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码头的呼唤

石室闲仕

<p class="ql-block"> 琵琶三弦七根线,</p><p class="ql-block"> 说噱弹唱加表演,</p><p class="ql-block"> 一块醒木一把扇,</p><p class="ql-block"> 喜怒哀乐在其间。</p><p class="ql-block"> 在三弦琵琶的叮咚声和吴侬软语的婉转里,被誉为“江南明珠”的苏州弹词,在数千年的中华文脉中,说尽了无数经典传奇,唱岀了独特的江南风韵。</p> <p class="ql-block">  位于苏州市平江路的苏州评弹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评弹的古往今来、跌宕起伏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弹词远祖可追朔到唐朝的变文。明万历后,弹词分成南北二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而歌,称为鼓词;流行于南方的一支以三弦琵琶伴唱,则称为弹词。</p> <p class="ql-block">  苏州弹词的艺术形式在清初已有一定规模。据康熙昆山人章法的《苏州竹枝词》记载,当时已从露天演唱进入寺观、茶坊等固定场所。书目也已经有《白蛇传》、《三笑》、《双蝴蝶》等。</p> <p class="ql-block">  乾隆年间有位艺人王周士,说唱俱佳。1762年乾隆帝南巡时听了他的弹词十分喜欢,并接进宫廷说书,封他为七品京官。后来他在苏州创办了第一家说书人艺术团体——光裕社。</p> <p class="ql-block">  苏州方言,软糯乡音;说书人唱念俱佳、生动风趣;书目情节引人入胜;别开生面的苏州评弹成了江浙地区文化生活的主流,深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艺人们背着三弦琵琶,提着行李,常年在城镇乡村奔波,寻“码头”说书。(接纳艺人说书的地方,行内人称“码头”)</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前,虽然很多人喜欢评弹,但终究属于“不登大雅之堂”,故艺人没有社会地位,评弹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1月,由刘天韵、蒋月泉、唐耿良等十八位著名评弹艺术家联合倡议:放弃单干,走集体发展之路,于是全国第一家评弹艺术团体——上海人民评弹团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  评弹艺术家们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在挖掘传统书目的基础上,下基层到一线创作了大量紧跟时代的好书目,如《海上英雄》《南京路上好八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夺印》等,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岀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地处太湖之畔的无锡,既是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也是江南闻名遐迩的书码头。</p> <p class="ql-block">1874年无锡开设第一家书场——迎园茶社。1929年移址青果巷,改名迎园书场。1949年迁址胡桥街3号。1961年改建后,时任副市长徐静渔提名为:吟春书场。</p> <p class="ql-block">  无锡是名符其实的书码头。大小书场遍佈城乡各地,书场一般都以茶馆为基础,凡稍大一些的茶馆十有八九做过书场。街头巷尾都被三弦琵琶的叮咚声而沉津,书迷们回到家里村头都学起说书人的样子,津津乐道地为乡亲讲述法海与许仙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被誉为“评弹皇帝”的严雪亭,张调创始人张鉴庭、张鉴国兄弟,琴调创始人朱雪琴、郭彬卿,徐云志、徐丽仙、蒋云仙等名家都在吟春书场演岀过。带给无锡人难以忘怀的精神享受。</p> <p class="ql-block">  锡东地区也是评弹艺人活跃的地区之一。荡口、甘露、厚桥、安镇等乡镇,逢时过节时一个镇同时会有2—3家书场说书。</p> <p class="ql-block">严家桥是锡剧发源地,但这里的百姓对评弹也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厚桥老年活动中心落成后,第一次活动就邀请无锡市评弹团华伯亭、华雪莉父女弹唱《林子文》。</p> <p class="ql-block">  书场有句流行俗语,叫作:风吹一半,雨落全无。意思是听客的上座率与天气有关。其实,遇到“响档”总是一票难求的。书迷们不顾风霜雨雪,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目和演员,都会从四乡八邻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个评弹迷。平时高兴时常听他哼薛筱卿的《灯会》。“灯映月,月映灯,今霄圆月倍分明……”。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小时候,常在做完作业后打着找父亲的晃子,溜进书场偷听书。不听则罢,一听上隐。听了今天又期待明天的延续……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一直伴随。</p><p class="ql-block"> 我为学唱评弹做过一件疯狂的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用第一年务农分红全部收入26元钱,孤注一掷买了一把三弦。七十年代初我还学着评话的形式,代表无锡县把故事《夜奔》带到苏州地区的文艺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  听评弹不仅能接受历史文化知识,对人道德智商的开发,音乐艺术启蒙,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都是有好处的。