 1963年4月,韩素音在北京受周恩来的接。韩向周恩来汇报印度对中国恢复谈判毫无诚意的情况。<br>1964年10月,韩素音访华在北京逗留期间,周恩来在住家与韩会见,纯是礼节性拜访。周得知韩明年下半年春要去美国讲学,希望韩向美国传递中国要求美国结束对越南战争的愿望,否则中国别无选择全力支援越南。周分析越南战场的前景,建议停战和谈。<br>1965年10月,周恩来主动邀请韩素音来北京访问。周要韩明年到美国参加会议的良机宣传中国的外交主张和政策:中美和平共处彼此有利,中国谋求与各国和平共处,不愿自我封闭,向美国传达。这一年韩还访问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奥地利、日本、南洋群岛各国。并到处演讲,为中国辩护,为中国唱赞歌。最后,韩素音提出要写周恩来传。<br>这一年1966年4月,韩素音写成《2001年的中国》一书,这本书是应英国出版商而写的。因书中引用了刘少奇、罗瑞卿的话,上海的大字报就说韩是帝国主义的代言人。韩打算下半年访问中国的,而不敢访问了。5月访华,那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韩在北京看望叶剑英,彼此不谈政治只谈诗歌和客家文化。6月亚非作家会议在北京召开,韩应邀参加了会议。韩在会议期间见年到了郭沫若、曹禺、杨沫、刘白羽、金敬迈、许广平等人。<br>以后的二年,韩多次请求访华,都被周恩来总理劝止,怕她遭受意外。<br>1970年7月,韩素音和丈夫受周恩来邀请访华,目的是要他们以非外交官的身份去印度劝说重开识谈判,至谅至让,以和平友好为重,并设法与尼赫鲁女儿英甘地对话。韩素音都照办了。<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周恩来树碑立传</div>韩素音早已一下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为中国人民英雄周恩来树碑立传。20世纪60年代,韩的《早晨的洪流》、《风满楼》等文章,其主线是毛泽东。周恩来总理逝世后,韩转写《周恩来传》。韩是希望用《周恩来传》使青年人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了解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英雄。也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一生的为人处事。<br>1992年《周恩来传》首先在中国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拥有众的的读者。我们以现有资料简述韩素音撰《周恩来传》的经过。<br></div> 2001年出版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2001年出版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文章入录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丘菊贤(1932--2015),广东梅州市梅县隆文镇人,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5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本科,曾任职河南师范大学附中、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月刊》杂志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河南大学退休,回家乡梅州市城区五州城定居,先后受聘于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客家大观园》《客家人》杂志。聘为“中原客家研究会”顾问、河南省偃师古都(洛阳)学会顾问、梅州市客家联谊会客家研究会副会长”。 著书如下:主编《国史自学备要》(1985年)、《新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合著(1987)、《中华都城耍览》(1989年)、《洛阳风采》(1990年)、《梅州市志(客家篇)》(1997年)、《客家综论》(1999年)、《梅州客家研究大观》(2000年)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2001年)等15本。退休前后邀请各地学术研讨会,论文入会议论文集,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个人传略曾收入《中国出版社名人词典》、《河南省社会科学家词典》、《广东梅州市客家研究大观》。 2001年春在成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期间梁德新(右)丘菊贤(中)罗英祥(左)合影。 梁德新(笔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与知识改变命运,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曾任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喜欢文学,对地方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文化有兴趣,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家庭的帮助下是“自由撰稿人”,因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在专家、学者、文化人士的帮助下,2009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会,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曾就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几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对梅州市的教育历史有兴趣,2012年与人合写《老梅城轶事》书中约3万字介绍梅州城区的教育。现在与人合作编写《梅州城区教育变迁》,希望与梅州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共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