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里一位亲戚的妹妹在清华大学任教、居住,亲戚近日来京,约我在清华园相聚,共赏清华园春日美景。</p><p class="ql-block">从清华大学第二个主校门—西校门进入,开启清华之旅。沿着清华路向东走,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纪念物、雕塑掩映其中,花香裹着书卷香,诗意盎然,如入画境。</p> <p class="ql-block">明德鼓(族风格的铜鼓),鼓面是校徽图案,内有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贵州校友会赠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无尽》雕塑,以书卷为造型,也被称为“万卷书”,寓意深刻,读破万卷书,学无止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无尽”雕像左拐至近春路,我们来到近春园。</p> <p class="ql-block">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原是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后属于清华园的一部分。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此处便是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此时虽无夏荷,但湖岛相映,草木葱茏,拂堤杨柳似珠帘,桃红柳绿与汉白玉拱桥相映,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一个荷塘,景观设计者独具匠心,用山林环拢着一泓碧水,山水之间掩映着典雅的古亭。</p> <p class="ql-block">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是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据记载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昊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意为夕阳西下,飞鸟归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描绘了一幅清秀美丽的自然景象) 。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描绘了清华园的美丽景色和非凡意境。</p> <p class="ql-block">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荷塘北侧,水塘边上,有为了纪念文学家、教育家朱自清而建立的雕像。雕像建于1987年4月,像高2.3米,为全身坐姿大理石清质地,洁白如玉,象征着朱自清的高风亮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雕像是清华大学的文化象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与教育精神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荷花池东畔,还有一座名为“自清亭”的古式四角方亭,亭内有金德年书写的“自清亭”匾额,进一步丰富了纪念朱自清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荷塘边,荷塘水天一色,鸳鸯戏水、天鹅溜娃,野鸭高飞,塘内充满春天的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欣赏这诗意美景,宛如走进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水木年华东面的山坡上还有一座古式六角亭,庄严美观,它是闻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清华校友和教授),将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p> <p class="ql-block">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在闻亭之下修建了闻一多雕像,这座雕塑不仅是对闻一多先生才华与精神的缅怀,更是对清华学子的一种激励,提醒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闻一多先生的名言“诗人最核心的禀赋在于其热爱,那便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通过这座雕塑得以传承。</p> <p class="ql-block">水木清华是清华大学重要的文化符号,这里矗立的朱自清、闻一多雕像,共同构成了清华园内重要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水木清华因其幽雅的环境,丰富的文化景观,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思考和小憩之地,也吸引游人前来打卡,摄影爱好者捕捉四时美景。</p> <p class="ql-block">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2005年,工字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p> <p class="ql-block">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清华大学最早的教学楼之一,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清华大学”,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p> <p class="ql-block">与工字厅一巷之隔的是古月堂,古月堂是清华园的古建庭院之一,清华大学的名胜之一。这处独立的小庭院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簧畲,两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二校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二校门后被破坏,1991年清华80周年校庆之际原址重建)。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这些建筑均被列为全国建筑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并称“四大建筑”,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大礼堂建成时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它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罗马风格的穹隆主体,开敞的大跨结构,汉白玉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里是清华的集会中心,大礼堂是清华“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见证了无数重要时刻。现在校内的会议、讲座及娱乐演出,仍经常在此进行。</p> <p class="ql-block">清华日晷,别称1920级日晷,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据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园风物》记载: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在这座日晷的下部底座上,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p><p class="ql-block">百年来,日晷在风雪烈日之下,岿然不倒—激励了一代代清华学子“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行胜于言”校风的感召与润养下,每位曾经的清华人都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我们参观游览时,正赶上9:30学生从二校门来上学,以骑车者居多,应该是大一学生,非常年轻(像高中生),青春洋溢,意气风发。亲戚夸赞到:“这都是天之骄子,各省的尖子生,脸上写满标准答案。”他们有的停在清华学堂、第一教室楼、第二教室楼前,更多的骑行匆匆,奔向学校深处。随后,当我们经过教室楼时,里面传来老师的讲课声。真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活力、浓浓的学习氛围,内心激动、向往。</p> <p class="ql-block">清华校训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位置在清华学堂旁边,土木工程馆对面,一九五四届毕业五十周年立石。</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1914年由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提出。一直以来,校训成为清华学子个人成材与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撑。</p> <p class="ql-block">“清华世纪鼎”,这是0字班(1964年入学,1970年毕业)全体校友在千禧年捐资铸造敬献给母校89周年华诞的贺礼。“清华世纪鼎”坐落在大礼堂草坪东南角、旧水利馆和旧土木馆门前的小广场中央。青铜铸造的“清华世纪鼎”古色古香,高贵华丽,与充满着老清华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的四周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小广场的画龙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图书馆体系(老馆、逸夫馆、李文正馆)形成亚洲高校最大连体图书馆群,藏书总量超500万册。</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新馆建筑完美融合,宏伟大气,古风蔚然,整个图书馆外观尽显儒雅宁静之气。</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老馆见证了清华的百年沧桑,建筑风格典雅,青砖红瓦、坡顶陡起。</p><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有独特的魅力,“左图右史,邺架巍巍”,曹禺在这里写出了《雷雨》,钱钟书在这里立志横扫图书馆,一代代学人在这里留下生命印记,传播知识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清华图书馆前的青铜质喷水塔,是1922级(包括闻一多等)校友毕业时捐献给母校的。喷泉塔像极了灯,质感古朴,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光芒和智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荷香砚韵 好大的砚台,画面表达着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内涵(老图书馆南,校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清华园里花开成诗</p> <p class="ql-block">清华园里矗立着很多雕塑及纪念物,有各级校友留给母校的纪念,有各地政府及清华各地校友会在清华值年校庆时献的礼物,有对清华英烈的缅怀,也有对学术大师的敬仰。一座座雕塑,默默讲述着百年清华的故事。故事里,字字句句讲述成长与担当,页页篇篇书写家国情怀。一个个纪念物,寄托清华学子对母校的感激和怀念,蕴含期盼一代代清华人传承清华精神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在清华大学食堂里就餐。校内有20多个食堂,每个都有受欢迎的菜式。食在清华,很多游人也是冲着清华的美食来的。感受中国大学里最便宜的饭菜,最贵的餐具,因为餐具上的四个字无价。</p> <p class="ql-block">结束清华之行,心中充满敬仰之情。清华之所以成为清华,不只是因为简单的“清华”二字,而是因为 耀眼的“清华精神”,时光流转,百年荣光。“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