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欧罗巴--(49)蒙马特高地

宁静致远

ID: 33720858<br>编摄:宁静致远<br>地点:法国巴黎 【题记】<br>  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与爱情的地方。一个到处充满传奇的地方。 第一次看到蒙马特高地是在老佛爷百货的楼顶露台。站在露台环顾巴黎全城,平坦的城市唯有这个方向有一块凸出的小山。问当地人,答曰:这地方叫蒙马特高地,是全世界艺术家聚集的地方。正巧行程的下一站,就将前往那里。 20:50 拜占庭风格的圣心大教堂。<div><br></div><div>巴黎北部的蒙马特(Montmartre)高地,相对于巴黎其它各区地势偏高,它归属于巴黎市仅一百多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这里有风景秀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更有写满爱情的巴黎爱墙……<br></div><div>想到蒙马特高地的制高点圣心教堂,要坐一段小缆车。</div> 蒙马特高地曾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小村落。第二帝国时期,蒙马特被划为巴黎市的十八区。由于当时这里不在巴黎约束范围内不需要纳税,加上小丘上还产葡萄酒,便发展成为当时巴黎的饮酒娱乐中心,红磨坊(Moulin Rouge)和黑猫(le Chat Noir)都发迹于此。便宜的葡萄酒和低廉的住宿价格吸引了梵高、毕加索、马蒂斯、雷诺阿等“贫困艺术家”。如今这里的酒不再便宜,高地西部还成了高档住宅区,酒店餐厅林立。但这里依旧是巴黎最接地气的地方…… 暮色初临时,圣心大教堂的白色穹顶被染成玫瑰金,像一枚上帝失手坠落的珍珠,沿着蒙马特高地陡峭的石阶缓缓滚动。 艺术家在小丘广场收拾画具,油彩未干的巴黎街景在画布上凝固成赭色,而流浪歌手正调试吉他,准备将白昼的视觉盛宴转化为夜晚的音符。 21:07 站在制高点俯瞰巴黎全城,艾菲尔塔清晰可见。 晚霞的绛紫与金红褪作天边的一缕薄烟,残留的橘色光晕渐次消融,暮色从地平线漫起,将天际晕染成灰青色的绸。 巴黎城隐入雾霭,楼影与树梢被暮光勾勒出朦胧的轮廓,凉风拂过,如墨滴入水般,将最后一抹霞色化入混沌的温柔。 猛回头,如果你认为这是雕像,那可要小心了。他突然一动,会吓你一跳。 仰首望去,圣心大教堂的雪色穹顶在日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罗马式拱门与拜占庭圆顶交织出异域神性。贞德与圣路易的青铜骑像静守门前,仿佛凝固了百年前民众捐石建堂时虔诚的呼吸。指尖触到门廊的伦敦堡白石,冰凉中渗出细密晶屑,雨水冲刷百年的秘密化作墙体永恒的皎洁。 步入正厅,55米高的穹顶豁然展开,马赛克镶嵌的基督圣像悬于天际,金箔心脏在烛火摇曳中流淌着神性辉光,彩玻璃透射的光柱斜斜倾泻,与游客掌心点燃的祈福烛火在灰白地砖上织出斑斓的光影。<br> 回廊石柱间隐约回响着双重力道:1871年公社鲜血渗入地基的钝响,与1919年竣工钟声里19吨铜钟震颤的嗡鸣。此刻街头艺人的手风琴声从雕花窗棂渗入,混着画家在小丘广场调色的松节油气息,赎罪的重量与信仰的轻盈在廊柱阴影里达成微妙的平衡。 21:22 出圣心教堂天色已晚,照片也变得模糊了。 <p class="ql-block">由圣心教堂下行,听到吉他的弦音,深情、浪漫,仿佛在向身边的人倾诉他们甜蜜又伤心的爱情。我的听觉总会比视觉敏感,循着声音一路下行,很快到了小丘广场。弹奏吉他的是两个中年男子。站在墙根儿底下,前面有个麦克风。故事就从他们怀抱的吉他和脚边的音箱里传出。场地不大,10几平米见方的台阶拐角,勉强能有席地而坐的空间。三三两两的听众,看表情分明走进了男子的故事。清风拂面,不冷不热。由此经过,那一刻我分明找到了巴黎的感觉。这不就是我心中那个古老而不失浪漫的巴黎嘛!像饱经沧桑的老人风度犹存,像风流倜傥的艺术家,历经坎坷却更加迷人……</p> 歌手根本没有顾及旁人,极富感染力的故事分明是讲给自己听的,此刻他们更像是教堂里面对神父忏悔的教徒,饱含虔诚,如泣如诉。是呀!唯有能陶醉自己的艺术才能感染他人……手指一次次地撩拨,分明拨在了我的心上……他们是蒙马特众多艺术家的代表。梵高、毕加索不过是蒙马特走出的幸运儿,这里有太多才华横溢的艺人,他们没有机遇,或许就此默默度过一生。或自命清高,为追逐艺术而清贫一生;或堕入凡尘,随波逐流…… 这世界永远不缺人才,只看你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 路灯亮起的刹那,磨坊街的碎石路面泛起微光。红磨坊的风车叶片开始切割霓虹,紫红光束泼洒在路过贵妇的鸵鸟羽毛披肩上,恍若莫奈笔下的《睡莲》被注入了爵士乐的节奏。转角咖啡馆飘出苦艾酒的茴香味,常客们用沾满炭笔灰的手指叩击大理石桌面,与侍者端来的勃艮第红酒达成某种秘而不宣的和弦。<br> 洗衣船旧址的阴影里,一个酷似年轻毕加索的画家正用荧光喷漆涂抹墙壁,量子风格的埃菲尔铁塔在巷弄间生长。而在煎饼磨坊舞厅旧址,戴羽毛面具的舞者踩着十九世纪的木质地板旋转,裙摆掀起的风里藏着劳特累克海报女郎的脂粉香。 当午夜钟声穿透薄雾,蒙马特高地的双重人格终于袒露:圣心堂的烛火与红灯区的霓虹在湿漉漉的空气中交融,苦修者的祷告与康康舞的踢踏声在鹅卵石缝隙里媾和。<br> 这里的每寸光影都是未完成的艺术史,每缕呼吸都混合着苦艾酒的苦涩与诗人的偏头痛…… 依依不舍渐渐离开韵味十足的蒙马特高地。跟团游能找到这样的感觉已经很难得了。这是旅途中我最喜欢的感觉。 久违的老广告将我带回了青葱岁月。怀旧也是蒙马特的基调之一。 悠闲的人们在这里品味着欧陆特有的慢生活,记得去年在南非,导游告诉我们要学会吃一顿四个小时晚餐。 21:37 认真拍了一张圣心堂的夜景以示道别。 当最后一缕霓虹渗入圣心堂的月影,我攥紧衣兜里画家遗落的炭笔碎屑--或许这便是蒙马特的馈赠:艺术从不栖居在画布或舞台之上,而在舞女与圣徒的呼吸间隙,在苦艾酒杯沿凝结的星光里。 夜色中,红磨坊的风车仍在切割时光,所有未完成的诗稿,终将被塞纳河左岸的晨雾接续。别了,这永不谢幕的众神剧场,且让鹅卵石上的残醉,替我铭记巴黎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