这在我的成长中留下了深深的影响,直至现在我还每天离不开评弹,不仅是欣赏还要学唱。</p><p class="ql-block">不少文学大师都得益于评弹。我的邻居陈允吉也从听评弹开始喜欢文学的。后来当了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主任,成了全国著名教授。</p> <p class="ql-block">  当年厚桥茶馆盛行,一条不足一里的古街,茶馆有中和、凤来、半壶春、老百顺等五、六家。最大的数居街中心的“中和茶馆”。这里常年有评弹演岀。一角二分钱一张书票,外加一壶香气浓郁的红茶,二个小时的艺术享受。外加一包五分钱的用旧报纸包成三角状的瓜果,还有“小落会”(中场休息)时,茶馆伙计在走道里“飞”过来热气腾腾的毛巾……那真有点尊贵而又亲热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评弹的流派众多,精彩纷呈。我最喜欢的是蒋月泉先生所创的“蒋调”。旋律婉转,韵味醇厚,行腔深沉,感染力強。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喝腔。我也常喜欢学唱蒋先生的《梅竹》、《杜十娘》。</p> <p class="ql-block">  “张调”刚劲挺拔,火爆中见深沉。张鉴庭、张鉴国兄弟俩珠联璧合,唱得有力加上琵琶的伴奏引人入胜。对张调的喜爱还在于他俩是地道的无锡老乡。</p> <p class="ql-block">  杨振雄所创的“杨调”以激越深沉为特色,音乐融入了昆曲元素,时而高亢激奋,时而委婉低吟。代表作有《西厢记》《长生殿》等。</p> <p class="ql-block">  我还喜欢“琴调”,朱雪琴所创。她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明快刚健、声情并茂为特色。她与丈夫郭彬卿合作,创造了评弹界女上手男下手的先河。代表作有《描金凤》、《白蛇传》、《琵琶记》等。</p> <p class="ql-block">  徐丽仙所创的“丽调”初以柔和委婉、清丽深沉为特点,在多年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充实了明朗刚健、流利欢快的旋律。特别是开篇一曲《新木兰辞》,听时更加动人肺腑、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有象徐云志先生所创的“徐调”,严雪亭先生所创的“严调”,薛筱卿先生所创的“薛调”等等流派,也都深受大众欢迎并得以传承光大。无锡鸿声朱氏三响档,其父朱耀翔所创的“朱调”也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评话艺人更是令人敬佩。一个人一张嘴,一块醒木一把扇,把不同人物,各种声音环境摩仿得唯妙唯肖、栩栩如生,也是足见功力的。不愧为评弹繁花中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评弹事业一直十分重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陈云专门提词:岀书岀人走正路;原国家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不但喜欢听书,还同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一起研究修改唱词、客串演唱。评弹也多次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p> <p class="ql-block">  评弹也随着改革开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艺术家们走岀国门,走向世界传佈中华文化。1986年刑晏芝在纽约唐人街演岀大受欢迎,轰动效应持续了一周。在日本、新加坡、奥大利亚,在台湾、在香港……都留下了评弹和艺术家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评弹被外国朋友称之为“中国最美声音”。多次登上了春晚舞台和国家大剧院演出,评弹艺术家也被人尊重和爱护。</p><p class="ql-block"> 2018年苏州评弹被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刑晏芝成为此项目的代表传承人。古老的曲艺艺术终于历久弥新,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评弹的表演形式也不断丰富而多彩,不再局限于单、双档。表演也从书场书台走向剧场舞台。曲目、唱腔和伴奏都不断丰富、更新提高。</p> <p class="ql-block">  评弹的传承也由传统的拜师学艺发展成专门院校培养相结合的方式。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评弹学校,开办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员和流派接班人,为各地评弹艺术团体输送了大量人才。</p> <p class="ql-block">随之,一大批优秀评弹艺术家脱颖而出,代代相延,评弹事业后继有人。涌现了象秦建国、袁小良、高博文、刑晏芝、余红仙、盛小云、张建珍等大批第二、第三代非遗传人……</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今听书已不必去访“书码头”,进书场茶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评弹的传播手段进入电台起,如今广播书场、电视书场、网络公众号、U盘CD谍等林林总总的传媒方式,使听书变得方便快捷。</p><p class="ql-block"> 依赖传谋听书的缺陷是缺失了传统文化实感体验,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一名书迷和评弹爱好者,还是要呼唤书码头的回归,呼唤民族传统文化表演形式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1月8日</p><p class="ql-block"> (部分资料采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