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坡园</p> <p class="ql-block"> 常州东坡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内有舣舟亭,碑廊,龙亭和仰苏阁等景点,而牡丹园是它的园中之园,每到花开季节更是游人如织,老少共赏。</p> <p class="ql-block">唯有牡丹真国色,摇曳芬芳使人醉。</p> <p class="ql-block">风吹牡丹香气袭人</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寺与飞虹桥</p> <p class="ql-block">乾隆和东坡下船上岸地的舣舟亭</p> <p class="ql-block">御碑廊</p> <p class="ql-block">龙亭</p> <p class="ql-block">框景仰苏阁</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是从西门移建过来的,始建于明代。步过广济桥就来到仰苏阁。</p> <p class="ql-block">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座“仰苏阁”,它标志着苏东坡与常州的历史渊源。下面四个字是康熙御笔。</p> <p class="ql-block"> 這事要从1057年北宋的一場京城会試说起。</p><p class="ql-block"> 是年苏轼20岁,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从四川眉山来到京城开封赶考进士,兄弟俩同榜及第,且苏轼考得一甲第一名,一时风光无限荣宗耀祖。苏轼也顺理成章成为主考官欧阳修的门生。</p><p class="ql-block"> 在新科进士的庆功宴会上,各人自报家门,苏轼发現坐在他左右两边的封都是常州人,于是心生好奇,问:你们常州今科考取多少进士,答曰:四十名,这可把苏轼惊呆了,须知全国总共才录取388名,常州一府就占了这许多,于是他认定常州是一方文风蔚然人杰地灵的乐土,从此就与常州的文人墨客交上了朋友。他先后十四次到访常州,促进了常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并在常州府下属的宜兴县购置田产,以备养老。</p><p class="ql-block"> 苏轼步入仕途后,因受到当朝宰相欧阳修的赏识提拔而一路开挂,曾先后担任礼部和兵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后来神宗皇帝推行王安石的新法遭到司马光欧阳修等权贵的消极抵制,而苏又站队在欧阳老师一边,为了避开这場政治争斗他主动要求到杭州任剌史。本来事情应該到此结束,但他的政治对手沈括并未放过他,沈亲自前往杭州借收集詩稿为名拿到了他写的作品原件,从中找出了“讥讽新法”的字句上报朝廷,于是他被抓捕到京城御史台(相当于中纪委)接受审理。由于御史台旁边有一棵大树,常年有乌鸦栖息于树枝,故御史台又别称乌台,該案子在史书中就称为“乌台诗案”。</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生死难卜的大案,一时他的老弟苏辙和朋友也无法相救。当此危难时刻还是他昔日的政敌王安石不计前嫌,出面上书皇上“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于是得以从轻发落,被贬到湖北黄州(現黄岗市)担任团练副使,实际是被监管。</p><p class="ql-block"> 由此也可見王安石的人品和肚量,他与苏轼的关系既是政敌又是文友,从此王开始疏远沈括。</p><p class="ql-block"> 带罪之身的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受人歧视且居无屋食无粮,为此只得在城外的东山坡上搭几间茅屋,开荒种地以求自给,自称“东坡先生”。</p><p class="ql-block"> 自此东坡先生的前途可谓厄运连绵,不是在贬官后的任上就是在贬官赴任的路上。后又从黄州被贬到惠州,62岁时再次贬到海南的琼州,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苦。但他仍能保持坚韧不拔淡然处之的良好心态,这也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业绩,写出了多篇传世之作。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身处逆境之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p> <p class="ql-block">真如他的词中所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 <p class="ql-block">《念奴娇.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的作品,文中既有对祖国江山的赞美和对周瑜年少得志的羡慕,更是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心里总装着黎民百姓。在杭州时他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招集民工挖掘淤泥修筑堤埧(称为苏堤)。在琼州时他向原住民传授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并开没学馆,培养了有史以来海南第一个进士一一姜唐佐。</p><p class="ql-block"> 公元1101年,64岁的苏轼遇到大赦而得以北归。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车马劳顿不幸在途中染上重疾,当他到达常州时已经奄奄一息,虽经救治但仍闭目于维琳和尚怀中,一代文星就此陨落。</p><p class="ql-block"> 他在临终前将他的遗物“海南三书”(易传,书传和论语说)交予常州的朋友,并再三关照30年后方可示人。其中的内容就象他的爱妾王朝云所言一一“一肚子不合时宜”,这也是他人生坎坷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苏轼与常州的情谊之深,他將常州看作他的第二故乡,终老之地。</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古运河水涛声依旧,常州百姓对东坡先生的思念亦情深意长。</p> <p class="ql-block">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