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泉窑

圪垯山人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此言不虚。在老家西社圪垯村子的半山腰,隐匿着一股清泉,悄然而又坚定地存在着,它仿若一位不知疲倦的时光守护者,伴随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它从未曾停下脚步,始终流淌着澄澈的泉水。这股清泉,以一种无声却磅礴的力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承载着数不清的温暖与珍贵记忆,成为老家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没人能确切知晓这股清泉究竟诞生于何年何月,从何时起便在此处安营扎寨。它像是大自然随性而又慷慨的馈赠,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村子里最原始、最珍贵的宝藏。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为了取水更加便利,村民们前赴后继,齐心协力清理并深挖泉眼底部,用水泥加固四周,还精心用石头垒起搭建了一个小巧的窑洞。自此,一窑绿汪汪、清澈见底的山泉水常年汇聚于此,恰似一块温润的碧玉,散发着柔和的光泽。后来,村民又在水面铺设了一条长长且平整的石条,有了它,大家只需稳稳地踩在石条上,就能轻松地将水挑上来。从那时起,这股清泉便真正成为了村民生活的命脉,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泉。</p> <p class="ql-block">  听爷爷讲述,在他记忆的深处,泉窑边的沟沿上曾矗立着一座泉神庙,也叫三姑庙。那庙宇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精湛的技艺。曾经,这里香火鼎盛,信徒们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纷纷前来供奉神像,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水源丰沛。然而,时光是最无情的雕刻师,岁月如刀,如今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唯有庙背的几处危墙,还顽强地坚守在那里,它们像是忠诚的卫士,坚守着曾经的辉煌;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缓缓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落在半山腰,泉窑边便瞬间热闹起来。老人们总是早早起床来到这里担水,他们动作娴熟地将水桶浸入水中,伴随着“咕咚咕咚”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声响,水桶很快被装满。他们一边打水,一边唠着家常,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地里的庄稼今年收成如何,这些琐碎的话语里,满是生活最本真的温度。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担起满满的水桶,步伐矫健轻快,扁担在肩头富有节奏地上下起伏,洒下一路辛勤的汗水,处处彰显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晨景图。</p> <p class="ql-block">  炎炎夏日,村民的用水量大幅增加,泉窑里流出的山泉水常常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这时,我们这些小家伙们就有了用武之地。家家户户都会派出一个小娃去排队“刮水”。说起“刮水”,这可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当年建造泉窑时,为了便于取水,在大石头底部挖凿出一个小锅底大小的坑口。经过常年累月各种勺水工具与石头底部的不断摩擦,石坑底部和四周变得光滑无比。当坑中流满一坑水时,我们便用铁瓢刮水,铁与石头摩擦,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有用铁瓢刮水的,有用铜瓢刮水的,还有用葫芦瓢刮水的。十多个小孩挤在一起,叽叽喳喳,那喧闹的声音与刮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童趣的乡村乐章,为炎热的夏日增添了别样的欢乐。当水桶刮满后大一点的孩子就会两个人抬着回家,一路上摇摇晃晃,东倒西歪,水撒了一路,在互相的责怪声中总算抬到家。小一点的孩子则飞奔回家叫来家人担水。就这样来来往往,干着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活。</p> <p class="ql-block">  寒冷的冬日,泉窑上方总会升腾起一层薄薄的雾气,如梦似幻,仿佛人间仙境。泉中的水依旧温暖,在严寒中坚守着自己的温度,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坚韧与不屈。几只喝水的小鸟时不时的飞到窑口水边,快速的喝上几口,然后就快速飞走,这份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画面尽享冬日里的美好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这股清泉,虽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却也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遗憾。在九十年代末,经过专家对泉水水质的检测,发现此水含氟量大,虽有着熬稀饭不放碱的独特功效,熬出来的稀饭格外香甜好喝,但却对人的牙齿和骨骼有着较大的伤害。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有着黄色的氟斑牙,父亲那一辈人则大多关节疼痛,患有大骨节病,这是岁月留下的伤痛印记。</p> <p class="ql-block">  如今,泉窑和泉水依然静静地存在着,只是村民们都已不再饮用泉水,大家都用上了干净环保的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这股清泉,这方泉窑,不仅是村民曾经生活的水源,更是村子的灵魂所在。它静静见证了村子的变迁,从古老的泉神庙到如今的危墙断壁,从村民们质朴的日常劳作到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童年时光。它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是老家最动人、最难忘的风景,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成为我们心底最柔软、最珍贵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