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时光长河中的文明密码。

母焕胜,

河北博物院•时光长河中的文明密码 散文•原创 母焕胜 站在石家庄东大街4号的河北博物院门前,青铜色的建筑外立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承载着燕赵大地200万年文明记忆的殿堂,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时光的故事。当我跨过那道厚重的玻璃门,仿佛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从旧石器时代的星火到元青花的璀璨,从中山国的兴衰到抗日战争的烽烟,所有的历史瞬间都在眼前次第展开。 博山炉 玉玺 一、文明溯源•石器时代的河北。 在南区一层的《石器时代的河北》展厅,那些看似粗糙的石器工具,实则是人类文明最初的密码。距今170万年的阳原泥河湾遗址出土的刮削器,边缘还残留着原始人类使用的痕迹。讲解员说,这些石器的发现将河北的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百万年。站在复原的远古洞穴前,我仿佛看到先民们围坐在篝火旁,用简陋的石器切割猎物,他们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泥河湾出土的石器 北福地遗址出土的人面陶面具让我驻足良久。这件距今8000年的文物,用阳刻、镂空等技法勾勒出神秘的面容,额头的穿孔似乎仍系着远古祭祀的绳索。考古学家推测,这些面具可能用于部落的宗教仪式,是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指尖轻触展柜的玻璃,我仿佛能感受到面具上岁月的纹路,那是文明最初的温度。 8000年前的陶片 二、战国雄风•中山国的兴衰传奇。 沿着螺旋楼梯来到二层的《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青铜编钟的余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这个由白狄族建立的千乘之国,虽存续仅180余年,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堪称镇馆之宝,四条飞龙与四只彩凤交织缠绕,龙首高昂,凤尾舒展,展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动态美。工匠们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完美结合,让这件家具构件成为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 镇馆之宝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银虎噬鹿 铜铺首 中山王铁足铜鼎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三件青铜重器——铁足大鼎、夔龙纹方壶和圆壶,其上的长篇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的兴衰史。"皇祖文武,桓祖成考......"这些历经千年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看着这些铭文,我仿佛看到中山王厝在临终前对子孙的谆谆教诲,那是一个国家对尊严与荣耀的坚守。 夔龙纹方壶 三、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的奢华与智慧 三层的《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弥漫着神秘的气息。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施工时偶然发现了这座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陵墓,上万件精美文物的出土震惊了世界。长信宫灯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宫女跪坐执灯的造型栩栩如生,灯体内的虹管设计巧妙地将油烟导入水中,这种环保理念在两千年前堪称奇迹。 金缕玉衣 博山炉 长信宫灯 金缕玉衣是汉代贵族殓葬的最高规格,刘胜与窦绾的两件玉衣用金丝将数千片和田玉串联而成。站在展柜前,我惊叹于古人对永生的追求与精湛的工艺。错金铜博山炉上的山峦云气纹,仿佛将蓬莱仙境凝固在青铜器上,炉中升起的袅袅青烟,承载着古人对长生不老的永恒向往。 我喜欢参观博物馆,河北省与别处不同,別家仅一个,这里是一堆 四、瓷韵千年•名窑名瓷的璀璨星河 瓷器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河北博物院的《名窑名瓷》展厅集中展示了邢窑、定窑、磁州窑等名窑的精品。唐代邢窑的白瓷"类银似雪",一件透影白瓷碗薄如蝉翼,在灯光下透出柔和的光晕。宋代定窑的孩儿枕则充满童趣,婴儿侧卧于榻上,双手持荷叶作枕,釉色温润如玉,堪称瓷塑艺术的典范。 特✍写 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让我驻足良久。这件器型硕大的瓷器,集青花、釉里红、贴塑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罐体上的牡丹、莲池纹饰层次分明,发色浓艳。讲解员说,这件瓷器代表了元代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其烧制工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五、红色记忆•抗战文物的精神丰碑 在南区三层的《抗日烽火》展厅,那些斑驳的枪支、简陋的军装和泛黄的照片,将人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马本斋的指挥刀、吕正操的望远镜、晋察冀边区银行的钞票,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面布满弹孔的锦旗上,"子弟兵的母亲"五个大字依然鲜艳,那是人民群众对八路军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马本斋的指挥刀 数字展示屏上,3D技术还原了地道战、地雷战的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军民的智慧与勇气。走出展厅,阳光正好,广场上的和平鸽在自由翱翔,那一刻,我更加懂得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深刻含义。 当暮色降临,河北博物院的轮廓在晚霞中愈发清晰。这座71年的文化殿堂,不仅是文物的守护者,更是文明的传承者。从石器时代的火种到数字时代的光影,从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到今日的盛世华章,每一件文物都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每一段故事都在诉说着文明的永恒。走出博物馆,我回望那座青铜色的建筑,它像一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更多人去翻阅、去倾听、去铭记。 价值连城的文物 谢谢😊欣赏